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方面要求的提高,智库在政府决策中作用也越来越大。高校智库具有科研人才集中、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力量雄厚、学术交流广泛等优势。不断提高高校智库的建设水平,积极为政府政策和社会运行提供思想资源和智慧保障,是当前智库质量建设的重要一环。
我国高校在建设高水平智库方面,具有许多独特优势,如高校具有人才和学科方面的资源优势,聚集了大量的各类优秀人才;面对重大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能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提出周密细致、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但目前,高校智库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定位不清,未能充分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及时应对重大现实挑战和问题。二是协同性不足,与政府机构之间沟通不畅,缺少足够数据信息支撑,与政府、社会的合作不充分。三是运行机制不完善。在队伍建设和评价机制方面,缺乏充分激励调动智库研究人员积极性的多元、合理的聘任评价机制,多沿用传统学术标准,对政策研究成果、资政服务和社会影响力的界定和重视不足。四是外部环境不成熟。在成果转化方面,缺少足够的传播途径和转化体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引导力。
因此,借鉴海外高校智库建设的有益经验,对推动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很有意义。我们且以两家代表性海外高校智库为例,略加探讨。
(一)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该所是斯坦福大学的校级研究机构之一,是美国高校智库的典型代表。其特色表现在:
1.具有明确的定位和研究方向。首先在研究和收藏上,主要围绕“战争、变革与和平”三个主题,形成以国内经济政策、国际事务、环境研究为优势研究方向的架构,不仅拥有斯坦福一流的社会资源,还有属于自己的图书档案馆和庞大的档案史料。其次,善于融入和结合斯坦福大学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在专攻领域方面,结合了斯坦福大学的优势学科,获得深厚的基础研究支撑,同时也坚守自身的研究特色,进行长期积累。
2.具备完善的运行机制。该所作为斯坦福大学下属的独立研究机构,在管理和经费方面均有独立性,由独立的董事会运行管理。在人事机制方面,大多数研究人员由该所和斯坦福大学的院系联合聘任,双方各自支付工资,有利于吸纳知名学者、政界人士,形成研究所和校内其他院系之间的“内部旋转门”;同时确保了研究人员的稳定和专业化。在研究模式和评价标准方面,多以常设性项目小组的形式开展研究工作,对成员的选择不仅注重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还注重将不同专业、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员相结合。根据研究成果的效果和社会贡献大小,来决定资助款项和支持力度,以形成竞争性工作激励机制。
3.充分的协同合作及知识传播。与政商界之间的“旋转机制”,使胡佛研究所得以将创造的原始知识更快地转化为政策研究成果。该研究所注重国际间的协同合作。还设置了媒体研究员项目来吸引平面和广播媒体人,间接强化了该所研究成果的传播。还利用一系列讲解研究内容和成果的课件,向学校师生和社会人员公开传播其研究成果,并在国会听证会上发表研究意见,以提高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二)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以下简称IOE)
该学院是英国教育政策领域方面的智库,作为英国最有影响力的高校教育智库,在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特色表现在:
1.擅长将研究成果广泛传播,提高社会影响力。一方面既运用专业语言向学术界发布研究成果,又运用通俗语言将研究成果概括后提供给公众阅读,在专业领域和大众领域同时进行研究成果的传播,能使学术成果被民众接受并惠及民众;另一方面又善于运用媒体推广平台进行传播,影响大众。
2.善于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在与政府部门的协同中,通过与大伦敦地方当局、伦敦的教育工作者、社会合作伙伴及广大公众广泛合作,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将伦敦建设为世界一流的学习型城市及知识型首都;在与社会机构的合作中,拥有欧洲教育学术研究图书和期刊馆藏量最大的图书馆,并专门开设“教育循证研究门户”网站 ,与其他30余家教育研究机构,共同分享调查数据和研究成果。在国际合作中,其师资与生源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与国际高端教育智库开展合作,伙伴遍及各大洲。
3.重视人才队伍培养。作为以整个学校为单位的高校教育智库,它对人才培养是以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进行的。
结合国外高校智库建设的有益经验,在推动我国高校智库建设方面,应着眼于以下方面:一是抓准定位方向,凸显高校特色。明确主攻方向和强势领域,发挥学科优势,紧扣国家、社会的现实需求,充分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的重要功能;争取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提升国际影响力。二是强化协同合作,结出实用硕果。不断强化与政府、其他智库、社会、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高校智库与政商各界的人才互通机制。三是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助力长效发展,形成规范而有活力的管理体系。四是提高社会影响,加速成果转化。在加强与政府决策部门交流合作的同时,主动公布研究课题的选定、进展和成果等,利用各类传媒、论坛和学术会议等,发布决策研究成果,提高社会影响力,推进成果转化;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策研究市场环境,使智库成果的供需形成良性循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9日第819期,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