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陈诚: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湖南区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时间:2016-05-30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陈诚

国家正围绕区域一体化机制,通过重塑经济地理格局和提升供给侧水平应对国内外新挑战。着力推进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抓住区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有利于提升湖南在全国区域战略和格局中的地位、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层次、完善区域经济发展顶层机制、形成政策集聚洼地、培育转型增长极。为实现“四化两型”、“三量齐升”,开创湖南区域经济发展新局面,要深刻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近与远”、“急与缓”、“实与虚”的内在逻辑关系,紧紧围绕“需求新均衡、要素新关系、发展新动力、经济新模式”的一致目标,深度融合精准扶贫和小康社会建设,理解新要求,认清新表象,实现新突破。

一、理解供给侧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要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从区域均衡发展阶段(1949-1978)到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1979-1999),再重回区域协调发展阶段(1999至今),已进入解决沉疴积弊的攻坚阶段。国家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继续推动城市建设由单一城市发展向区域性城市群发展,引导发展要素向重要战略区域集聚,发现要素供给新模式,培育形成经济新增长极。对我省来说,要在梳理调整“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供给要素基础上,强化行政引导作用,突出第五要素“管理”作用,围绕体制机制创新、重大战略对接、宏观经济调控、发挥市场作用、规范区域行为,理解改革新要求。

1、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要更合理。一是要围绕“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定位,做大做强长株潭创新两型产业,着力推动岳阳极临港产业发展,推进郴州增长极有色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怀化极开放旅游产业,在京广高铁经济带和沪昆高铁经济带打造高端制造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在环洞庭湖经济带和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打造生态文化集群;二是要减少低端和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全区域加快淘汰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产业,依据市州县供给要素分布情况布局新产业;三是着力构建供给侧投资新格局,分类优化投资方向、分步突出投资重点、分批激发投资动能,将高端供给侧投资精准化、高效化、结构化、成果化。

2、资源要素的区域配置要更科学。一是梳理四大版块资源禀赋,进一步对接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通过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环境政策和绩效考核政策等引导资源要素配置,破解片面政绩观造成资源要素错配;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引导资源要素向承载能力强的地区集聚,深入推进“放、管、服”,实现对供给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解决要素配置瓶颈,正视部分中西部市州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进一步就地挖掘消费潜力,坚持“退二进三”,从本地服务业供给入手培育释放新需求。

3、区域主体的协调机制要更完善。一是提高区域主体积极性,更进一步引导地方政府、企业、居民与非政府组织参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决策;二是完善区域利益分配机制,包括利益补偿机制、相关利益主体沟通和协商机制、激励和规约机制、合作机制、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机制、动态评价和反馈机制;三是建立区域政策协调程序,包括区域主体的协调组织程序和协调工作程序等,确保区域利益协调机制顺利运行,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

4、区域合作的拓展平台要更开放。一是对内平台,要进一步发挥省际合作、开放合作区建设、区域规划编制、飞地园区作用,打破行政壁垒,提升供给产业互补水平;二是对外平台,要求进一步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作用,以提升国际分工层次为目的,完善供给侧供给链价值延伸体系;三是优化开放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商环境、政治生态、人才政策,健全完善大通关工作机制,打造内陆供给侧开放新高地。

二、认清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匹配的新表象

部分区域主体对供给侧端“三驾马车”和“五大要素”的关系认识不够、把握不准,部分市州县“要收入、要增长、要政绩”逻辑根深蒂固,部分区域经济和供给侧改革政策落地困难,导致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出现偏差,供需结构失衡屡见不鲜,物价和供需反周期调控任务繁重。

1、产业发展布局不匹配。一是产业结构,呈现出“一高二高三低”,服务业优质供给比例过低,资源要素的利用产出能力较低,供给专业化程度不高,低质无效供给过多;二是产业差异化水平,各地市州产业同构性平均达80%,人为片面导致的资源要素错误配置情况突出;三是优势供给产业缺失,各地市州少有高新技术、文化创业、科技服务等优势支柱产业,部分市州县仍然追求资源低端利用、劳动密集供给,片面追求供给产业“小而全”。

2、有效供给投资不匹配。一是对于基础设施投资、政府债务投资、园区招商投资过多,对供给新产业、新行业、新技术的投资不多;二是对过剩供给投资过多,产业潮涌现象突出,导致供给侧主体中存在造成大量僵尸企业和空心企业;三是采取供给新模式投资不多,PPP模式、专项建设基金入股等投资对供给侧改革的倾斜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

3、创新驱动方式不匹配。一是技术密集型企业不够,传统装备制造业、冶金及装备制造业等优质供给有沦为普通供给可能,提供优质供给的新兴创新型企业绝对量偏少;二是创新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向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中大型企业倾斜较多,对市场更敏感的中小民营企业获得支持较少;三是对消费升级的供给支持不够,在服务供给、信息供给、绿色供给、时尚供给、品质供给和农村供给方面布局不够,对于新的供给增长点判断不足。

4、宏观经济短板不匹配。一是县域经济,“小而全”发展模式大行其道,比较优势不明显,重点供给产业不突出,特别是农业大县的供给侧和流通链不畅;二是开放型经济,城陵矶新港区和长沙金霞保税区等特殊开放区域,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等方面还未完全统一,内地无水港改革等供给平台建设推进缓慢;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对新供给的潜在投资主体投资门槛不规范,市场环境不公平,扶持政策不倾斜,非公投资主体在清理钢铁水泥等过剩供给、放开部分自然垄断行业、设置门槛的准公共领域中处竞争劣势。四是金融供给,未从专项资金、奖励政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为金融业的供给创新与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国资金融企业金融创新止步不前,优质定制金融供给偏少。

三、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突破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对国内外形势精准研判的体现,既是辩证法,也是方法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落实“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等区域经济战略有利于提升要素利用水平、打通供需两端通道、培育经济新动力、形成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

1、深入对接国家战略,打造供给侧改革平台。一是四大国家级战略,坚持开放合作、深化交流、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抓好重大规划、重要项目、指导意见、开放试验区、合作协议落实,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泛珠合作”和“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形成供给侧发展新动力,培育供给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构建形成优质供给新体系;二是四大国家级功能区,根据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优化、要素优化配置、创新创业发展、区域错位协调发展原则,出台法律法规、专项规划、重大政策支持推进长株潭两型综改示范区、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湘江新区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三是区域协调发展制度,从国省两级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出发,把握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与发展特点,严格执行区域制度和规划,列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区域政策决策考核平台。

2、持续建设各功能区,实现供需要素深度匹配。一是特殊区域,以规划为引导、改革为支撑、项目为抓手,把革命老区、中央苏区、临空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区老工业区、资源型城市、独立工矿区和采煤沉陷区等特殊功能区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和示范区,强化搬迁改造、接续替代产业建设、异地扶贫搬迁、生态环境恢复和公共服务保障,提升供给水平、保障供给主体,完善考评督促机制,从组织机构、规划编制、项目推进方面积极争取国家财力性转移支持;二是产业园区,依托园区管理平台和发展指导目录,推动产业园区建设专业化、科学化、低碳化、特色化,培育壮大供给侧改革优势产业园,争取省级财政建立长期奖补机制,将供给侧改革融入全省国家级以下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综合评价、动态调整;三是城乡区域,坚持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侧重政策法规体系、协调沟通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建设,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抓手,在人口城镇化成本分担和供需机制、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土地流转利用机制先行先试。

3、加快推进创新驱动,着力提高体系质量和效率。一是提升创新体系水平,要尊重创新主体、加大创新基础设施投入、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出台创新专项规划和政策,引导支持新供给新模式成长;二是打造创新驱动平台,积极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细化落实创新创业实施方案,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和科技创业孵化链;三是推进供给侧价格创新,围绕财税、金融和要素价格改革,在医疗、教育、住房、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行业推行准公共行业管制创新改革,鼓励支持非公经济进入准公共行业。


4、持续推进改革,释放结构性改革红利。一是加快税制改革步伐,坚持税收法定、依法征税,全面完成“营改增”、创新创业减税和微企个体减税,解决货物与劳务税政策不统一问题,参考历次经济波动落实结构性减税效果,优化增值税抵扣链条,完善财政税务部门税收任务考核机制,调低我省供给侧中上游税收弹性系数;二是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垄断,以供给侧改革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继续完善“先照后证”,为供给侧新兴产业、高端产业打破“玻璃门”、“旋转门”和“弹簧门”;三是参与国际供需合作,加快建设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示范省,积极争取国内外相关金融、投资、信保机构和基金组织等融资和保险支持,以东盟合作、南南合作、对俄合作、港澳通为平台,围绕工程机械、石油天然气、轨道交通、矿产资源、新材料、食品等行业打通供需两端通道,产销湖南供给侧高端产品,提升湖南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水平。

(来源:建言湖南十三五微信号,2016年5月25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