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李后强:大胆开辟智库建设新天地

时间:2018-06-11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李后强

《 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 》( 以下简称 《 报告 》) 缘起于 2015 年 。 当时我们想了解中国智库的发展现状 , 但没有找到理想的文献和材料 。 既然找不到 , 就应该尝试自己做 , 于是就有了四川省社科院的智库研究团队 。 刚好那段时间我们和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在建立合作关系 , 他们对这块研究也有兴趣 , 于是就有了两个研究团队的融合 。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 , 做起来不容易 。 在决定是否做这件事之前 , 我们做了可行性分析报告 。 报告显示 , 完成这个任务的风险是比较大的 , 人才和数据库都不支撑 , 前期的成果积淀也不够 。 当时参加讨论的人绝大多数不赞成冒这个险 , 但我认为可以尝试 。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 , 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 创新就是要有 “ 不怕死 ” 的精神 。 成果积淀不够是那个阶段该领域存在的普遍问题 , 我不担心 , 但人才和数据的问题确实存在 。

于是在启动 《 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 》 项目之前 , 科研 ( 外事 ) 处组织了一支团队 , 对智库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做了研究 。 因此 ,《 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 》 是在可行性报告 、 评价体系构建两个工作完成以后才启动的 。

《 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 》 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其是智库评价领域的大胆尝试 , 更是开启了智库协作的先河 。 这个协作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两个智库之间的协作— — —四川省社科院与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的协作 。 二是部门之间的协作 , 是多个研究所与科研管理部门的协作 。 三是学科之间的协作 。 项目组成员的学科背景十分复杂 , 有经济学 、 政治学 、管理学 、 社会学 、 新闻学 、 情报学 、 数学和计算机等等 。 智库研究是跨学科的 , 其人才团队当然也应该是跨学科的 。

《 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 》 每年向全国发布 , 至今已有三年 。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 , 即 《 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 》 的内容逐年增多 , 不断丰富 、 愈发精彩 。 2015 年那支年轻的团队 , 经过三年成长有了一定的积淀和自信 。 老实说 , 2015 年我决定启动这个项目的时候有一个“ 私心 ”, 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来组建一支科研团队 , 突破大家习惯的 “ 个体户式 ” 的研究模式 , 以 “ 大团队 ”“ 大讨论 ”“ 大专业 ” 的运作来推进创新 。

这块试验田经过三年的努力 , 开出了创新之花 , 结出了优质的果 , 这是令人愉悦的 。

最后 , 我想说 , 这个 《 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 》 是我院对国家号召的积极响应 , 承载着四川省社科院的家国情怀 。 2015 年 1 月 20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 》。 作为地方性智库 , 四川省社科院始终站在四川省决策咨询的第一线 , 也希望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添砖加瓦 。 我们认为 , 在这个智库转型提质的年代 , 新型智库建设不仅要保持动力 , 更要认准方向 。 在 “ 黑天鹅 ” 事件 、“ 灰犀牛 ” 事件频发 ,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况下 , 中国智库要支撑的是一个大国的崛起 , 一个协调的世界格局 , 一个全球人民向往的美好的明天 。 在追梦的路上 , 中国智库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 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跋涉以后 , 中国智库必将迎来春暖花开 。

谋定而后动 , 知止而有得 。 我们坚信 ,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 中国智库必将成为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有力支撑 , 为中国发展 、 世界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

以上内容摘选自方茜、廖冲绪 等著的《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5-2017)》一书序言.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