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宇文:关于《长江经济带规划纲要》与湖南发展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6-10-31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唐宇文

一、《纲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加速发展意义重大《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其发布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建设进入加速期。纵观全球经济大势,长江经济带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对世界经济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长江经济带将形成中国最大的“现代化新兴经济带”,成为引领“两个百年目标”的强力引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当前,我国经济正处新常态,亟待寻求新的更加强大的增长动力。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产业融合、资源优化配置,将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必然趋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综合效益,着力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推动流域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和协调发展带,将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可以预期,在国家政策强力引领下,长江经济带巨大潜能将逐步释放,经济保持长期持续较快增长势头,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和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提供动力。

长江经济带必将成为世界级内河经济带,对全球经济增长具有持久的带动作用。审视世界经济史,流域经济开发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密西西比河流域发展推动了美国崛起,莱茵河流域发展促进了法国、德国和荷兰等国的繁荣。长江流域无论面积还是人口都不逊于密西西比河及莱茵河流域,从而发展潜能更大。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长江经济带发展正当其时。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又走到一个关键当口,科技进步、人口增长、经济全球化等过去数十年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都先后进入换挡期,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带动流域经济升级,其溢出效应将极大地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对外开放潜力最大的地区,上海、浙江、武汉、重庆、四川等自贸区均蓄势待发,经济带建设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投资机会;长江流域是“一带一路”的主要“源头”,其能级提升将为“一带一路”提供更加充沛的“源头活水”;创新发展将是长江经济带崛起的主动力,新的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结构调整优化,将为世界提供转型发展的中国样本。可以预期,长江经济带将成为未来较长时期世界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为世界经济迎来新一轮增长和繁荣做出贡献。二、《纲要》为湖南提供多重机遇一是产业转型升级机遇。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目标,《纲要》提出了产业整合、融合、转移、创新集聚等一系列发展思路和举措,与湖南产业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湖南能够从国家政策、区域合作中争取到更多更大的发展动能,极大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步伐。

二是生态文明发展机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建设重要方针,是我国推动区域发展战略理念的重大进步。《纲要》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出江湖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原则,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推进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这对湖南既是明确要求也是发展机遇,必将有力地带动湖南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机遇。《纲要》明确提出,要把长江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率先建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这为湖南带来两方面重大利好。一方面,有利于湖南加快补齐水运“短板”。湖南水运发展潜力巨大,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航道里程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9.6%,居全国第三位。岳阳港和长沙港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但目前水运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短板”较多,制约水运潜能的发挥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纲要》要求进一步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形成与长江干线有机衔接的支线网络,湖南水运有望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健全湖南综合交通体系。湖南居“一带一部”战略要地,是我国长江以南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在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发展格局中,主要属于“一轴”及“南翼”所涵盖的区域,“一轴”及“南翼”交通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带动湖南交通总体网络的完善,提升湖南交通枢纽的功能和地位。

四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任务之一。《纲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个目标,提出了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新型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重点内容。近年湖南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相比沿海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在城镇体系建设、人口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方面任重道远。《纲要》使湖南新型城镇化方向更明晰、重点更突出,有望得到更多政策支持。

五是大开放大合作机遇。《纲要》提出要着力构建长江经济带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这些思路和举措,将为湖南开放发展开创新舞台。近年来,湖南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全省实际使用外资、对外直接投资均居中部前列,但进出口仍是发展短板,与湖南经济总量居全国第9、中部第3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湖南必须紧紧抓住新的开放机遇,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三、湖南对接长江经济带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推进长江带建设,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大举措。湖南是长江中游重要省份,为长江以南重要交通枢纽,经济仍处于快速起飞阶段,对接长江经济带具有“天时地利”之便,必将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浪潮形成“共振”。尤为重要的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突出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湖南在这些方面均具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

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时,以“一带一部”精准概括湖南地理经济区位,即湖南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一带一部”凸显湖南在长江经济带的关键地位。湖南地理上扼长江以南交通要津,依托长江及东西向交通干线东联长三角,西接云贵川西南腹地;依托京广大通道南联珠三角,北通中原及京津冀。近年来全省交通快速发展,全国性交通枢纽地位逐步提升。已基本形成以国家满州里至港澳台和上海至瑞丽“十字型”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由铁、水、公、航和管道组成覆盖全省的综合交通网络。公路、铁路等里程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至2014年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里程5493公里,居全国第5位;铁路营运里程4552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296公里,均居全国第1位;内河航道总长1.2万公里,居全国第三位。

强劲的经济起飞态势。进入21世纪,湖南经济进入快速起飞阶段。自2004年起,湖南经济增长率稳定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十二五”时期湖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9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前10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968元,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5:44.6:43.9。“十二五”期间,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做大并形成了9个千亿产业,3个千亿产业集群,4个千亿产业园区,装备制造业成为万亿产业;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年均增长25.6%;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新型城镇化提速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9%,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的城镇体系不断完善,“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基础设施现代化稳步推进,信息化水平、交通运输体系、能源保障能力、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力全面提高。统筹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初具规模,省域四大板块实现国家战略全覆盖。这些态势表明,未来较长时期湖南经济仍将处于发展势能强劲、发展速度较高、结构升级较快的重要时期。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湖南正应其势,正逢其时。

良好的生态资源基础。习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可见,对一个区域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宝贵的财富,更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最有力的支撑。湖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洞庭湖是“长江之肾”,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和国际重要湿地,省内湘、资、沅、澧四水汇洞庭通长江,其中湘江系长江第二大支流。全省湿地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5%,天然水资源总量为南方9省之冠。全省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已知植物种类4859种,位居全国第七;木本植物2217种,占国产种总数的25%;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种类66种,占全国的26%。拥有脊椎野生动物800多种,占全国总种数的25%以上;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90余种,占全国的20%以上。全省森林覆盖率近60%,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森林公园数量全国第一。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湖南生态资源作用进一步凸显,并越来越多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领先的两型社会探索。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首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12月获批后,实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湘江流域综合整治、科技体制创新等106项原创性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绿色GDP评价体系;《两型旅游景区》地方标准是国内第一个两型旅游景区的地方标准;两型政府采购率先在全国推行。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在全国推广。2011年湖南第十次党代会将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作为全省发展的重大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湖南积极先行先试,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划定生态红线、生态补偿、节能减排治污市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法治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两型社会建设多项“国字号”试点落户湖南。如2014年株洲市、凤凰县等纳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纳入全国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长株潭城市群被列为国家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与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地区;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纳入生态补偿试点范围等。总体来看,2007年以来,湖南以“长株潭”试验区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两型社会”改革建设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等国内领先。

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支撑是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根本动力。湖南是我国教育与科技实力较强的省份,总体水平在全国中等偏上,全省有普通高校124所,居全国第5位;有各类科技人员170万人,居全国第7位;两院院士54人,居全国第9位;拥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25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居中部地区第2位。近年来,湖南科技与经济发展结合日趋紧密,已逐步形成一批优势领域。依靠全国第17位的政府研发投入,湖南取得了全国第5位的国家级科技奖项、第8位的创新绩效和第10位的综合创新能力。根据科技部2016年7月20日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进步评价报告2015》,湖南2015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4.29%,增幅居全国首位。一系列世界领先、填补空白的重大创新成果在湖南涌现,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自主创新的长株潭现象”。全省科技创新成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生态环境治理、两型社会建设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对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四、湖南区域战略与长江经济带区域战略的有机衔接《纲要》提出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一轴”指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两翼”指依托长江主轴线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湖南所在南翼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三极”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求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加强湖泊、湿地和耕地保护,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多点”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湖南“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湖南打造“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空间发展战略。“一核”即壮大长株潭核心增长极,“三极”指培育岳阳、郴州、怀化增长极,“四带”为打造京广、环洞庭湖、沪昆、张吉怀经济带,“多点”意指培育若干新增长点。要求全省实施区域发展总战略,培育经济增长新空间,推动形成核心引领、板块联动、极带互动、多点支撑的竞相发展新格局。

湖南“一核三极四带多点”与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战略布局,总体上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湖南全省均属长江经济带区域。其中,长株潭核心增长极、岳阳增长极属于长江经济带“一轴”范畴,亦属长江中游城市群范畴;省内其他地区多归属长江经济带“两翼”及“多点”范畴。因此,湖南“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可算是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战略布局在湖南的具体化和细化。从更广阔的角度审视,湖南“一核三极四带多点”还有更深的意蕴。例如,湖南京广经济带南邻珠三角,北通中原与京津冀,依托京广经济带及长株潭、岳阳、郴州等增长极,湖南向南与珠三角紧密合作,向北与中原及京津冀发展合作关系;湖南沪昆、张吉怀经济带西接大西南,东往东南沿海地区,依托经济带和怀化增长极强化与西部地区经济合作。因此,湖南“一核三极四带多点”战略着眼于全省区域共同发展,着眼于发挥湖南“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加强与国内重要经济区的全方位战略合作,力图为湖南经济开创一个深谋远虑的大棋局。

从湖南“一核三极四带多点”战略出发,湖南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应是“有效对接,有机融汇”。“有效对接”,就是要根据长江经济带、珠三角、西部地区等各大经济区发展趋势,建立有效区域合作渠道和平台,加强与各大经济区战略合作,形成湖南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的发展格局。当前,湖南尤其要认真贯彻《纲要》,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大潮;充分发挥好“一带一部”综合优势,进一步深化与沿海、中西部地区的合作。“有机融汇”,就是要始终把握湖南自身优势,找准与各大经济区合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多渠道引进、聚集国内外优势资源要素,使各方资源在湖南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成为湖南产业体系有机组成部分。五、湖南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努力方向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规划引导。一是应抓紧制定湖南实施《纲要》的意见和行动计划,使湖南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既有长远战略,也能一步一步落实为投资项目和产业发展。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部委的政策资金支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对接,结合湖南实际和需求,在长江经济带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重大产业布局、城镇化格局、对外开放、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调机制、改革创新、利益协调等方面提出湖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积极谋划项目进笼子,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资金优势,推动湖南发展。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一是建立生态环境负面清单制度。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明确各地区环境容量,制定负面清单,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责制度。确立底线、红线思维,对不符合要求占用的岸线、河段、土地和布局的产业,必须无条件退出。二是加强与长江沿线省市环境污染的联防联控。积极参与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加强长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治污先行、标本兼治、水岸同治、城乡并治,推进上下游共治、干支流合治。加快“一湖四水”流域污染治理。三是积极参与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积极开展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争取纵向、横向生态补偿。

依托黄金水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进一步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加强“一湖四水”航道疏浚,破除水路“梗阻”,建设智能服务和安全保障系统。强化城陵矶港、霞凝港、常德港等港口升级、分工协作,实现港口与铁路、公路运输衔接互通。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积极发挥长沙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作用,有序发展岳阳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促进湖南成为长江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加快发展联程联运,鼓励发展铁水、公水、空铁等多式联运,增加集装箱和大宗散货铁水联运比重,提高公水、空铁联运效率,提升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为长江经济带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提供支撑。

立足“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创湖南开放经济新优势。借鉴复制上海自贸区先进经验,探索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新模式,继续争取使长株潭成为内陆开放的试验田。积极探索与长三角共建航运、加工贸易和金融合作链条。积极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内贸一体化和贸易便利化,深化口岸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大通关”建设。积极发挥中欧班列作用,拓展与东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对外合作交流的深度与广度,继续做好向东、向西开发,把湖南打造为内陆开放新高地。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构建沿江现代产业新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集聚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湖南现代产业体系。一是重视发挥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提升湖南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现代种业、生态农业、人口健康、环境保护、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四链融合”,推动核心技术与关键瓶颈突破。二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现有的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等基础平台的建设,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条件保障。积极探索与国家、长江沿线省市建立联合创新平台,建立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技术转化、风险投资、公共服务、信息情报、人才引进等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是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加强与上下游产业的合作,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转移合作模式,积极吸引上海、江苏、浙江到湖南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

优化空间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动流域经济,形成港口城市为点、沿江产业带为轴、流域经济区为面的“点—轴—面”空间发展模式。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载体,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形成区域联动、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格局。突出长株潭城市群和岳阳长江门户的发展,鼓励长沙发挥更大作用、争取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强化岳阳长江门户的独特作用,提升通江达海的能力。强化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经济圈,以点带面缩小区域内的差距。加强新型城市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优化湖南城市功能布局,促进城市发展与人文、山水相融合。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