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王帆:落实分级诊疗需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时间:2017-03-15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王帆

最近,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预示着新一轮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工作将进入攻坚期。在此轮医改规划中,“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被列为五大重点任务之首,成为“十三五”医改的重要抓手,足见其在本轮医改中的重要性。

分级诊疗强调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从而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规划》明确分级诊疗制度要“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要手段,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推行多种形式的分级诊疗模式,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规划》为分级诊疗制度在全国的推进工作划定了时间表,即“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85%以上的地市开展试点。到2020年,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此次分级诊疗政策的出台,是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安徽等各地政策试水的产物。尤其是上海,在2015年启动以家庭医生制度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后,所推行“1+1+1”模式(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区级医院+1家市级医院),极大地方便了民众就医,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降低了医疗费用支出,也缓解了三甲医院的就医压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次《规划》对于分级诊疗寄予厚望,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可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而这也是民众最关注的地方。笔者近几年在多地调研,发现有的地方尤其是大城市里,老百姓放着门口的社区医院不去,却在三甲医院挤破头。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曾在2014年对上海市民进行电话调查,了解民众的就医情况和就医需求,在医疗水平、便利性、经济性等因素中,民众最看重的仍然是医疗水平,有84.9%的老百姓把医疗水平放在就医选择的第一因素。因此,如果要让本轮医改顺利进行,让分级诊疗能够真正起效果,让老百姓别再“舍近求远”,就要提升公众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心,尤其是公众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信心。看病是一种个体感受性很强的行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看什么病、能不能看好病,民众心里自有判断,如果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上不去,即便分级诊疗可能给基层带来政策红利,民众也不一定买账。

因此,此次《规划》直面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举措中有两个重点:一是强化基层本体,“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重点,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搞上去,让基层医院有能力看更多的病,增强民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通过落实人事、经营、分配等方面自主权,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收支结余部分可按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把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待遇搞上去,把基层人才队伍稳定下来,这样双管齐下,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强筋健骨。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引入外援的方式,提升基层卫生服务的水平,“通过鼓励大医院医师下基层、退休医生开诊所以及加强对口支援、实施远程医疗、推动建立医疗联合体等,把大医院的技术传到基层”,这是高水平医生直接下基层,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让民众愿意去基层医院;“鼓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服务,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这是通过新技术手段输血,让上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向下延伸、优质资源共享,提升基层医院水准,吸引老百姓前去就医。

以上措施通过强本体、引外援的方式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一下子抓住了分级诊疗的命门,相信会在未来几年真正能够打通分级诊疗的“任督二脉”,推动新一轮医改的成功。

《社会科学报》总第1549期4版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