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无论是内部的大规模的制度变革,还是外部美朝关系的变化,中国知识界面临的尴尬局面前所未有,因为没有人预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旦事情发生了,很多人惊慌失措,人们所表达的便都是毫无用处的情绪,更多的人则努力把自己主观的愿望投射到事物之上。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知识界失去观察、判断、分析和预测事物的能力呢?今天IPP评论继续推送郑永年教授一篇长文的下半部分供大家思考。郑教授建议中国知识界应该从经验观察入手,努力从方法论上去寻找原因。他认为,这比骂爹骂娘、互相攻击要好。
备注:本文是郑永年教授独家文章《愚昧的根源》的下半部分。
从这些年的经验现象来看,在方法论领域,我们能够轻易地鉴定九大现象,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于中国的各个知识群体当中,影响和阻碍着他们生产知识和思想的过程,只是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第一,知识的道德化,或者道德拜物教。道德化是中国知识界最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存在了数千年了。传统上,儒家是生产官方知识体系或者意识形态的主体,而儒家知识体系的主体就是道德。无论是立论还是反驳不同意见,大多数学者首先想到的是去抢占道德制高点。道德制高点有两种,第一种是集体道德,即为国家、为社会;第二种是个体道德,即为个人修养。
就第一种而言,不难发现人们往往用“爱国主义”、“为民请命”、“为生命立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一大堆概念来为自己辩护,或者反驳人家,把对方置于这些道德立场的对立面,例如“不爱国”、“汉奸”、“西方的走狗”或者对立面“政府的代言人”、“五毛党”等等,以为只要把对方“妖魔化”了,自己就是赢了。就第二层面来说,很多人会强调个人道德,“自命清高”,对别人的和意见不屑一顾。中国人常说的“文人相轻”就是这种现象的表述之一。
尽管道德,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道德,都是人的知识活动的基点,或者动力,但是道德修养本身并不能替代对知识的追求,抢占道德高地也不能有效区分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而且,道德是主观的,有一个立场问题,一个被视为不道德的人可以生产出极其道德的知识,而一个被视为道德的人也可以生产出极其不道德的知识。人们甚至可以说,道德和知识根本没有关联性。再者,如果没有知识,光是道德教条如何能够改善社会呢?说穿了,一个社会需要有人去做“道德判断”方面的事情,但这留给宗教人士为好。知识分子需要有自己的道德判断,做研究要有道德底线,但其首要任务还是要追求知识。把道德和知识混在一起,就不会有知识可言。第二,知识的权力化,或者权力拜物教。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既可以从权力到知识,也可以从知识到权力,或者说“从知识就是力量”到“权力就是知识”。从权力认同到知识认同,甚至把权力视为知识,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通病。当然,这并不是在任何意义上说,掌握了权力的人就没有知识。传统上,中国的儒家这个群体既是权力掌握者,也是知识掌握者。但作为学者,这里必须给权力和知识之间设置一个边界,哪怕是心理的边界。不是掌权者的每一句话都体现知识。在今天的中国,任何一个退休下来的干部官员都可以成为学术单位的领导。人们关注到权力侵入知识界,但一个更为重要的现象是权力往往替代了知识。
如果权力替代知识主要是政治人物的事情,那么另一端则是知识分子本身的事情,即知识分子通过权力来获得知识的影响力。知识分子靠向权力并不奇怪。传统上,“学而优则仕”是知识分子的信条和唯一追求。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学者会弃学从政,这也正常,因为需要有人来从事政治,并且有知识者从政比没有知识者从政,政治总体上会文明一些。但对学者来说,追求知识不能通过权力的关系,追求知识的影响力更不能通过权力的关系。
可惜的是,这种现象现在非常流行。学者们没有自己衡量知识的标准,而要依靠政治人物的认同(“批文”等)。也有一些通过投靠政治人物来获得影响。政治人物可以表达对知识的喜爱或者不喜爱,但这并不能作为衡量知识的标准。用政治人物的意见来论证自己的知识或者反驳其他人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对特定的知识做出任何判断。
在和权力的关系上,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学者来论证自己或者反驳他人的时候诉诸政治化的解释。这种情形类似于上述诉诸道德的解释。例如,当不能接受他人观点的时候,就搬出爱国主义之类,说人家“不爱国”、“汉奸”、“带路者”之类。在另一端则是,一旦有学者对现实政治持比较肯定的态度,那么另一方就会说人家是“五毛”之类。这两类人尽管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对对方的厌恶,但他们的思路是一模一样的,只是立场的不同而已。这里只有立场,没有知识探求。除了互相的讥讽和攻击,理性思考是没有的。至于那些人身攻击的情况,任何社会可能都会存在,但在真正的知识界,这些人是被人不齿的,是“非知识类”。第三,知识的金钱化,或者金钱崇拜。和知识的权力化一样,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是金钱走向知识,二是知识走向金钱。就前者而言,企业家捐款盖各种大楼、研究机构,甚至大学等,不仅无可非议,而且是需要鼓励的。实际上,西方知识体系建设背后就是企业家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企业界的努力,美国很难出现那么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再者,也不是说企业家就没有思想,很多企业家具有非凡的思想,并且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生产出知识界本身不能产出的知识。例如,企业家对商学贡献了巨大的知识体系。不过,中国的情况就不是这个样子。在中国,一些企业家在大学等知识平台招摇,宣扬没有人能够听得懂的“概念”和“理论”,甚至宣扬各种迷信(中国的很多企业家都是万般迷信的),毫无学术价值。
不过,如果说金钱走向知识的主要责任不在知识界,那么知识走向金钱则是知识界的责任。这里是真正的金钱拜物教。为了金钱等物质利益,一些学者成为商业的一部分,甚至是有机的一部分,他们用所得到的金钱的数量来衡量知识的价值。这里,是否是知识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所能转化过来的金钱。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就把自己出卖给了金钱。从前人们说,不要为“五斗米折腰”,现在很多人可能为二、三斗米就要折腰了。但很显然,金钱并非知识。第四,知识的“名誉化”,或者名誉拜物教。这表现在个人和机构两个层面。在个人层面,中国学者(甚至整个国家)对西方所设立的各种奖项的崇拜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中国人名利崇拜的程度是西方学者所不能理解的。对很多学者来说,获得一个奖项意味着所有的一切。因此,大家都要拼命地去抢。在抢不到的地方,一些人就会抱怨西方的不公,自己也去搞,结果都是一些不伦不类的奖项,并且政治和意识形态性极强。
在学术界,西方的奖项一般来说都是专业奖项,是专业的认同。尽管一些奖项久而久之也被西方政治化了,但一开始并不是出于政治目的。不过,国人自己设立的很多奖项从一开始就具有政治性,或者说政治性远远胜于专业性。名誉崇拜也表现在普遍流行的“头衔文化”。一些学者并不满足于只有一个“教授”之类的头衔,而是需要很多个,似乎有了很多头衔就表明其价值。因此,经常不难发现,一些教授的名片犹如“手风琴”,简直就是一份厚厚的简历,并且一个人可以横跨几个领域,政治、经济、社会等等,反而自己的本职即教育和研究变得极其卑微了。
类似的还有期刊拜物教。西方的学术刊物制度已经很完善,主要是匿名评审制度所带来的学术标准。不过,西方期刊制度本来是为了管理图书之便而建立起来的,并不是用来评价学术和知识的高低的。但中国拿过来把它当成学术评价体系。当然,这种现象也并非只在中国流行,在东亚社会都很流行。这可能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中国本来就没有什么自己的标准,到现在都确立不起来,只好拿人家现存的东西作为标准。结果怎样呢?画地为牢。
西方的学术和学术刊物是多元的、开放性的,西方学者不会为期刊和期刊制度所禁锢,但中国的学者则把自己紧紧禁锢住了。今天,中国学者也拼命在西方期刊发表文章,从数量上说成果显赫,大有超越西方之势,但有多少新思想呢?很多学者掌握了西方学术的技术(即“八股”),并在技术层面超越了西方学者,但思想呢?思想是苍白的。
到现在为止,至少在社会科学,还是拿不出一个中国学者创造的概念来,更不用说是理论了。有人说创造了一大堆“学术垃圾”,尽管刻薄了些,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就西方所谓的顶级学术刊物而言,西方有多少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在那里发表文章呢?或者说这些杂志在人们追求学术或者思想过程中扮演了什么重要角色吗?在很多中国学者那里,似乎能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就有学问,就有思想了。要知道,一些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首先是出现在讲座、简报等中国人根本瞧不起的平台上的。
在这方面,机构和个人也差不多,甚至更为糟糕。西方有学校排名体系,中国自己也搞。各个大学之间的竞争,犹如各个省份之间的GDP增长率的竞争。例如北大和清华之间的竞争已经扩散到各个领域。无论是评价体系还是各方面的竞争,不是不可以,而是应当存在,但问题在于存在者错误的引导。知识的生产及其影响,并不是排名排出来的,也不是学者之间竞争出来的。知识的生产有其特殊性,需要一个特殊的思考环境。中国的教育机构显然并没有从提供环境入手来辅助知识分子的知识生产,所设置的各种制度反而成为知识生产的严重阻力。
名誉崇拜背后有很多根源,但主要包括“硬”的利益和“软”的自信赤字。“硬”的利益不难理解。很简单,每一项名誉背后就是庞大的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软”的自信赤字就是学界和机构对自己没有信心。一旦没有自信,只能求助于外在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对学者来说,获奖只是副产品。获奖当然是件好事,因为它表明同行乃至社会的承认和认同。不过,应当明了的是,获奖并不是知识本身的使命。学者不是为了获奖而去生产知识,而是等知识生产出来之后,遇到“好运”被人家看上了才获奖。
人类历史上,有多少好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被他人所认识所承认,但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样,期刊制度也很重要,因为它至少提供了一个最低的标准,保证最低限度的学术水平,但是学者们不能为了要在特定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而写文章。只有等知识被生产出来之后,期刊才变得重要。即使一篇文章不被任何期刊所接受,也不见得就没有思想,就没有价值。当然,期刊制度更不能成为官僚管理教授的一个有效手段;一旦这样,为了文章而文章,知识追求的目标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很可惜的是,这便是中国学界的现状。第五,知识的神秘化,或者巫术崇拜。知识本来就是为了解释神秘,去神秘化,但现在神秘的东西替代了知识。就如宗教,巫术可能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知识和巫术也是可以平行存在的。但当巫术替代知识或者用巫术方法来追求知识的时候,所产生的往往是那些不能加以证明、似是而非的东西,而非知识。
知识的巫术化在今天的中国极其普遍。例如,术数等传统命理学和道观、佛寺香火大量复兴。近年来,《四库全书》的很大一部分都在标点和重印,但术数类几乎整套重印则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在当今世界的知识体系中,“命”学早已经无法登上大雅之堂,但在中国,无论是“命学”的回归,也是术数的回归,统统被当作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命理和佛道中的一些“邪门学说”复兴,各种民间“巫术”不仅占据底层社会的各个角落,更登上精英文化生活的舞台。知识的“巫术化”是一个与科学背道而驰的趋势。在科学看来,凡事都有原因、有发展过程、有解决之道等等,但“巫术”则把事物(或者社会现象)归之于一种神秘的似是而非的超然因素。
为什么巫术回归?这里的原因有很多,但近代以来中西方所经历的启蒙运动的差异是一个关键的要素。到了近代,中国知识界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也发生了启蒙运动,但中国的启蒙运动和西方早先所发生的启蒙运动两者具有本质性的差别。在西方,文艺复兴可以说是第一次启蒙运动。欧洲的中世纪是神权主导一切的时代,被西方人称为愚昧的“黑暗时代”。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中世纪,神学成为解释一切的东西。文艺复兴因此主要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的理性和科学(数学、几何)精神,摆脱神权,把人类的基点从神拉回到人。西方人成功了。但这种成功是用无数相信科学的人们(尤其是科学家)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到了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时代实际上是第二次启蒙。第一次是文化,第二次是制度,即要使理性适用于改造人类赖以生存的制度,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这次也成功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西方文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这两次启蒙的产物。两次启蒙,尽管重点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理性主义,教育人如何理性思考,把理性应用于对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应用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不难理解,理性主义贯穿于西方近代以来的文化和社会科学,更不用说是科学了。
不过,如上所述,西方的启蒙运动并没有消灭宗教,而是给宗教予一个更为合适的位置,即人们的信仰领域。宗教不再解释一切,而是作为人们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启蒙运动尽管也产生了一些极端主义者,例如无神论,但启蒙运动所产生的理性主义是肯定宗教地位的,那就是,无论个体还是社会整体都需要宗教信仰,并且个体和社会应当有自由选择宗教信仰。
中国也的确发生了启蒙运动,但性质很不相同。中国的启蒙主要是政治和革命启蒙,无论是“五四运动”的启蒙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重点都是政治。五四时期,迫于帝国主义的压迫,民族生存面临深刻危机,政治启蒙无可非议。八十年代那一次也一样,也被认为是如果没有政治启蒙,中国人就要被开除“球籍”了。实际上,直到今天,仍然有大把人时刻想进行如此的政治启蒙,尽管观点和立场不同,政治启蒙的意识在不同力量中间都是存在的。
尽管自“五四运动”开始,每次启蒙必提“民主”和“科学”,但每次必然是政治(民主)启蒙过度,科学启蒙不足,甚至被忽视。人们相信,没有民主就不会有科学。但西方实际上是科学在先,民主在后。没有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怎么会有十八世纪之后的民主?人具有了“科学”,就是说学会理性思考问题了,民主才变得可能。中国只有政治启蒙,而没有科学启蒙,在没有理性的情况下,民主自然追求得非常辛苦。
更为重要的是,没有科学,人们对宗教的作用没有一个理性和科学的认识。在过度的政治化的启蒙下,宗教被强制性地驱逐出人们的文化领域,使得国家既脱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多神教),也把自己和其他宗教文明区别开来。但实际上,当代中国人和祖先一样,和其他社会一样,都是需要一个精神领域的,需要宗教的空间的。
没有了科学,也很难对传统文化进行去“巫”化。今天在文化复兴的幌子下,各种低劣的“巫术文化”公然登上文化舞台,并为各个社会群体所拥簇。这个现象并不难理解,道理很简单,人是有精神需要的,如果不能在公开的市场上(例如各类宗教信仰)获得,就会千方百计去地下黑市(例如各类家庭聚会甚至邪教)寻找。
知识领域的“巫术化”表现得五花八门,但也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找不到科学答案的时候,或者没有能力来解释某一现象的时候,总会去找寻一个神秘的、似是而非的“替代”答案。这里仅举“阴谋论”为例。在经济领域,当货币市场不稳定的时候或者当股票市场经历剧烈波动的时候,一些人总能找到“敌人”的阴谋来解释之。在国际关系领域更是如此,往往把问题的根源归于“外部敌人”的阴谋,比如美国、日本、支持恐怖主义的外国政府等等,或者昔日意识形态“朋友”的背叛,无论是越南还是朝鲜。
在知识领域,“去巫”化就是要破解被认为是神秘的“阴谋”,把阴谋放在阳光下。但当今的知识界则扮演了一个相反的角色,一些人把明明是可以解释,也可以解决的现象和问题“阴谋化”或者“巫术化”。这些年来,形形式式的“阴谋论”可以说满天飞,不仅广受普通百姓欢迎,政治阶层中的很多人居然也深信不疑。
这里当然不是说,这个世界没有“阴谋”了,而是说,所有这些被知识界视为是“阴谋”的东西实际上都是“阳谋”。例如,在全球化状态下,在考虑货币或者股票市场的时候,外在的要素当然是要考虑在内的。国际关系更是各国较量的地方,不管什么样的外在力量,如果有可能,总是要影响到中国的。如果不能考虑到外部因素,那只能说明自己的无知和无能。以“阴谋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内心的恐惧,不扪心自问,这就使得知识“巫术化”了。今天,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人们科学理性地去看待所有这一切。知识界不能“去巫化”,对中国的长远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那么,中国的知识界能够去巫术化吗?应当意识到,类似的社会文化现象也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西方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类似的情形。如前所述,西方在中世纪也经历了漫长的黑暗和愚昧的时代,经过了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才改变了文化愚昧的情况。同样,在经历了商业革命之后,西方再次面临文化重造的挑战。当时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就是说传统道德体系解体了。之后,西方又找到了一个新的“上帝”,也就是重塑道德和文化。
中国文化如果要有出路,就必须对之进行重造和重构。的确,正如一些人一直在呼吁的,中国需要一次新的启蒙运动。不过,在从事启蒙运动之前,人们可能不得不对近代以来的启蒙运动进行深刻的反思。如果不改变从前启蒙的政治性,那么情况或许会变得更加糟糕。如果不能引入科学和理性精神,任何复兴传统道德体系的努力都会走向反面,国学运动带动了“巫术”文化的复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如果不能去政治化,那么任何外国思想和文化(不管被视为多么先进)的进入,也会演变成另一类“心理鸡汤”,而不是有效的制度转变。第六,世俗主义的宗教化,或者“主义”拜物教。宗教与世俗知识是不同的东西。尽管世俗知识并不能否认宗教,但宗教不能等同于世俗知识。宗教是作为一种信仰的,人的信仰本身也是可以成为世俗知识研究的一部分。但是,与宗教的不可验证性不同,所有世俗知识是可以验证的。所以,在西方世俗知识(包括对宗教的研究)和宗教信仰并行不悖。在中国,情况往往是世俗知识和宗教不分,结果导致了世俗主义的宗教化,也就是人们包括知识界的很多人把主义当成信仰,结果阻碍了知识的生产和发展。
世俗的主义,包括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等,都是人们(主要是学术界)对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的概括(概念化)或者解决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方法。一种世俗的主义往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问题的分析和诊断,二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又可以是实证的、经验和技术层面的,也可以是倡导型的。但是一旦这些世俗主义被宗教化,就不再是生产知识的工具或者知识所分析的对象;恰恰相反,它们就变成了知识生产的思想阻力。
例如,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社会科学的一个方法,到现在为止仍然具有很大的生命力。在分析和解决很多社会问题上,较之其他思想,马克思主义方法更为有效。不过,一旦宗教化,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其生命力。再者,马克思主义是和其他主义的交流、争论和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旦宗教化,马克思主义便成为只是批评其他主义的工具,不再具有分析能力。
毛泽东思想也是这样。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是毛泽东对中国实际问题的思考,其解释中国社会和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问题的能力就在于它起源于中国社会这个简单的事实。但即使对毛泽东思想,人们也宗教化了。一旦宗教化,不仅限制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本身的发展,更是阻碍了其他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更有意思的是,一旦宗教化,人们便具有了强大的动机来为一种世俗主义“殉道”。人们不时看到,一些学者为了一个其所信仰的“理念”而“殉道”。但是,除了可敬的“道德勇气”之外,从知识发展来说,“殉道”又能带来什么呢?世俗主义的宗教化在十年“文革”时代曾经盛行过,现在又似乎回来了。第七,社会物体的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社会事物就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正式的制度、组织、机构等和非正式的风俗习惯等。这些社会事物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自身的发展逻辑。从知识角度来说,它们都是可以加以分析的。可惜的是,在很多时候,学者们经常把社会事物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一旦这样,既为知识探究设置障碍,也很难解决社会事物所面临的问题。这里可以举国有企业为例。国有企业是典型的社会事物,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国有企业的表现无论好坏,都是可以加以分析的,其所出现的问题也是可以找得到解决的方式的。不过,人们往往把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例如把国有企业和执政党和国家的命运绑架在一起。一旦如此,便超越了知识分析的范畴,对国企的分析仅仅是一种价值判断了。
对民主政治也是如此。在西方,民主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是作为制度安排和技术手段来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即使今天的西方已经把民主视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但在很多方面,民主仍然主要体现为一种制度技术手段。不过,在中国,从一开始,民主就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来追求的。这就是前面所讨论的把一种世俗的主义宗教化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几乎存在于所有的领域。第八,知识的娱乐化,娱乐崇拜。知识的娱乐化不是指学者们快乐的写作风格,也不是指追求知识本身所产生的无限快乐感,而是指人们把知识作为一个客体或者娱乐的工具,并且往往表现为犬儒主义。在中国更是表现为两个非常的极端,在一端是一些学者对人、事物、理论概念的极其热情的歌功颂德,在另一端是另一些学者对同样的东西的最恶毒的怒骂诅咒。在很长时期里,中国的科学语言并不发达,而这两种语言最为发达。
娱乐化很像美学里面的“移情”,简单直观地把自己的喜爱或者厌恶投射到一个外在的东西上。实际上,这样做,与其说是在追求知识,倒不如说在糟蹋知识。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因为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知识的娱乐化趋向越来越严重。在社交媒体时代,很多学者已经变成了“自媒体”的经营商,使用一切手段在把知识娱乐化之后销售出去,即“知识变现”。这是一个对知识毫无敬畏的时代,是一个随意亵渎知识的时代。第九,知识的虚假化,“假新闻”在知识界的翻版。虚假化表现为多方面,例如知识是抄袭而来,而非自己原创的;又如,知识是假的,既不反映现实,不能解释现实,更不能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上面所说的所有现象都可以导致假知识的产生。例如,在使用方法论方面,很多学者往往成为西方工具的奴隶。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找到中国的命题,而是简单接受了西方命题,只是用中国的材料来论证(或者反证)西方命题。因为被西方工具所捕获,一些学者往往为了使用一种特定的西方工具而去寻找中国材料。这样生产出来的知识表面上因为方法论而很精致,但实际上是假性的。
其次,上述各种知识生产机制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因为压力(解读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生产出一定的知识),一些学者就去抄袭人家的知识,或者包装人家的知识。再次,如前所说,追求利益和荣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不管是什么原因,简单地说,一句话,知识界的“奴隶化”和“异化”导致了知识的“奴隶化”和“异化”。大多数学者,尽管承担着生产知识的责任,但从来就没有确立过对知识本身的认同,从来就不是为了知识而知识,知识对他们来说从来就是达到其他目标的一种工具。所以,简单地说,只有当知识生产者开始把知识视为具有无上价值的时候,即知识的目标只是知识本身,而非其他任何目标的工具的时候,他们才会开始去寻求和探索知识。没有这种知识认同,他们会处于知识短缺和思想贫穷的永恒状态。
本文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教授。
( 来源:IPP评论 ,2018年0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