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成果咨政辅政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核心目标。智库报告是智库成果的主要表达形式,也是智库作用的主要发挥模式及智库价值的主要证明方式。决策者每天阅读大量材料、接触大量信息,智库报告质量高低决定其能否获得决策者关注,能否顺利进入政策流程,以及最终能否发挥实际效能。评价一份智库报告是否出彩可从八个维度进行衡量。
是否定准站位“接天线”。文稿立意的站位决定了报告的视野与层次,是智库报告质量优劣的重要变量。撰写智库报告的直接目的是咨政建言、影响决策,行为指向是说服决策者接受和认可报告的内容。因此,政治站位、理论站位、工作站位非常重要。只有在字里行间紧密对接中央的大政 方针,充分体现党委政府正在推进的重大战略,切实融入党委政府工作的中心大局,有机贯穿理论的视角与理性的思考,才能奠定智库报告的高度与精度,甚至尽量在导语中指明报告就是为完成当前正在推进的主要任务而产生的成果,如此就能够较好地与决策者的实践思考同频共振,有力彰显研究报告的政治意义与现实意义。要善于站在整体的视角,以决策者的代入感来观察分析问题,切实增强破题的全局性、战略性、针对性。
是否瞄准问题“强靶向”。开展问题导向的行动研究是智库报告的根本特征,问题就是智库报告的靶点,帮助决策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智库报告的核心价值。撰写智库报告必须突出问题意识,遵循问题导向,最终倒逼推动问题解决。一个事物的问题有很多,关键是找到核心的问题,做到“不提一般的问题,不一般地提出 问题”,始终紧紧扭住事关大局的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值得重视的潜在问题,善于把握假问题背后的真问题、小问题背后的大问题、看似不可能发生却又的确发生了的怪问题。智库研究的问题要具体,要打蛇的“七寸”,敢于为决策者揭示他们尚未察觉、未重视、未深入的问题,不忌讳说问题,也不应担心领导“受不住”,问题就是说给领导同志的“知心话”。首先,领导同志并不反感智库反映问题,反而希望听到真问题,只要我们真正能“说到点子上”;其次,智库报告主要通过内参、简报等形式呈报,其阅读范围及风险均自主可控;再次,智库作为第三方,也有相对超脱的优势与说真话的责任;最后,能说真话是智库价值与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唯唯诺诺的智库不可能有真正的影响力。应通过解剖式地分析社会热 点、理论难点,建设性地解决两难、三难甚至更难的问题。只有拿准了问题看准了病,才能针对病灶对症下药,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才能当好问题的“粉碎机”。
是否吃准政策“对上号”。决策者做任何决策都是基于现有政策基础之上的决断、创新与改进。提高智库报告建言献策的有效性、增强建言献策的说服力、确保建言献策的可行性,就必须熟稔所研究问题相关政策法规的详细情况,细致地梳理出当前哪些方面属于已经有政策而且在执行中取 得了较好效果,哪些方面属于已有政策但未得到很好的执行,哪些方面属于已经有政策但政策本身不合理甚至成为严重阻碍,哪些方面属于需要出台新的政策等。只有与当前政策、文件展开对话,进行详尽的回溯性政策分析,才能更有的放矢地分析问题,提出务实管用、精确到位的对策,找到政策的增长点,最大限度增强对策建议的可行性、落地性与精准度。讨论问题如果抛开现有政策来谈,必然缺乏针对性,沦为“空对空”,甚至出现报告研究的问题、提出的对策早已有政策文件详细回应的尴尬情况。
是否摸准动态“明方向”。优秀的智库报告必须较为通透地了解某一问题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全面掌握该问题的前因后果、历史轨迹、现实启示及未来走势,为提出高质量对策建议奠定前置知识基础。要对所研究问题的国内外形势、发展趋势与竞争态势,与相关领域、相关问题的关联,当前思想理论界对该问题的争议等有较深入的考察。善于“站在现在看未来,站在未来看现在”。智库报告不仅应研究好“今天”的问题,更应研究好“明天”的甚至“后天”的问题,以获得所研究问题的准确画像。其中,应重视研究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对该问题下一步的演化、下一阶段应该着重考虑的工作,以及下一阶段可能发生的风险、 产生的危害,及时进行预测、预警、预判,做到先见、先知、先谋,提醒决策者未雨绸缪,预留提前量,打好主动仗。
是否用准比较“巧攻玉”。洞见在借鉴中升华,智慧在交流中产生,思路在比较中完善。智库研究报告的撰写应特别重视考察国内国外等的“左邻右舍”在该问题上的探索,深入总结哪些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哪些是值得认真吸取的教训与警示,以便更好地吸收前贤的营养与能量,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迭代创新。注重将重要指标、重要数据、重要工作与自身实际进行纵向比较,与外部对象进行横向比较。在知己知彼中创新思路、发掘优势、抢抓机遇,在客观比对中明晰差距、挑战与短板,找到自身的正确方位,明确努力的前进方向,采取管用的对策措施。同时,应尽量提出两种以上的解决方案并分析不同方案间的利弊得失,供决策者权衡选择或综合采纳。
是否算准数据“拓精度”。智库报告是由智库做出的专业研究成果,必须处处体现科学性,用客观详实的数据作为决策建言的支撑应该成为其标配。智库报告对问题的描述、优劣的对比,对趋势的分析、风险的预判,对目标的确定、执行的步骤等都应尽量用具体可靠的数据来论证说明。在 决策模式由经验决策向精准决策加速转型的当下,数据即论据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大数据在决策中的广泛运用已成必然,作为服务科学决策的智库报告也必然应深度嵌入大数 据方法。简单价值判断式、个人经验式甚至“摸脑袋”式献 策,是智库不专业、不负责、不称职的表现。同时,智库提供的数据应该是准确、可信和全面的,避免夸大问题、误导决策、带来被动。
是否把准新意“有创见”。在海量报告信息充斥决策者眼球的情势下,要想提高智库报告到达决策者案头并获得有关领导同志关注的几率,报告内容的创新性、可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中,那种四平八稳的腔调、老生常谈的内容、“财务科目”式的语言很难有反馈,那种模棱两可的含糊话、缺乏新意的陈旧话、人云亦云的重复话、不解问题的原则话既无价值也折损声誉。成功引发决策者的阅读兴趣,促使决策者重视报告的观点,进而推动对策建议进决策入实践,就 需尽可能地立足新视角、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做出新论证,尽可能地提供新案例、采集新数据、阐发新概念、提出新观点。报告的标题和内容都需尽量活泼、醒目、直观,善于运用言简意赅、生动活泼的语言。应注重突出重点亮点, 摒弃面面俱到,多讲决策者没听过、没见过、没想过的内容,致力于以“新”制胜、以“特”制胜、以“活”制胜。
是否提准对策“出高招”。对策方案是智库报告的核心内容,也是决策者关注的重点。智库报告的对策建议要遵循科学理性、上下呼应、层次分明原则,方案举措的轻重缓急、时空布局、节点任务、保障条件等都应清晰明了、环环相扣、操作性强。应注重从最迫切的要求出发、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最薄弱的环节着力,以“一针见血”的简洁、“刺刀见红”的直接、“刀下见菜”的透彻,研究破解核心问题、瓶颈问题、疑难问题,必要时可对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推演。报告所提对策需尽量避免重复已有的政策措施,更不能隔靴搔痒、蜻蜓点水、雾里看花,必须明确、具体、可行,这也直接关涉一旦获得领导同志批示,便于相关部门采纳与施行,否则 报告即使被批转,具体部门也无法办理。应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小环境与大形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富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好主意、妙主意、大主意。
(本文载《学习时报》2020年4月27日,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