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黄海:综合评价是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主要趋势

时间:2015-07-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黄海

    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特属性,不能完全依靠定性评价,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与自然科学成果的量化评价机制,最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在定性评介与定量评价中寻找合适的结合与平衡点,进行综合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迅速恢复与繁荣发展,各类成果层出不穷。在20世纪80—90年代,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主要以定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的思维基点是,与自然科学成果可以通过精确的计算加以推论、反复的科学实验加以验证、明确的数据指标加以测定相反,社会科学成果具有描述性、模糊性、主观性与不可测定性等特征,因此主要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而定性评价主要就是专家与同行评价。无论是匿名通讯评审还是专家会议评审,都是根据同行专家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主观分析能力,对社会科学成果进行定性评价。由于同行评议在评价过程中所受非议较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为了适应国外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趋势,同时也使中国社会科学成果的评定尽可能体现客观性与公正性原则,减少人为与主观因素的影响,国内社会科学的成果评价开始趋向于借助科学计量分析指标进行评价与考核。常见的量化评价体系包括出版著作、发表论文、主持课题、获得奖励等内容,而评价的标准则是出版社的级别、论文发表的刊物档次,论文收录和转载情况,成果的被引用率与获奖情况,等等。目前,社会科学研究的量化评价方式虽然已成不可阻挡之势,但客观分析这种评价办法,依然存在一些缺陷。

    一是量化评价中思维与现实的张力。与自然科学成果不同,社会科学成果往往因为学者的专业背景、社会阅历和思维角度不同,而呈现“片面的深刻”与“深刻的片面”的特征。因此,不能以简单的自然科学量化思维套用于社会科学评价。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量化评价,固然可以纠正以往单纯专家与内部评审考核的主观因素影响,但却也带来了另一种鼓励学术数量而不是学术质量的倾向。社会科学研究强调学术积累、注重学术传统、主张“板凳要坐十年冷”。因此,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实行量化评价,本意是追求学术成果的科学性,但如果操作不当或走向极端,反而会带来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学术浮躁症”,产生量化考核中思维与现实的张力。为了追求数量,为了快出成果,为了生存、晋升,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得不追求数量,不得不放弃基础研究,转而追求可以速见成效的“短平快”研究。

    二是量化评价中公正计量与数字水分的矛盾。社会科学文献信息统计系统的不完善和社会科学文献计量学的不成熟,在及时准确地检索和分析成果被引用和被转载的情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引文分析法中的作者所列出的引文在数量上是完全随机的,没有任何比例或限制,而且往往受制于作者本人的阅读范围与专业水准。文摘评价也具有瞬时性,推荐与否必须在短时间内决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次性的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很多人具有“学术功利性”,一般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刊物阅读,一些潜在的新兴学科或者极其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如果发表的刊物一般,很有可能就会乏人问津或知者甚少,进而失去被引用和转载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量化考核中为了追求数字,一些人往往将专著论文化、论文专著化,“文章不说一句空”的原则被抛弃,数字背后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发表、反复叙述的数量水分。

    三是量化评价中外行考核与内行评价的脱节。量化评价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克服学术内行评价中容易滋生的学术人情和学术腐败问题。但将评价过分依赖于数据,往往就变相地把刊物、出版社的编辑等一些非学科内专家变成了评判者。编辑有自己的审稿要求、自己的品位偏向,但不一定是各种学科的专家。因此,外行评价与内行评价的脱节现象屡屡发生。比如,往往有些申报者的课题申报省级课题与省级评奖不成功,同样的选题却能申报上国家课题,获得国家奖励,在某一刊物不能发表的论文,却能在另一刊物发表,甚至获得权威刊物的转载。

    四是量化评价中学术公正与学术腐败的悖论。中国的社会科学刊物本无所谓级别与档次,学术档次也是学术界的内行与专家评价。最为典型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这一体系,本来就是为收藏方便而设立的一种方法,随着CSSCI引文评价体系和社会科学成果量化评价的兴起,而演变成一种文章发表的刊物级别体系。为了追求数字背后的资源,一些作者、单位往往找刊物、编辑拉关系,一些刊物、编辑为了树立地位,进入所谓的“核心期刊”,以方便向作者和单位收取各种名目的“版面费”、“赞助费”,又千方百计找刊物评价体系的举办方拉关系,导致层层的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

    由此看来,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来说,既不能忽视传统定性评价中的“人情评价”、“面子评价”与“关系评价”的消极影响,也不能轻视量化评价中产生的种种悖论与矛盾。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特属性,不能完全依靠定性评价,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与自然科学成果的量化评价机制,最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在定性评介与定量评价中寻找合适的结合与平衡点,进行综合评价。如现在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评审,初审时采取专家双向匿名通讯打分的方式,终审时采取专家集中评审的方式,就是一种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应当成为今后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主要趋势。

 

  (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08月13日,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