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城市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5-11-04 来源:原创 作者:朱名宏 李雪琪

城市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朱名宏  李雪琪

一、问题的提出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对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作出详细部署。《意见》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作为我国智库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社科院,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过程中建设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社科院智库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智库体系,在中国智库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地方城市社科院又是社科院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政府重大决策咨询,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和和民主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城市社科院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机遇与挑战,尤其现行体制机制的瓶颈制约越发显著。从内部看,战略性思维和理论创新不足,资政能力不强;科研激励机制僵化,难以调动研究人员积极性;人事制度不灵活,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端人才;体制机制掣肘较多,难以发挥智库作用。从外部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对城市社科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各类智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高校智库体系、民间智库体系在决策咨询市场愈发活跃,不断挤压城市社科院的生存空间。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城市社科院如何创新、转型发展,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已成为城市社科院发展的头等大事。

二、城市社科院在中国智库体系的定位

(一)社科院在中国智库体系中的定位

智库也称为思想库、智囊团、智囊机构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知识和思想的组织,创新主意、创新理念、创新思想是思想库最重要的产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多元主体共存共发展,为党、政府和社会提供政策研究和公共决策咨询、政策解读、决策方案评估等服务,它是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组成部分。[1]

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以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及民间智库为主的板块格局,呈现体制内智库与体制外智库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特色。[2]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推动下,我国智库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中,决策咨询作用和地位不断加强,为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出现了一批专业研究与决策咨询能力较强的智库机构。党政军智库主要来自党政军机关系统,包括国家和地方发展研究中心、党校、干部学院,以及隶属于党政军机关的研究机构。其主要工作是通过内部渠道直接向各级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在党和政府内部发挥“內脑”的职能。社科院智库主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地社会科学院,是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非政府机构。高校智库主要是一些著名高校的主要直属研究机构,多数由大学单独或联合其他机构、团体创建;民间智库主要是由民间出资组织建立,且自筹经费。在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出版的《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指出,目前中国共有200 余家活跃智库[3]。其中有41%是党政军智库,22%是社会科学院智库(含科学院、工程院),37%是民间智库。

社科院智库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智库体系,在中国智库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社科院智库的发展历程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哲学科学院部。1958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地方社会科学院。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被视为中国智库体系初步建立的标志性事件。与此同时,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一些地级市也纷纷创立地方社会科学院,逐步形成了中国智库体系中的社科院体系。从社科院智库的构成看,主要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社科院和城市社科院,其中中国社科院和上海社科院综合影响力位居前列。据《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智库综合影响力前10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居第一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居第七位。从社科院智库的功能看,主要从事中长期战略研究、参与党委政府决策咨询调研、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等,是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非政府机构。从社科院智库发展特点看,其名义上独立于政府体系,而实际上与政府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非政府机构。从社科院智库经费来源看,主要是由财政全额拨款或资助方式建立、通过项目委托等形式开展相关研究。
      (二)城市社科院在社科院系统中的定位

城市社科院是隶属于地方城市市委市政府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在当地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研究本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为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是当地市委市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城市社科院是社科院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值得重视的智库队伍。不同级别的社科院由于客观条件和所负的职责不一样,其功能发挥也不尽相同: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层级不同、理论创新水平不同、舆论影响的范围和力度不同、开展公共外交的机会不同等。从城市社科院的主管机构来看,是由地方城市市委市政府主管。从城市社科院的主要职责看,是在当地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研究本市和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研究在改革、发展、实践中所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从城市社科院的服务对象看,主要服务于当地的市委市政府,是市委市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目前,中国主要有城市社科院35家,其中直辖市4家,副省级城市15家,省会城市10家,其他地方区级城市社科院6家。最早的上海社科院成立于1958年,最晚的合肥市社会科学院成立于2014年。

三、城市社科院的发展现状

城市社科院作为社科院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根据网站资料和电话访谈,本研究对35家城市社科院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主要从人员规模、科研经费、城市类别、单位职能、学术影响力等等五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

(一)从人员规模来看,城市社科院人员规模普遍偏小,在职人员在100人以下的占77.2%

在统计的35家城市社科院中,在职人数在300人以上的有三家,仅占总数8.6%,分别是上海社科院、北京市社科院和天津社科院。人数最多的是上海社科院,在职工作人员约760人,其中5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正高133人,副高194人。具有一定规模、在职人数在100—300人之间的有3家,占总数的8.6% ,分别是重庆市社科院、广州市社科院和武汉市社科院。在职人员在100人以下的有27家,占77.2%;尤其是50人下的占绝大多数,占比为62.9%。城市社科院人员规模普遍偏小,与国外优秀智库和省级社科院相比具有较大差距。此外,科研人员的内部结构中,东部沿海城市社科院的高层次人员比例较高,具有研究员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占比较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研究实力较高。

(二)从科研经费投入看,城市社科院研究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年投入在200万元以下的在7成以上

城市社科院发展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的难题。总体来看,城市社科院研究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尤其是省会和地市级社科院的投入更少。在35家地方城市社科院中,年科研经费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仅占8.6%;低于200万元的占比高达74.3%。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社科院由于经济相对发达,社科院的规模较大,科研经费投入相对较高,西部地区城市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此外,从科研经费的结构看,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是财政拨款,尤其与参公的社科联合署办公的社科院更倚重财政拨款。较少的经费投入对地方城市社科院开展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服务制约严重。美国智库发展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委托课题资助和社会捐赠,而且整体上后者占较大比例;德国智库的发展80%以上依靠政府全额资助。 

(三)从城市类别来看,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社科院占主体地位

在统计的35家城市社科院中,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社科院合计有25家,占比为71.4%。其中直辖市社科院4家,占比为11.4%;副省级城市社科院15家,占比为42.9%;省会城市社科院10家,占比为28.6%;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社科院合计占7成以上。其他地方区级城市社科院6家,占比17.1%。此外,中国智库呈现典型的集聚发展态势,最具影响力的智库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上海社科院和北京社科院综合影响力分居中国地方社科院的第一、第二位。 
     (四)从单位职能看,城市社科院兼具社科联职能占65.7%

在调查的35家城市社科院中,单位的职能主要分为三种,一是社科院独立建院,共有10家,占比为28.6%;社科院和社科联合署办公的有23家,占65.7%;社科联兼具社科院功能的有2家,占5.7%。城市社科院大多数同时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牌子,兼具社科研究、社科团体组织和社会科学普及宣传职责。同时,反映出其作为联系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的平台作用较强,研究咨询的作用较弱。
      (五)从学术出版物来看,具有核心期刊杂志的城市社科院比例较低,出版蓝皮书的城市社科院占比较高

在35家城市社科院中,编辑出版核心期刊杂志的社科院有9家,占比为25.7%,其他多数城市社科院有内刊。北京市社科院有《北京社会科学》、《城市问题》两本核心期刊,天津社科院有《天津社会科学》、《道德与文明》两本核心期刊,广州市社科院有《开放时代》一本核心期刊,根据2014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在地方社科院、社科联主办的同类期刊中,《开放时代》影响因子再次蝉联第一,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同时,有二十多家城市社科院出版了各具地方特色的蓝皮书或发展报告。广州市社科院出版了《广州经济蓝皮书》、《广州商贸蓝皮书》等八本蓝皮书,在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保持了较高的影响力。

四、城市社科院建设新型智库的思考

加快新型智库建设,既是城市社科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导精神的根本要求,是支撑地方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城市社科院面临激烈竞争背景下推进科研转型、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优势与劣势

1.优势

一是城市社科院对本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研究和掌握具有突出优势。城市社科院通过长期的跟踪、系统研究,在了解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和难点上,在分析、把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有着突出的优势,并形成自身的特色优势学科。比如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在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学术品牌。发挥这种优势是提升城市社科院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社科院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二是城市社科院在应用对策研究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城市社科院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又从事大量的对策研究,和政府决策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同高校智库和党政智库相比,在应用对策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相对于高校来讲,社科院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实践,贴近政府决策。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在思维模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官员思维模式,暂时还难以独立思考问题。社科院与政府部门“若即若离”的关系,恰恰让社科院具备了智库作用的比较优势,在拥有前瞻性和长期战略眼光的同时,突出了研究的理论高度和国际视野。

2.劣势

地方城市社科院在推进新型智库转型,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体制机制的制约,人才结构不合理,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咨政能力建设不足等。

一是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掣肘较多,难以发挥智库作用。地方城市社科院多数为公益类事业单位,地方政府一般按照行政机关的办法管理院,各种管理制度一刀切,没有充分考虑社科院作为社科研究机构特殊性和科研发展规律,如在管理体制上编制管理的刚性难以体现按需设岗的灵活要求;课题经费管理方面,缺乏激励机制和灵活性,难以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率和合理性;研究成果评价方面,存在评价手段简单、评价指标单一等诸多问题,重数量、轻质量及重同行评价、轻社会评价的评价模式,与新型智库建设要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的定位不符。对外学术对外交流经费的使用限制等等,这些政策规定已经严重影响地方城市社科院的智库功能发挥和进一步壮大。

二是城市社科院规模相对较小,咨政能力不足。城市社科院在人员规模、经费投入规模相对较小,绝大多数是社科院、社科联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这些导致了城市社科院综合资讯服务能力较差,研究成果存在时效性、针对性低,理论研究与决策咨询脱节等问题,使得智库研究成果的咨政功能大打折扣。

三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尤其新型智库人才缺乏。首先,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智库人才。城市社科院目前普遍缺乏熟悉国家有关经济社会政策,了解国情省情,擅长应用对策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其次,地方社科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由于公务员队伍收入稳定,高校平台优势和重磅人才优惠政策,导致高端人才向高校和公务员队伍流动的趋势加剧,部分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流向高校或条件较好的科研机构。第三,是人员招聘、人才引进上缺乏必要的自主权。由于缺乏引进高端人才的特殊政策和经费,城市社科院很难招聘到学历高、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科研领军人才。人才问题已经日渐成为制约和影响城市院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重点举措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一套与国际智库接近的运行机制

建设新型智库之“新”首先应是体制新,城市社科院建设新型智库的重点在改革创新发展。《意见》明确指出,“促进社科院和党校行政学院智库创新发展”,要深化研究体制改革,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改革,深化成果评价和应用转化机制改革,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重大决策意见征集制度,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制度,建立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等要求,都是对社科研究机构的原有运行、科研、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创新。

地方城市要根据智库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建立一套与国际智库接近的运行机制。一是深化科研考核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突出决策影响力的前提下,倡导兼容并蓄的科研考核办法,反对单一标准的简单量化考核办法;二是深化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形成有利于智库建设和发展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把人力资本作为智库经费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解开传统报销制度对科研活力的禁锢与束缚,鼓励多元化筹措经费来源、灵活性人员组织配备;三是深化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新和完善研究选题、立项以及研究过程跟踪机制、成果质量评审机制,以及智库影响力渠道营销机制,形成灵活多样的管理机制和方式,激发智库的潜在活力和动力。

2、培育重点科研品牌,增强学术影响力

科研品牌是指对科研究机构和智库建设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影响力提升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科研成果和高端科研人才,是现代新型智库发展的核心和灵魂。要适应形势需要,在总结重点学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特色学科和优长学科,加大新兴、交叉学科扶持力度。进一步规范学科管理,增强规划性,使之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形成智库建设的强劲合力;增强主动性,加强日常管理,强化检查考核;增强针对性,遵循科研规律和学科建设规律,兼顾学科间的区别,适当实行差异化管理,完善学科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建设学术梯队,加大学术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扶持力度,加大青年科研人员培养力度,以学科建设带动研究方向,彰显学术特色和优势,强化团队攻关,在打造新型智库品牌的同时,增强学术影响力。

3、提升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水平,开拓科研国际视野

要坚持开放性、国际性和全球化理念,加强智库合作交流,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竞争中提升城市社科院智库竞争力。国外的著名智库为了确立自身对全球的国际问题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大都采取开放政策,坚持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研究、国际化交流的发展理念。如美国的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每年接受国际方面的个别委托研究与咨询约2000 余件,与世界65 个国家800 多家公司保持联系。

为此,城市社科院也要擅于运用智库内外资源甚至国内外资源,推动智库与智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智库联盟、智库论坛和智库人员培训等。通过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学者来校访学和科研交流,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与国内外高水平学者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考察、讲学、研修等,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扩大对外影响力、知名度。在国际对话与交流中持续提升中国智库的前沿性、战略性眼光和原创性能力,从而提高中国特色智库国际化水平。

4、以人才强院为重要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前提与基础,《意见》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队伍作为智库建设重点”。地方城市院建设新型智库,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把引进和培养结合起来,营造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的良好环境,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创造力强、既有良好理论基础、又有把握现实调查能力的优秀智库型人才队伍。

一是创造条件引进急需人才,既要向上级组织部门申请扩大招聘规模,又要提高招聘人才的质量水平;二是合理使用现有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三是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通过进修、访学、攻读学位和主持项目研究等方式不断提高青年人才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尤其要安排青年人才下基层调研和锻炼,让青年人担当更大的责任;四是发挥好老专家的作用,使老专家在做好自身研究的同时,发挥好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五是用好“外脑”,通过多种方式邀请院外专家为社科院的发展建言献策。

5、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手段,促进智库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

城市新型智库建设要适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变革趋势,积极推进科研手段和方法创新。大数据时代无疑将为城市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带来巨大机遇。庞大的数据资源及其潜在价值的深度挖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经济热点和市场动态,数据分析技术也可以帮助我们更为科学地预测经济领域的重大发展趋势,优化智库产品结构、产品形态和服务流程,通过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增值”,进一步提升经济智库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大力推进深度信息化进程,积极打造“数字化社科院”,全面提高科研手段和科研方法现代化水平。在院范围内,规范数据标准,梳理信息、数值、文献、音视频等数据资源,整合科研成果数据资源,整合期刊资源,促进数据资源共享,积极打造有具有本地城市特色、以本院科研使用为主体,定位合理功能齐全的数据库。

[1] 李国强:对“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认识和探索。

[2]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4 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

[3] 活跃智库的定义:有着常规性的组织与运行方式,能够比较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公共决策,同政策制定者、媒体或学界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享有一定的国际或国内影响力。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