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21世纪的,必是世界的“中国问题”
——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
专家简介: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政治学博士。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与世界政治。
著作有《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华体制》《法治与民主迷信》《农民与市场》《信仰人民》《士者弘毅》等。
湖南日报记者 奉清清
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我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那么,我们要如何理解排在第一位的道路自信的深刻内涵?如何坚持道路自信走好自己的路?“七一”前夕,湖南日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
1 社会至上,社会平等团结至上,就是社会主义
湖南日报:潘教授好!我注意到,在您的最新著作《士者弘毅》中,您说:过好社会主义理论关,对中国共产党,对我党领导的各种社会组织,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一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请问这是为什么?
潘维:是的,社会主义不是虚无空洞的名词。大道至简!我认为,社会至上,社会平等团结至上,这就是社会主义。而个人至上,资本利润至上,就是资本主义。与以来世的平等许诺来缓解现世的苦痛不同,以马克思主义为“圣经”的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在现世对不平等宣战,带领人民最终走向没有私有制的“理想国”。这个实现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必须过好这个理论关。
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就是说建设一个繁荣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世界的共产主义远大前途作贡献。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党的阶段性主要任务会导致一部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参加者未必认同这个“初心”、记住这个“初心”,或者说他们的“初心”会发生“异化”。比如,土改后党内滋生的“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思想;比如,当前存在的一些大学生为加入公务员队伍、为“仕途”而入党;比如,主观上认同资本利润至上而非社会利益至上等等。这些都是没有过好社会主义理论关的表现,从而导致行动上与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大相径庭。
社会主义是先进的思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但社会主义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进的道路曲折、艰难。我们对社会主义事业内容的认识也随时代而变化。在第一产业时代,中国有自己的古典社会主义思想,比如“大同”思想和“小康”实践。在第二产业时代产生了“苏联模式”,第一次把马克思的“消灭私有制”思想落地,却也因为同时降低了社会活力而弊端丛生。在第三产业时代,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作用减少,劳动者普遍的教育和健康程度成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劳动者再生产的社会化,即均等化成为社会主义者的根本诉求。而且,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的具体条件相配合,已经成为重要的原则。无论如何,中国共产党的理想是建设强大、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点上,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动摇。
2 道路的选择,根本取决于“依靠谁”“为了谁”。不同道路的“分水岭”,就是利益与利润主要分配给谁
湖南日报:是否可以说,道路的选择,根本取决于“依靠谁”“为了谁”。而“为了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利益和利润分配给谁。因此,不同道路的“分水岭”,就是利益与利润的分配方式?换言之,资本和资本利润至上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利益至上是社会主义吗?
潘维:道路的选择,根本取决于“依靠谁”“为了谁”。而“为了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利益和利润分配给谁。大体如此。资本主义要求个人自由,要求强者的特权,要求承认自私和贫富差距为永恒的必然。而社会主义要求群体的自由,要求以平等求取社会的团结,致力于消灭弱肉强食、贫富泾渭分明的社会结构。两者质的区别,凸显出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真理性。
当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能只是空洞的口号,而要落实到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自力更生打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靠市场创造财富,但创造得还不够。我国人均GDP仅仅1万美元,与美国的6万美元和西欧、日本的4万美元还差得远,所以需要深入挖掘市场机制创造财富的潜力。尤其是,尽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但令人糟心的现象和事情还有不少。比如育小、养老的压力在快速扩大,教育、医疗、住房发展不均衡,一些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能动性消退,一部分官员在腐败的路上越走越远。一些官员们对创造自己财富的“大事”有极大兴趣,对结交富人有极大兴趣,却视百姓的所思所盼切身利益为 “小事”而不屑一顾。这些问题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必然会遇到的艰难险阻,迫切需要也一定能够解决。所以,党的十九大非常客观地提出,我国的发展需要解决两大基本矛盾,即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
无论解决哪个问题,依靠人民群众都应当是基本思路。动员人民,组织人民,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自己解放自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思路,也应当是党领导中国建设的根本思路。把群众路线提升到我党政治路线的高度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文革”的动荡,我党对“群众运动”的教训非常警惕。但群众路线不是群众运动。不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党会滋生越来越多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会有越来越多的干部“说一套、做一套”,成为“两面人”,遑论以身作则!必须拒绝特权,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在党的领导这个突出特征里
湖南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个自信”,其中“道路自信”是排在第一位的。那么请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最显著的特征在哪里?
潘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运动在当今世界是有共性的,这就是:要求劳动者再生产的社会化。什么是“劳动者再生产的社会化”?就是育小、养老不再由个体家庭单独承担,而由全社会分担。政府推动和保障教育、医疗服务的均等化,去市场化。只有社会去市场化,经济市场化才可持续。反之,只有经济市场化了,社会去市场化才有基础。如果经济和社会都市场化了,社会就会因贫富差距迅速扩大而濒临崩溃。所以,劳动者再生产的社会化,即均等化、去市场化,不仅是全世界社会主义者的要求,而且是世界文明进步的要求。社会利益高于资本利润的利益,社会才能不分裂,人民才能团结起来。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是群众运动,而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体现在党的领导这个突出特征里。党的领导为什么这样重要?因为党在顶层协调创造财富的市场机制与财富分配上的社会主义。
自古以来,统一的执政集团对我国的“一统”非常关键,而“大一统”来自执政集团的“有容乃大”,拒绝极端思想,拒绝走极端路线。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面临强大的外部压力之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个本质、特点和优势,对于我国人民的大团结十分重要。为了这个大团结,共产党的干部们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需要在帮助资本获取利润的同时不可偏废“为人民服务”,不可偏废医疗、教育的均等化、去市场化,不可偏废认真为群众办“小事”,惩恶以扬善,坚决维护基层的社会秩序公正,坚决维护公有和共有财产的使用秩序。
4 有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政治上和思想上统一的执政集团,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方密码”
湖南日报: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从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先如火如荼后又经历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起起伏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直高扬在世界的东方。请问,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之中是否可以寻找到神秘的“东方密码”?
潘维:各国具体条件不同,我不愿肆意评论别国制度,制度都是有原因的。我更希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但不顾本国具体条件,盲目崇拜别国制度,是浅薄的。不顾别国具体条件,自以为自己的制度优越和“普适”,甚至以武力强逼别国接受本国制度,是傲慢乃至无耻。
中国的制度颇有特色。在自然和社会差异极大的条件下,在缺乏宗教支撑的条件下,长期维持了“大一统”,使这个古老文明生生不息,没有四分五裂,没有被外来文明击溃,迄今还是兴旺发达的文明大国。从两千多年前形成的“儒党”——政治上和思想上统一的执政集团,到而今的中国共产党,是这个“大一统”的根本原因,或者说“东方密码”。当然,所有优点都伴随成本代价。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以至今日,说明收益始终高于成本。我个人把这种中华体制称为“社稷民本”,以区别于美国的“自由民主”和欧洲的“社会民主”。这个“社稷民本”制度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超越了朝代兴衰,也超越了三大产业形态。而西制才实行了两百年不到,其可持续性恐怕还要由历史检验。
5 共产党是“愚公”,人民是“上帝”。共产党必须把群众组织成人民
湖南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203次提到“人民”一词。您认为,这是大转折的信号,标志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您提出“把群众组织成人民”,为什么这样表述?总书记“共享发展”理念,是促进由解决“患寡”问题向解决“患不均”问题转变的信号吗?
潘维: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历朝历代统治集团的地方,在于不仅顺应时代潮流支持提升民权,而且把民权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毛泽东同志认为,共产党不是救世主,共产党是“愚公”。为了人民的幸福,愚公以身作则,带领子弟们挖山不止,感动了“上帝”——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组织起来,齐心协力挖山,就能迅速推翻压在自己身上的“三座大山”,翻身得解放。没有愚公,就没有被感动了的“上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被号召和组织起来的人民,没有蕴藏在人民中的雄伟力量。1900年有4.5亿中国人的“大清帝国”被2万洋兵打败,赔了这支“八国联军”4.5亿两白银。说明无组织的群众仅是一盘散沙。半个世纪后,共产党依靠“上帝”——组织起来的人民,在朝鲜打败了美国率领的“联合国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享发展,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不均”之患,实现公平正义。要实现共享发展,共产党必须依靠把群众组织成人民。毛泽东同志有个科学判断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他是这样说的:“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
6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我国社会健康的根本
湖南日报:“把群众组织成人民”当然要由中国共产党来实现。那么,中国共产党何以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先进性是否深深扎根于我们中华优秀传统中?
潘维: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党把根深深扎在群众的土壤里,抓住水土,才能获得营养,才有生长的基础。若党的根不往下扎,抓不住水和土,土壤也会碎片化,散沙化。一盘散沙的中国社会没力量、没前途。同时,在一盘散沙中,中国共产党也立不住,得不到营养就会干枯,就盛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失去民心。中国过去总把官员说成“舟”、把老百姓说成“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有道理的。但我认为党和人民不仅是舟和水的关系,还是骨与肉的关系。没有肉,骨是骷髅;没有骨,肉会糜烂。所以,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我国社会健康的根本。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深厚中国古典思想资源的。这种古典思想资源可以概括为“以小为大,以下为上”,也就是“小事”比“大事”重要,“基层”比“科层”重要。办大事的前提是办好小事,办大事的最终目的是人民的美好生活。科层体系推出的各种国计民生大政,如果要正确,就不能脱离对基层社会迫切需求的敏感。这种古典道理,体现在《周易》阳上阴下为“否”和阴上阳下为“泰”的两个著名卦象和卦辞中,体现在《尚书》乃至构成“诸子百家”核心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儒家的“大同”理想和家国同构,体现为道家的“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区分和“上善若水”的著名主张。这些古典的政治道理是相通的,也是中华文明生存和长治久安的基本道理。
7 党在人民“前面”“身边”“后面”站好位,一定会带来上下同心同德、群众团结如一、中华举世无匹的局面
湖南日报:您曾经对党和人民的“站位”有过精辟的论述,能和读者分享吗?
潘维: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此,在一次演讲中我寄望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站在民众的前面,办大事,引领全民迈向光明的未来;站在民众的身边,办小事,维护公平正义,排解群众忧难;站在群众后面,时刻检讨大事与小事的平衡,时刻警惕失去人民信任,时刻警惕失去民心。
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党一定会坚持这样一个“站位”,一定会带来上下同心同德、群众团结如一、中华举世无匹的局面。
8 21世纪国际关系的最大“问题”是中国崛起。新中国从来就没走过平坦的路,要一代代中国人接力,用血汗和智慧不断开拓道路
湖南日报: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描绘了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如何理解这个现代化及其国际影响?
潘维:我可以肯定地说,21世纪国际关系的最大“问题”是中国崛起。中国崛起的意义现在已经能看到些端倪。第一,中国人口庞大到14亿,比所有发达国家人口之和的大约10亿还庞大得多。第二,中国崛起的道路很独特,不靠武力征服,也很难被武力挫败,因为中国有个坚强的、实事求是的、不信教条主义的政治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三,中华文明很独特,包容性特别强,是个学习型文明,精神上不靠宗教加持,不是传教文明,没有当人类领袖的欲望,却有能力独立自主。中国独立自主的能力很可能终结美国对全世界的支配权。当然,中国崛起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是那些害怕中国崛起者的“问题”。比如如何遏制中国在经济、军事、社会、政治、文化上的影响力,保持世界霸主地位,恐怕就是美国某些人的世纪问题,将贯穿整个21世纪。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但外部进攻反过来也会导致堡垒增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没这血性就活不到今天,也没有明天。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需要不断进行“伟大斗争”。新中国从来就没走过平坦的路,一路上到处是荆棘、陷阱。或者说,前面根本就没有现成的路,要我们一代代中国人接力,用血汗和智慧不断开拓道路。
(来源:湖南日报 ,2019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