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国还有17个省份没有统一的网络民意平台。即便是在首都北京,无数普通市民面对雾霾、堵车、高房价等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无法通过这样的平台方便、快捷地提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得到官方直接、及时的回应。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网民数量已达6.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近一半,成为全世界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20年,全国的网民规模将达11亿人,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城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民众通过网络反映诉求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但是,与我国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不相适应的是,目前,除港澳台以外,全国还有17个省份包括首都北京尚未建立统一的网络民意平台,民众“网上诉求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即便是在首都北京,无数普通市民面对雾霾、堵车、高房价等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无法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地提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得到官方直接、及时的回应。
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在中央重视网络民意的推动下,全国除港澳台以外,已有11个省(湖南、辽宁、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广东、四川、甘肃、青海、江西)、1个自治区(新疆)、2个直辖市(天津、重庆)先后建立了以省级为主导,直通地市县的网络民意平台,占31个省份总数的45%。
21年的实践表明,以民众诉求为中心,建立以省级为主导,直通地市县的网络民意平台,实现上下联动、信息共享,较好地解决了及时、有效地回应民众诉求的问题。相反,由地方或者部门通过各自的官方网站,“点对点”回应民众诉求,容易形成入口多而分散、处理过程透明度低的“信息孤岛”。很多民众常常不知道相关诉求应向哪个部门提出,或者在提出诉求后,常常遭遇推诿扯皮、久拖不决,甚至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相比之下,在统一的网上平台晒诉求,社会关注度高,办理流程透明度高,解决问题快,极大地方便了民众。
在已建的省级平台中,以辽宁省的“民心网” 和湖南省的“百姓呼声”最为典型。“民心网”是辽宁省政府于2004年创办的。截至目前,“民心网”共为民众解决诉求约42万件,追回拖欠工资等20.6亿元,根据民众提供的线索查处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3000多人,取得了民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果。2004—2007年,李克强总理在任辽宁省委书记期间,曾对该网工作多次予以肯定。到国务院工作后,李克强总理仍然一直关注着“民心网”的发展。“百姓呼声”是湖南省“红网”于2001年创办的中国首个省级网络民意平台,曾荣获2008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百姓呼声”最大的特色是,坚持原汁原味地反映民众诉求,不怕揭短亮丑。打开网页,天天都能见到民众颇具湖湘特色的“辣味”十足的批评。该专栏平均每周解决民众诉求约300件,累计解决诉求约23万件,在湖南省和全国的知名度很高。
在过去的21年时间里,虽然我国的网络民意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省级平台增长缓慢,平均每年新增不到1个。照此速度计算,全国31个省份实现省级平台的全覆盖,至少还需25年。由于很多民众无法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地反映诉求,只好在一些民间的网络论坛留言发帖。据统计,著名的民间论坛——“天涯社区”的“百姓声音”板块,自2009年6月创办以来,全国各地民众发布的求助、投诉、举报等的帖子就达130万个,平均每年多达21万多个。由于缺乏官民互动的网络主渠道,民众关心的大量热点难点问题汇集、滞留于民间论坛,难以得到官方直接、及时的回应,不仅造成了民怨积累,也给反华势力的网络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
建设覆盖全国的网络民意平台,对大国治理具有特殊意义。明朝的著名政治家薛瑄有一句名言:“为政,通下情为急。”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行政层级多的发展中大国,下情上传费时费力,且层层过滤,容易导致信息失真,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则为解决大国治理的这一难题提供了最新的科技手段。
在全国统一建立以省级为主导,直通地市县的网络民意平台,可以为民众反映诉求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主渠道,让民众的冷暖疾苦原汁原味、第一时间在网上晒出来,不仅有利于形成对懒政怠政的倒逼机制,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减少上访,更有利于帮助各级党委、政府及时发现和聚焦民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准改革的切入点,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同时,由于我国的反腐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地方长期积累的腐败存量较大,“苍蝇扑面”的现象严重损害着党的执政基础。建立以省级为主导,直通地市县的网络民意平台,也有利于调动民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反腐提供线索、建言献策,成为网络反腐的一大新利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所说的那样:“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一国之中,使用网络最大的主体是民众,殷切期盼通过网络解决诉求、参政议政的最大的主体也是民众。身处互联网时代,在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中,依然不可忘记“民为邦本”的告诫!
(作 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博士后,在研究院所属的社会转型与治理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