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刘迪:中国智库对外发声能力:评估与建议

时间:2022-06-23 来源:《智库理论与实践》2022年02期 作者:刘迪 詹丛丛 徐黎


中国智库对外发声能力:评估与建议

■ 刘迪 詹丛丛 徐黎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北京 100872

摘 要:[目的/意义]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与中国在国际对外发声能力的不匹配程度逐渐显现。探索如何克服中国智库在对外发声能力建设上的不足,以及如何提高这项能力,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一项责无旁贷的任务。[方法/过程]本文参考国内外多家智库对外发声现状,整合并采用多家智库发布的相关评价标准,以评估结果综合分析样本智库对外发声能力的现存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结果/结论]只有强化意识观念、人才机制、合作方式和数字治理四个方面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对外发声,讲好中国故事,争取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对外发声 中国智库 智库建设 智库数字化


1 引言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1]”而2021年正值“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这一重要讲话再次肯定了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在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战略地位。“百年变局”之下,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与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被动局面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国际舆论场上,长期占据上风的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变本加厉地利用国际舆论对中国进行妖魔化和抹黑,使中国“软实力”备受摧折。

西方智库长久以来一直重视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积极地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来谋求国际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中外舆论交锋渐趋白热化,对外争夺舆论阵地已迫在眉睫,而中国智库汇聚了一批中国各领域的一流智脑,天然具备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因此,其不仅应承担“伐谋”责任,也应广泛介入全球事务中,形成智库的全球组织力和话语塑造力[2]。对外发声、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中国智库一项责无旁贷的任务。

2 中国智库对外发声的能力指标——26家智库对比分析

2.1 指标说明

由于学界尚无对“对外发声能力”的明确界定,因而在“对外发声能力”的评估方面,大部分学术研究主要使用“国际影响力”或“国际化建设”概念。例如,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的《中国智库报告(2020—2021)》在评估“国际影响力”时,重点以国际合作和国际传播为两大指标进行评估,从外籍专家数、国外机构建设、国际曝光量(如境外主流媒体、智库、搜索引擎对中国智库成果的呈现)等维度评价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而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的《中国智库AMI 综合评价研究报告》中,与“对外发声能力”有关的指标包括智库的国际化建设情况、运用国外媒体情况(包括运用国外媒体发表政策性观点、回应重大事件的情况)以及多语种应用情况(包括在对外发布研究成果、主办外文期刊、建设官方网站时是否使用多语种、使用哪些多语种)。纵观国内外智库对“对外发声能力”评估指标的确立,大部分将国际传播力、国际议题研究力及国际合作影响力等维度作为彼此独立的平行领域进行评估,未将这些领域统合为有递进逻辑顺序的有机整体进行统一分析。本文重点评估样本智库在国际传播活跃度、国际议题参与度以及国际合作影响力这三个领域的各自表现。其中,国际传播活跃度包括英文社交平台数量以及英文官网更新情况;国际议题参与度包括是否开展国际议题研究;国际合作影响力包括聘请的外籍专家人数占比、与国际智库合作项目等(见表1)。本文以评估结果综合分析样本智库对外发声的机制及能力上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探讨现存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表1 能力指标说明
Table 1 Description of capacity indicators

43a7d933c895d143f85f9e11b37805085aaf076d.png

2.2 对比分析

根据国家公布的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名单及国际平台上较为活跃的中国智库情况,本文选取26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进行国际传播活跃度、国际议题参与度与国际合作影响力的对比性分析。这26家分别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央编译局、军事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察哈尔学会、全球化智库、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综合开发研究院。

由于Twitter和Facebook是国外主流的社交媒体平台,因此,本文选取这两家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平台,通过对26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否已开设英文官网、Twitter以及Facebook进行统计,如图1 所示。其中,有6家智库未开设英文官网,20家智库已经开设英文官网,这说明中国智库具有基本的国际传播意识。然而,从Twitter以及Facebook账号开设的情况来看,仅有5家智库开设了Twitter账号,4家智库开设了Facebook账号,同时开设Twitter账号与Facebook账号只有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全球化智库、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这说明目前中国智库的国际传播手段十分有限,并没有真正地站在全球层面上思考与互动,以及构筑国际化、立体式的传播平台。

d009b3de9c82d1583f2d0af748829ed2bd3e4258.png

图1 英文社交平台矩阵图
Figure 1 English social media matrix

从表2可以看出,尽管大部分中国智库英文官网与其中文官网相比有差异化体现,但中国智库的英文官网几乎均未做到每日更新。

表2中国智库英文官网更新情况
Table 2 Updated situation on the English website of Chinese think tanks

9d82d158ccbf6c81cf4209dc78b6363f33fa401b.png

注:查询时间为2021年11月10日。

根据图2和图3可知,通过使用同一工具估算国际排名前8名的智库与中国智库英文官网上的三个月平均页面估算浏览量(Page View)并进行对比后发现:国际一流智库浏览量基本介于10000~100000之间,且浏览量较为稳定;而中国智库英文官网的浏览量基本上由于浏览量过低或数据不稳定而无法进行预估,或由于英文官网直接使用其所属上级机构的子域名,导致评估过程中浏览量直接与其所属上级机构的官网浏览量合并,进而无法对英文官网浏览量进行甄别和判断。尽管页面浏览量数据是通过第三方工具进行的估算,对反映真实数据仅起到参考价值,但是鉴于国际智库数据与中国智库英文官网数据使用了同样的测算指标进行测算,因此,这也能从侧面说明中国智库英文官网浏览量与国际一流智库官网浏览量之间的差距较为悬殊。

adaf2edda3cc7cd986a227d5f889a635b90e9145.png

图2 2020年度世界排行top8智库官网近三个月平均估算浏览量
Figure 2 The average estimated page views of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world's top8 think tanks in the last three months in 2020注:查询网站http://www.alexa.cn/traffic/,查询时间2021年11月18日。


2fdda3cc7cd98d10a3214752f2b73f047aec906b.png

图3 中国20家智库英文官网近三个月估算浏览量
Figure 3 Estimated page views of official websites of 20Chinese think tanks in recent three months注:查询网站为http://www.alexa.cn/traffic/,查询时间为2021年11月18日。

本文对开设Twitter账户智库的2021年更新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3),较高频率更新Twitter的只有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全球化智库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这三家智库更新条目超过三百条,这说明中国智库在国外社交平台上的宣传力度非常不足。2021年11月11日,本文对发推频率较高智库账号的转评赞数进行了统计,用9月份这些智库的转评赞获得总数除以9月份的Twitter条数,得到了各家智库平均每条Twitter获得的转评赞数。由于都是个位数,可以得知智库与国外读者的互动性也并不强。

表3 中国智库2021年1-11月Twitter 更新情况数量及转评赞数量统计
Table 3 Number of updated and recommended and liked by Chinese think tanks on Twitter from 2021 January to November

5bafa40f4bfbfbed2a4d1f5db778703cafc31f0a.png

注:表格由作者提供Twitter数据制作(截至2021年11月6日)。

为了更加直观地评估中国智库目前的国际合作能力,本文选取26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2021年1-11月国际会议数量、是否聘请外籍专家、是否开设国际研究部门以及是否有英文成果进行了统计(见图4)。其中,有将近70%的中国智库在1-11月内召开国际会议的数量为10场以内,24%的中国智库在1-11月内召开国际会议的数量为20~30场;55%的中国智库并未聘请任何外籍专家;在是否开设研究部门及是否有英文成果这部分中,各智库情况相近,仅有28%的中国智库并未开设国际研究,以及24%的中国智库未发表英文成果。

1c950a7b02087bf4b0f046b84c5bd02610dfcfd2.png

图4 国际合作影响力
Figure 4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注:图片由作者根据各智库官网数据制作。

近年来,国内智库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2021年9月22日至23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承办的“第六届绿色发展论坛:中德通过大都会地区的区域一体化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2021年10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杜伦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三期主题为“气候变化、极端事件和健康风险”的线上讲座。由此可见,近年来,中国智库“走出去”的步伐加快,通过与外国机构或国际组织等联合办会的方式,寻找共同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讨论与思想碰撞,除了能够提高自身的实力外,也是传播中国学术界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然而,大部分的中国智库参加国际会议以及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数量屈指可数,并且智库研究人员缺少多元文化背景,结构较为单一。而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SRI)在世界各地拥有400多个伙伴公司,外籍的研究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1500名会员来自53个国家,理事会成员由英、美、德等10国组成,该研究所还与世界上55家机构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3]。由此可见,中国智库的对外发声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中国智库已经迈出了脚步,应继续增加国际联系,重视成果的国外输出,努力增加国际人脉,使中国智库国际合作之路能够走得更加长远、稳健。

3 中国智库对外发声能力的障碍评估

中国智库经过数年的发展,随着政策上的不断强调,从技术能力上看,基本已具备较为基础的对外发声意识和条件。在对外传播建设中,中国智库逐渐做到专家“走出去”、与国际知名智库合作、探索境外设置分支机构的道路[4]。本次统计中,70%以上的中国智库已有英文官网(见图1),也有70%以上的中国官网设置了全球议题(见图5)。部分中国一流智库也已搭建了国际新媒体矩阵[5]。然而,在对外发声能力建设中,在意识观念、人才机制、合作方式以及技术手段等四大核心要素下,中国智库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3.1 中国智库缺乏对外意识能力建设

3.1.1 对外发声意愿较低 从发声效率与观感来看,虽然中国智库的国际平台建设已渐趋完备,但从对外发声的频率、规模和内容上来看,信息传播工作的力度仍不足。当前,社交媒体已成为全球智库对外发声的主要渠道,全球影响力较大的10家智库在国际主流新媒体平台上基本做到了全平台每日更新。由表3可知,在国内已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一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仅有4家智库在2021年持续更新其Twitter账号,而这4家智库的Twitter账号发布的内容,平均每条推文月均“转、评、赞”均不超过个位数。由表2可知,拥有英文官网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均未做到每日更新英文官网内容。因此,可明显看出中国智库在国际平台对外发声意愿偏低。

3.1.2 本土化建设不够深入 中国智库的对外发声正积极地探索本地化建设,但本地化建设不够深入。近年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正在蓬勃发展,不论是在规模拓展、人才引进,还是在咨政启民、成果呈现上,都可圈可点。而在对外发声中,本次统计中大部分中国智库英文官网均在版式设计和内容推送上与其中文网站进行了差异化设计(见表2)。然而,不论是中国智库的英文官方网站,还是其国际自媒体矩阵,大部分的对外发声形式都以将中文成果、信息直接翻译并发布为主,几乎未根据国际舆论语境进行重新编译和修改。在跨文化传播中,若不对传播内容进行符合外国受众接受空间的“重塑”,仅将中文信息直接翻译为英文进行传播,会让外国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感受到无形的隔阂,从而使得其发布内容在跨文化传播中最终变为“自说自话”[6]。尤其在当下,中国已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战略克制对象,西方舆论早已对压制中国进行了有组织的策划,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所承受的压力已空前巨大[7]。只有针对西方舆论的痛点进行符合国际语境的对外发声,才能获得有效的信息传达与舆论影响。

3.1.3 缺乏主动性与针对性 中国智库的对外发声缺乏“针对性反击”与“主动性出击”。面对西方舆论的围追堵截,中国智库极少有针对性地主动出击或反击。近年来,西方国家不断地通过中国香港事件、新疆棉事件等做文章,在舆论上打压中国的同时,又借机再次宣扬西式人权观,力图通过继续宣扬“人权卫道士”来达成其意识形态霸权诉求[8]。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西方舆论为了摆脱“抗疫不力”的局面,以“溯源说”为由栽赃中国,并不断抹黑中国抗疫成果,借此达到在舆论上压制中国的目的。这些事件背后与西方智库开始主动设置对华负面议题不无关系,如美国涉华研究逐渐呈现“新冷战化”[9]。而中国智库在西方舆论攻势面前,尽管在学术成果与观点输出上有部分反击之声,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太和智库、海国图智研究院发布的《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报告》直斥美国“溯源说”[10],但是其他智库总体发声较为零散,缺乏统一的策划与聚力,未在对外发声上形成突围合力[11]。而中国智库在设置对外发声的议题上,亦长期具有短板。中国智库对外发声的主动性与针对性亟须提升。

3.2 中国智库缺乏对外人才制度改革

人才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智库要为人才的发展和知识创新提供培育土壤和有效的保障与激励机制[12]。对外发声,讲好中国故事,既需要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也需要不同行业、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

3.2.1 人才选拔制度 在跨国企业工作过或者有留学经历的人,能够较好地按照外国人的方式与其进行联系、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在媒体工作过的人,深入了解宣传与传播的方式,能够较好地把握舆论风向。这些均有利于提高智库的对外发声能力。在人才选拔制度上,不应只注重一个人的学历、专业或者职称等级。目前,中国的智库人才选拔范围过于局限,政府智库与高校智库大多数是从政府机关和高校进行定点招聘,这导致智库的成员构成过于单一,智库仅靠学术精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有研究能力强、国际交流素质高、与对外传播认知深入的综合型人才[13]。据美国学者塔里·特洛(Teri Troy)统计:1960年之前成立的具有代表性的智库当中,53%的学者拥有博士学位;1960—1980年成立的智库之中,23%的学者拥有博士学位;而1980年之后成立的智库中,只有13%的学者有这样高的学位[14]。这说明智库人员并非要达到博士的学历,过高的学历门槛其实也会导致具有优秀外事能力的人才流失。例如,美国知名智库兰德公司提倡吸纳各专业、各行业综合能力强并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以此来壮大其团队。

3.2.2 人才培养制度 美国大学的智库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一些高校智库设立了专门的人才培训部门,对人才进行定期培训[15]。而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机制,没有对智库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界定,也没有系统的智库人才对外交流培训制度,这是因为我国并没有智库人才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外事能力的这个概念。如果没有把智库人才往这方面培养的意愿,那么我国智库能参与对外发声的人员就比较少。

3.2.3 人才激励制度 中国政府以及高校智库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目前智库的从业人员普遍待遇偏低,是否获得激励也是以发表的学术报告和学术成果界定,而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是否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方面却没有明确的激励制度。根据期望理论,激励对象的努力程度是由期望值和效价共同决定的[15]。没有对外发声能力方面的激励,我国智库会在国际交流上更有惰性。现在也出现了一些社会捐赠而形成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但没有形成完善的捐赠机制。如果有丰厚的人事资金,那么智库可以设立更多对员工的激励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除了研究人员以外,现在智库还有一些参与科研管理与建设类的行政人员,这些人员不是以研究工作为主,但也是国际传播的主力军之一,拥有优秀的管理能力与运营能力。对于智库行业来说,需要注意这两类主要人员在对外发声激励上的缺失。

3.3 中国智库缺乏对外合作方式能力创新

智库作为为国家社会各方面出谋划策的公共研究机构,在社会系统中掌握着相当多的话语资源和话语能力[16]。2020年,中国智库积极对标国家战略,组织并围绕“新冠肺炎疫情”“绿色发展”“中美关系”等全球重大议题开展讨论,利用媒体进行对外主动发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但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智库内向程度较高,“出不去”“不敢出去”“无处可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17],产生国际影响力的对外交流活动十分局限,中国智库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不够强,对外交流渠道与模式仍然不够创新。

3.3.1 海外发声资源有限 中国智库由于与国际智库的联系尚不够密切,因此受到国际论坛或全球研讨邀请发言的机会十分局限,无法形成走出国门的国际组织力,就无法在国际社会有效叙事。此外,中国智库缺少国际媒体配置资源,若缺少国际媒体人脉及资源,未曾接受过国际媒体的采访,这就意味着国际传播力度将十分有限,无法形成干预全球的话语塑造力。

3.3.2 外事报批手续繁琐 邀请外籍知名专家及驻华使节交流参访,也是对外发声的重要途径。而现今国际会议报批手续愈发烦琐,使得境外智库及国际交流机构会因此而避免参与较复杂的外事活动,国内智库也会特别谨慎地对待与外国学术机构的联系和交流。与外国使馆、外国媒体或者外国智库减少联系后,我国智库对外发声的途径也会变窄。

在“中国威胁论”以及疫情溯源的当前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进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发声、影响国外当局政府的行为、站在国际舆论斗争的前沿,是衡量智库是否有能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一个重要指标。强化合作力度就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中国智库需要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渠道,创新国际对外合作模式。

3.4 中国智库缺乏对外数据技术管理

2018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1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八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基本标准,其中具有“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是基本标准之一。智库作为思想的产物,如何将不可量化的产品实现量化汇总分类,如何借助数据要素,抓取数据资源,实现数字化赋能,从而顺应当前大数据时代下影响人类生活及思维模式下的重要中枢,是当前应当重视的层面。而中国智库,在当前形势下尚未达到数字化平台管理的技术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3.4.1 智库数据共享程度有限 目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国智库较少,且自身无法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报告及成果。这说明中国智库平台的数据开放以及对外传播程度偏低,国际学术资源开发能力以及成果资源配置能力弱,智库无法实现成果数字化共享。

3.4.2 对智库数据技术缺乏重视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21 年数字经济报告》,从参与数据驱动的数字经济并从中受益的能力来看,美国和中国脱颖而出,全世界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有一半在中、美两个国家[19]。然而,当前中国智库的成果产出仍然停留在人工整合层面,并未实现将专家资源、话题资源与知识资源进行可视化应用以及机器深度统合等技术建设,从而未形成资源结构化智库。

4 中国智库对外发声能力的建议

针对中国智库对外发声能力建设中意识观念、人才机制、合作方式以及技术手段等四大要素方面的障碍,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4.1 提升对外发声意愿,对外发声观念需“转守为攻”

近年来,中国智库的对外发声建设方面的投入可圈可点,中国智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具体表现为积极建设对外传播平台,积极参加和举办国际范围内的智库会议,积极招募对外传播人才。在智库数量上,中国智库数量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从2019 年的507家增长到2020年的1,413家,智库数量上升至全球第二[20-21]。然而,受制于西方对国际舆论方向的长期统治以及中国智库尚不成熟的对外发声能力,中国的对外发声之路仍较为艰难。虽然国际舆论环境处处制约着中国智库的对外发声,但当下正逢“百年变局”,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优秀表现,中国经济和民生已在“抗疫”中率先复苏。而传统的西方强国不仅在遏制新冠病毒大流行上表现欠佳,而且还在遭受经济、制度、人权等多方面问题的困扰,东、西方话语权逐渐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22]。因此,现下正是夺回国际话语权的一大时机。

中国智库要想夺回国际话语权:首先,要提升对外发声意愿,以加强中国价值观输出为宗旨,以激活中国智库对外传播影响力为目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智库在国际主流新媒体平台上的发声效率,提高内容传播的频率和速度,并且丰富对外传播内容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视频、直播、语音等;其次,要对对外发声的内容进行本地化处理,使得对外发声符合国际语境,让中国内涵以最小的损耗传达到外部;最后,要在反华势力对中国进行负面传播时做出积极应对,以联合姿态进行反击,并针对反华势力暴露出的制度缺陷、权力设置缺陷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立议题,主动出击,抢夺对外发声空间。

4.2 改善对外发声人才制度,对外发声需与时俱进

无论是国家还是智库本身,都需要解除人才选拔制度的过多约束、拓宽选拔渠道,从社会上挑选更多具有综合工作能力的人才,并且可以吸纳更多的留学人员参与智库建设。据统计,海归人员留学地区以北美、欧洲、澳洲、亚洲为主,在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也有涉及。其中,在国际智库比较集中的国家,如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比重分别为30%、3%、1.4%、5.9%、6.5%、7.6%。在涉及文化、服务、经济、管理、公共事业、政府管理、法律等学科和领域,许多海归还呈现出跨学科特征[23]。这些人才可以根据其留学生活经验,专注于不同地域的学术研究,包括国际关系的研究,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新闻媒体人员也是智库人员矩阵的中坚力量,媒体人才拥有专业的宣传技能,可以通过不同的包装方式将智库的思想和理念传递普及给社会大众,在舆论制造与引导方面,能运用不同的媒介进行集中发声,提高智库的影响力。同时,本文认为也可以吸收外籍人才成为智库的工作人员。美国名校大学生中,国际学生比例普遍达到10%以上,这些人才毕业后,凭借对母国的了解,有不少被智库机构吸纳,成为研究国际事务的专家[23]。扩充智库国际人才的队伍,可以增强我国智库在国际舞台的外宣力量。

完善智库人才的培训制度。智库需要开放更多的大学生实习岗位,吸引有志于从事智库事业的准毕业生参与实习。参考国外互联网或者快速消费企业对职场新人组织的系统的培训,并搭配导师指导的制度,培养其对外发声的意识,使其学习沟通交流技巧,提升职场软实力,包括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协调能力、外事社交礼仪等。多开展与其他国内智库的人才经验交流活动,学习总结在对外发声上的成功案例。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智库需要通过以下方式提高智库从业人员的福祉。首先,通过合理的考评,对智库从业人员的工作进行激励与约束,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其次,智库仍需建议设置专门的奖金项目,奖励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才。除了物质激励,精神、职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激励也是必要的,例如多层面满足人才的上升需求,从而有利于人才积极地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全球治理现代化提供优质的决策咨询服务[24]。

近年来,受西方国家霸权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面临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的局面,中印关系、中东国家政局的变化对中国的国际关系造成了影响,时局的不确定性,使得全面、可信赖、深刻地研究中国智库与国外机构间的协作可行性变得更加重要[25]。鼓励智库与驻华使馆以及外国媒体进行友好交往活动,维护外交资源,能够成为帮助中国发声的有力平台。本文建议增加使馆参与的学术活动,定期举办与国外智库的学术研讨会,或者进行学术报告的合作撰写活动,增强与国外学者的联络交流。智库在举办发布会时,建议邀请更多的国外媒体,报道、传播智库的思想观点,使国内智库的声音被世界上更多的人听到。同时,鼓励智库积极开展外联活动,拓宽智库使用外网的权限,从而提高与外国机构沟通的速度与效率,也给使用国外社交平台的智库带来了便利,能够更加自发地对外发声。

4.3 创新对外发声合作模式,对外发声需志存高远

4.3.1 聚焦全球重大议题,强化国际间机构合作 近年来,受西方国家霸权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因此,探索跨境合作研究模式,加强与国外智库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或进行学术报告的合作撰写活动都十分有必要。例如,2021年11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参加了由阿联酋顶级智库“阿联酋阿布扎比趋势研究所”(TRENDS Research &Advisory)与美国顶级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共同主办的“变局的中东安全:建立可持续性的区域安全体系”主题会议。中东问题作为全球重大议题,是国际间智库的合作讨论切入点。在该会议上发声,有利于增强智库的传播深度,在国际平台上阐释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

4.3.2 强化国际开放广度,加强对外发声能力建设 中国智库在对外发声的道路上,需要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建立健全海外人脉及媒体资源,日常维系与国际机构的驻华使馆以及海外媒体驻华资源,利用该资源作为中国对外发声的平台。例如,2021年8月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太和智库以及海国图智研究院三家智库共同承办的《“美国真相”?!美国抗疫真相》研究报告发布会现场,由于三家智库日常密切的国际联系,9个国家的驻华使馆代表,以及彭博社、南华早报等9家外国媒体到场听会。该报告引起5亿多的点击阅读量,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8天报道该报告的相关内容,甚至惊动美国白宫。在对外发声能力方面,这场报告发布会以“惊动白宫”的影响力,创造了中国智库对外发声影响力的新高度。

因此,应鼓励智库开展外联活动,学习借鉴国际智库的方式,通过媒体配置以及国际组织资源,引导国际舆论,扩大中国智库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积极拓展国际人脉,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有效地对外发声[26]。

4.4 加强平台数字治理,对外发声需“技术赋能”

随着信息化、数据化的深入发展,中国智库的对外发声的机制与方式应该逐步实现理论创新与技术转型。本文认为,专家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知识资源数字化包括专家资源数字化、话题资源数字化与知识资源数字化。中国智库要注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信息资源建设,探索信息时代的数据驱动型创新研究模式[27],应当结合自身本有的传播优势,汲取国际知名智库传播经验,全方位地整合对外发声数据体系,从而推进中国智库的数字化进程。

4.4.1 强化跨境数据共享理念 数据共享包括从人脉、热点到成果的共享。中国智库需要加强国际人脉方面的联系、媒体热点方面的抓取以及学科成果方面的产出,将这些方面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和配置,确保将分散的资源集中到智库共享平台,为智库研究提供完整的资源中枢,更好地实现智库数据智能化。

4.4.2 提高平台数字化整合力度 中国智库对于平台资源整合的重视程度,不仅要体现在智库自身的数字化建设上,而且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吸取国际智库数字治理经验,优势互补,从而将国际智库成果进行标准化分类及标签化,这样有利于减少平台资源浪费,促进中国智库实现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5 结语与展望

本文将中国智库的对外发声能力进行了评估与展望。首先,由于对外发声能力无法量化,本文选取了国际传播活跃度、国际议题参与度、国际合作影响力三大维度作为衡量指标,得出中国智库当前存在的能力限制,即意识观念、人才机制、合作方式以及技术手段等核心要素下的障碍。这四个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其次,针对中国智库对外发声现存的四大障碍,本文提出提升意愿、改善人才制度、创新合作模式以及加强数字治理等四方面的展望。本文认为只有拥有国际化视野、设置全球性议程、吸纳多元化人才、创新国际合作形式、加强智库数字化转型,才能更好地对外发声、讲好中国故事。在整个框架内容分析中,本文对比了国内外多家智库,并从中找寻规律,论证整个框架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2021-06-01)[2021-11-11].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

[2] 王文.伐谋:中国智库影响世界之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2-24.

[3] 李国强,李初.加快中国智库国际化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1,6(2):2-7,32.

[4] 胡键.中国智库的对外传播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5):21-26.

[5] 庄雪娇.论中国智库的国际传播新媒体矩阵:现状与未来[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1,6(2):24-32.

[6] 段龙江.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优化路径[J].人民论坛,2021(14):98-100.

[7] 王文,刘典.中美博弈与中国复兴:基于两国实力消长的视角[J].东北亚论坛,2019,28(2):47-64,128.

[8] 王黎.美国“人权”外交幕后的霸权追求[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3):44-49,87.

[9] 宋鹭,孙巧铃,李欣洁.美国智库涉华研究的“新冷战化”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21(4):53-59,9.

[10] 王文.如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报告?:《“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报告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1,6(5):1-7.

[11] 王文.调动“百万大军”:论中国智库对外传播的进展、困境与政策建议[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1,6(1):12-21.

[12] 王莉丽.智库公共外交:概念、功能、机制与模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3(2):97-105.

[13] 王文.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库品牌[J].对外传播,2014(5):33-34.

[14] TROY T.Devaluing the think tank[J].National Affairs,2012(10):75-90.

[15] 左崇良.中美高校智库管理运行机制的比较[J].中国高校科技,2020(11):55-59.

[16] STONE DIANE.Think tank across nations:The new networks of knowledge[J].NIRA Review,2000(1):34-39.

[17] 周湘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现代运行机制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7,25(3):22-28.

[18] 新华社.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EB/OL].[2021-11-18].https://www.ccps.gov.cn/zl/xxzyjhjszl/201812/t20181209_114782.shtml.

[19] UNCTAD.2021 年数字经济报告概述[EB/OL].(2021-07-05)[2021-11-11].https://unctad.org/system/files/official-document/der2021_overview_ch.pdf.

[20] MCGANN J G.“2019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 TTCSP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s.17[EB/OL].(2020-01-28)[2021-11-11].https://repository.upenn.edu/think_tanks/17/.

[21] MCGANN J G.“2020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 TTCSP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s.18[EB/OL].(2021-01-27)[2021-11-11].https://repository.upenn.edu/think_tanks/18.

[22] 王文.中国重塑全球话语的重大变革与观念提升[J].人民论坛,2021(29):20-23.

[23] 陈赟畅,黄卫东.协同视角下海归人员对智库国际影响力提升作用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6):139-143.

[24] 易文波,成志刚.新型智库绩效考评机制建设难点及路径选择:基于激励约束并重视角[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3):56-60.

[25] 白晓光.黑龙江省与俄智库合作的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10):7-9.

[26] 智库研究中心.中国智库报告(2020—2021)[R].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21:66.

[27] 彭洲红,陈霏,李刚.新型智库信息能力要素与建设路径[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1,6(3):1-9.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