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与经济属性双重属性,这也就决定了文化产业规划在方法论上的特殊性,它要求我们在做文化产业规划时,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从总体要求来讲:
一是要顺应天时,即要“看天气”。做好文化产业规划需要关注和熟悉与文化产业有关的国家层面的“大政策”、“大规划”、“大报告”,这是前提,也是基础,否则,就会犯方向性的错误。
二是要因地制宜,即要“接地气”。好的文化产业规划应该是容易落地的规划,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文化产业规划时,需要考虑所规划地区的人文环境、经济能力及其可享受的特殊优惠政策,规划的具体内容和项目要与之相适应。
三是要力促人和,即要“讲人气”。做好文化产业规划,需要在统一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思想上下功夫,要让相关部门在规划上形成合力;需要让规划所涉及的利益各方都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主动去完成规划任务;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而在具体策略上来讲,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善于“无中生有”。做好文化产业规划,创意很重要。“
无中生有”,就是要善于想象和创造,紧密结合规划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因素,创造出一些能紧紧抓住受众心理且又符合受众审美习惯的规划项目。
二是要善于“移花接木”。要创造条件,将其他地区的一些文化资源“移植”到文化资源相对贫乏的规划地区,增加产业项目的附加值。
三是要善于“小题大做”。21世纪的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因此,我们在做文化产业规划中,要创造条件,将规划地区的某些符合时尚趋势的文化事件的价值加以放大,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规划项目,支持规划项目,为我们的规划赢得“人气”。
文章来源于《培训工作简报》2014年第7期,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人才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作者系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