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张鹏:顺应消费发展新趋势 不断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

时间:2023-12-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鹏 李萍

近期以来中央及地方各部门出台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的政策举措,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拉动作用持续发挥。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2%,明显高于去年全年水平,消费向好趋势明显。与此同时,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更加倾向于选择高性价比的产品,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消费领域的新动向。不断提升消费供给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需要我们全面探究这一新转变的深层次成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进一步促进消费。

把握当前消费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理性消费成为主流。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居民在消费中注重控制不必要的消费支出,决策更重视综合性价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消费结构更趋理性。2023年中国奢侈品市场销售额下降了10%,消费者对于高端市场的消费需求逐渐减弱,超过一半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二是超前消费有所减少。2022年末到2023年初居民部门宏观杠杆率明显放缓,负债消费持续减少。可以发现,消费者正在通过更审慎的消费抉择来保持或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居民消费更加趋于谨慎和理性,反映出消费观念的升级。理性、独立和个性化的消费选择意味着人们的消费观念趋于成熟,更多消费者开始审视消费习惯,反思消费观念,重塑消费行为。消费观念的转变引导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高价名牌;消费选择更加立足自身需要,而非社会评价,杜绝盲目消费。理性消费、追求高性价比、摒弃盲目消费,恰恰是消费观念升级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二,网络消费激活潜在需求。我国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和农村消费者越来越偏好通过网络购物来满足消费需求,消费场域由线下转化为线下线上并行,增加了消费选择,提高了消费透明度,激发了潜在消费需求,扩大了消费总需求,促进了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网络消费打破传统的行业壁垒和信息壁垒,消费者可以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对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更加广泛。消费者通过各种网络评价和用户反馈来了解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能够更加准确地选择商品和服务。网络消费突破了地域限制,有助于激活县域消费需求,促进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升级,进而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加快城乡消费融合发展的步伐。随着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率快速提高,促进了网购下县下乡,网购已成为县城和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乡镇居民为代表的县域消费需求被激活,下沉市场消费规模增速明显。

  第三,消费模式更具个性化。2023年上半年,“淄博烧烤”“特种兵式旅行”火爆消费现象的背后,是年轻消费者群体的崛起,他们拓展了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模式,催生消费模式升级,正在重塑消费市场结构。当前,青年消费群体(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已成为消费市场的生力军。一方面,年轻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个性化、时尚感等方面的体验。《2023年中国消费者趋势》报告表明,超过一半的年轻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个性化,这一比例较往年也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年轻消费者是数字化和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更依赖通过互联网和移动支付进行购物和社交,对于线上线下的融合和跨界消费有着更高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创造、引领着消费模式的潮流变化,这进一步拓宽了消费市场的边界。

因应消费新动向的思考和建议

  综上所述,消费领域呈现出的多层面新动向,从“买名牌”到“买品质”、从“买商品”到“买服务”、从“实体买”到“网络买”,折射出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背景下人们消费观念、消费需求、消费模式等方面的新变化。较之过去,消费者花更少的钱,可以买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敏锐地捕捉消费观念、消费需求、消费模式等方面的新动向,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及时出台促消费政策,发挥好促消费的政策效应,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和企业各方应当顺应消费变化趋势,以消费供给、消费品质、消费环境三大建设为抓手,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以丰富充足的消费供给、充分保障的消费品质、公平正义的消费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而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以消费供给建设为抓手,丰富商品和服务供给。首先,夯实住、行方面的大宗消费品供给。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创新和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机遇,推动汽车、住房、家电家居等与住、行相关的大宗商品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升级,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节能绿色家电产品、环保绿色建材家居产品消费加快发展。其次,拓展电子产品、数字消费等新型消费品供给,加快传统消费数字化转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更多消费领域融合应用。最后,提升和扩大服务消费供给。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服务业,优先向教育、养老、医疗和育幼等重点民生领域倾斜,进一步提升服务消费的供给能力和水平。

  以消费品质建设为抓手,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推动民族品牌升级。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制定更高的产品标准,推广先进技术标准,推动产品升级换代。鼓励发展新型消费模式,如共享经济、定制消费等,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培育更多“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等,支持地方开展特色产品推广活动。深入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订单农业,拓宽特色农产品上行通道。

  以消费环境建设为抓手,守护消费安全。一是优化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假冒伪劣、不正当竞争等行为,保护创新积极性;持续提升消费服务质量水平,推动创建放心市场、放心商店、放心网店、放心餐饮、放心景区、放心工厂,加快形成退换货、质量追溯、明码标价、监管、评价的放心消费制度闭环,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消费者维权渠道建设。二是优化消费平台载体,加强商业设施建设。提高商业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互联网+”升级,拓展“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提升城市商业体系,发展智慧商圈,构建分层分类的城市消费载体,提高居民消费便利度。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直播电商、即时零售,完善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增加农村零售网点密度,逐步降低物流配送成本。

  (作者:张鹏、李萍,分别系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编辑部副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