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是我们党在新的时期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践行党的性质、宗旨的重大战略部署,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做好精准扶贫“要始终坚持用心用情、精准发力抓好工作落实。”[1]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用心”做好精准扶贫就是要,在坚定信心上下“红”功夫,用红色基因改造贫困基因;在保持细心上下“狠”功夫,精准把握贫困群众阶层的内部分化;在不忘初心上下“新”功夫,用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同富裕;在坚定恒心上下“深”功夫,以十足的韧性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克难。
一、在坚定信心上下“红”功夫,用红色基因改造贫困基因
用红色基因重塑农村精神,构筑精准扶贫的红色内涵。真正的贫困是思想上贫困,思想的富有一定能脱掉贫困的帽子。精准扶贫首先消除思想上的贫困,用红色基因改造贫困基因重塑农村精神。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是我们战胜贫困的坚强依靠。基因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精准扶贫是春风、是外因,贫困群众要抓住这个机遇,把自力更生、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植入骨髓,入心入脑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思想上脱贫,从根本上改造贫困基因,用理想信念的“钙”挺起脱贫致富的腰,用共同富裕的革命理想撑起脱贫致富的航帆。要大力宣传正面的典型,形成见贤思齐的新农村精神。在实地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无论如何都不肯接受扶贫政策,靠自己双手勤劳奋斗的王氏兄弟。对于这类正面的典型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大加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政策良好的导向作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把党的支部建立在产业发展链的关键节点上,构筑精准扶贫的红色纽带。要用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托起产业发展的龙头。贫困地区要进一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道路、水利、卫生建设,搭好戏台子,载好“梧桐树”,给生态环境好的地方生产的农产品付出更好的价格,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架桥铺路,使天堑变通途,贫困变富裕。结合地方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把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为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如果说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是托起产业发展的龙头,那么把党的支部建立在产业发展链的关键节点上就是架起产业发展的龙骨。在富人、能人不愿意带领穷人脱贫致富的时候,在项目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的时候,在市场风险依然无法避免的时候,精准扶贫怎么办?必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基层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支部建立在产业发展链的关键节点上,把党作为人民群众忠实依靠和坚强后盾的作用凸现出来,发挥出来,巩固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2]
积极探索农村新型集体化道路,筑实集体帮扶的红色关怀。单个的家庭太脆弱了,一点自然灾害、一点大病疾病、一点工伤事故、一点交通事故等等,都只要一点点就是可以摧毁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影响几代人。中国传统社会在抵御风险方面靠的是家族这个集体组织。重建农村集体组织,探索新型集体化,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增强抵抗贫困风险的能力。目前的产业帮扶主要帮助贫困户养殖(养上一定规模的猪、牛等)、种植(主要开荒或流转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或者联系务工等,大部分处于产业帮扶的初级阶段。没有集体化作保障,这些初级阶段的产业帮扶仍将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无法避免二次返贫,以及在市场的大海中沉舟翻船后新贫困户的产生。一些地方创造的“资产收益扶贫”就是新型集体化的一种方式,贫困户把获得的扶贫资金和生产资料入股当地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按期获得红利。这种新型集体化为共享发展奠定了生产资料基础,共享发展要落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要有相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组织形式作为支撑。
二、在保持细心上下“狠”功夫,精准把握贫困群众阶层的内部分化
要在细心上下功夫,正视贫困群众阶层的内部分化,抓住扶贫的重点要点难点,做实贫困地区共享发展的工作基础。对贫困群众千遍一律地采样一样的帮扶政策,不仅大大加重了扶贫任务,增加了基层政府和干部的工作压力,又分散了宝贵的扶贫资源,影响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也会对贫困群众造成不好的导向。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贫困群众阶层的内部分化,把精准扶贫建立在对贫困群众精准的阶层分析基础之上,针对不同的贫困群体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乙类贫困群体的帮扶上,抓住扶贫的重点要点难点。
按致贫原因和脱贫意愿与能力,大致可以把目前的贫困户分做四类。更精准的分类有待更深入的调查。从实际来看,甲类是自身有能力有意愿脱贫只是因为缺乏资金或者暂时遇到特殊事件(灾害、事故)而暂时陷入贫困的群体,这类群众一般是农村中的能人,建议主要以简单的资金或金融政策进行帮扶。乙类是有一定脱贫意愿和脱贫能力的群众,这类群众的脱贫工作非常难做,宜粗也宜细。粗要“粗到你不敢想”就是在扶贫的政策配套、帮扶机制、发展道路上有大视野、大思路、大布局,要把扶贫工作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全力解决好贫困群众的教育、医疗特别是大病重病的后顾之忧。细要“细到你想不到”就是要细到每个环节都不轻视、每个步骤都不大意、每个群众都不落下。丙类是无脱贫意愿与脱贫能力的无赖人员,主要包括满足“精准扶贫”政策待遇裹足不前不愿脱贫的、为达到申请贫困户的标准自残自伤的、以贫为荣不思进取的、坐吃山空等靠要的,对于这类人员首先予以教育,屡教不改的,建议予以最低生活保障并给予社会舆论道德谴责,并酌情考虑挂牌丙类贫困户等惩罚措施。丁类是有脱贫意愿但丧失脱贫能力的弱势群体,主要保障年老体弱者、残疾者、精神病患者、其它重病大病患者、鳏寡孤独老人、以及女儿外嫁较远造成的实际鳏寡独居者,建议由政府或村集体统一安置,统一经营其土地等生产资源,予以至少最低保障生活水平,由当地政府或村集体直接供养。
以细心养情怀,以情怀做好扶贫工作。扶贫是责任,是承诺,更是情怀。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要带着深厚的情怀。要千方百计为搞好扶贫工作找方法。走家串户,摸爬滚打,只为寻找最佳的方案和最恰当的扶贫途径;要千辛万苦为群众脱贫办实事。有的干部老父母去外地看病也不能陪同,与妻子儿女也是聚少离多,一心都扑到了扶贫工作上,再苦再难也要迎难而上;要千言万语做工作。扶贫工作难度大任务重,部分群众文化水平低,对扶贫政策有过高期待,甚至有误解,需要与他们进行耐心的解释、反复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精准扶贫,要有“三千情怀”。
三、在不忘初心上下“新”功夫,用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同富裕
共享发展理念是目的论和手段论的统一、战略论和战术论的统一、平衡论和不平衡论的统一、特色论和一般论的统一,不仅是对发展理念、道路与范式的深入总结与反思,更是对发展时代本质的深刻理解与阐释;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战略思考与理论总结,更是共享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共享共赢;不仅是发展的指路明灯,更是推进发展的科学方法,是我们认识发展、分析发展、解决发展的理论武器,更是精准扶贫攻坚克难的新武器新法宝。“扶贫”不是“劫富济贫”,不是“恩赐施舍”,而是共享发展。“扶贫”不仅是要共享发展成果,而且要共享发展机会,共享发展过程,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共享发展理念是目的论和手段论的统一。共享是目的,要实现共享发展,就要实现人民共享、全面共享、渐进共享、共建共享。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人民为中心科学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把人民对共享发展的诉求作为工作的突破口、着力点和落脚点,作为唯一的宗旨和任务,作为唯一的目的。共享又是手段,要通过线上线下、网上网下各种渠道各种途径将科学、技术、信息、资源、人才等共享,通过各种制度安排、文化交流将各国的发展经验、发展教训、发展智慧等进行共享。通过手段来实现目的,又通过目的来强化手段,在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中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精准扶贫是我们的目的,也是我们实现更高战略目标的手段。
共享发展理念是战略论和战术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战略思维要求善于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共享发展理念既是发展的战略层面,是对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总体性的思考;又是战术层面的,是通过技术、人员、资金、经验的共享实现共赢。共享发展的道路上充满荆棘、坎坷和困难,唯有坚定不移的战略定力、战略自信和战略智慧才能保障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克难既要有战术意识,更要有战略眼光。
共享发展理念是平衡论和不平衡论的统一。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在不平衡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遏制不平衡。在不平衡中寻求平衡,就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不能将其中任何人排除在外,即“共享不例外”;要破除平均主义“大锅饭”坚守“付出总有回报,社会自有公道”,即“共享不平均”;要有步骤有计划渐进实现,不搞一刀切,即“共享不同步”。协调东西中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群体发展不平衡,加强区域、产业、行业、群体之间的协调与互助,全国一盘棋,均衡资源配置。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打破这种不平衡,寻求更高层次更高品质的平衡发展状态,在平衡与不平衡的统一中实现共享发展。精准扶贫要在全国大发展中照顾少数、帮助少数,实现全国的均衡发展,促进全国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均衡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是特色论和一般论的统一。共享发展理念正是中国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中国发展智慧的创造性贡献。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共享发展理念既坚持了发展的一般理念和原则,又符合本国的国情、能体现本民族的特点,具有民族特色,又与时代发展密切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今世界是一个政治多极发展,文化多元交流,思想多元碰撞的世界。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体化,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使整个世界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交流、融合、趋同的潮流;另一方面,世界各民族的特色与文化也在这前所未有的交流、融合、趋同的潮流中更加显现彰显出来,都不约而同地宣扬了这一主题: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的同呼吸共命运,国内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共享发展理念要求既要共享一般的发展经验、发展道路、发展智慧,为他国发展提供了“他山之石”,又要坚持与本国国情、文化传统、历史传承相符和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精准扶贫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更要注重中国国情,防止食“洋”不化,避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
四、在坚定恒心上下“深”功夫,以十足的韧性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克难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不是政绩工程,决不能搞形式主义,搞一阵风,要常抓不懈,矢志不移,以十足的韧性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克难。
自觉把握精准扶贫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推进过程。精准扶贫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依旧不能掉以轻心,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扶贫工作,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越往后越复杂,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贫困问题也不是在短时间内能一朝竟功,需要长期的努力,以愚公移山的奋斗姿态,以十足的韧性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克难。
正确面对经济社会新发展带来的一些新问题新贫困。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存在许多不稳定的因素,新发展往往难以避免地会产生新问题,由此也会带来新贫困,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必须要正确面对的。不能因为新问题新贫困的出现就怀疑方针路线的正确性,对待客观现实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是解决问题的王道。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克难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心理战,唯有坚定恒心,我们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出现的一切新困难。
奋力冲过精准扶贫攻坚克难、啃硬骨头、过深水区的冲刺阶段。如改革一样,如今脱贫工作也已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此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能否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关键就在于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两会上强调,脱贫攻坚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尤其是在精准扶贫冲刺阶段,更要坚定恒心,将“精准”二字贯穿工作始终,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克难,唯有这样我们最终才能收获脱贫胜利的硕果。
(作者简介:潘信林,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李润硕,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