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张毛龙:营造高质量人才环境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4-02-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毛龙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的关键资源,激发、塑造、优化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与跃升注入更强人才动能。

  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提供人才支撑,发挥人才红利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当关键科学技术实现突破并发生质的变化时,必然会引发生产力核心要素的变化,产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特点在“新”,优势在“质”,落脚在“生产力”。“新”是强调以高新技术研发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科技创新在全领域发挥主导作用,代表新技术、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创造新价值;“质”体现了性质和质量方面的跨越式跃迁,并非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因科技突破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而衍生出颠覆性的新形式和新质态,是一种脱胎换骨式的进化;“生产力”定位于科技创新在物质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实体性要素及科技、管理和教育三大渗透性要素的耦合协调,促进社会生产力大解放与生活水平大跃升,推动实现人类生产生活的范式变革与模式重构,拓展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广度和深度。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新质生产力是新技术持续涌现,数据等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并不断优化配置,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深度进阶融合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紧紧抓住“人”这个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让创新人才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者、推动者。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来看,人才发展环境指的是某一时空范围内人才群体与其多样生存环境所构成的有机复合体,既包括影响人才发展的物质“硬条件”,也包括影响人才发展的无形“软条件”;既要满足人才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层次环境、人才文化社交需要的中间层次环境,也要满足人才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层次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在求“新”求“质”中广泛集聚人才力量,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把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提供人才支撑,发挥人才红利。

  释放人才科技创新“生产力” 引领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要想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就必须提供谋事创业优势环境,充分释放人才科技创新的“生产力”,以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和转化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一是以巢引凤,建设集聚人才的高能级平台。高能级平台是吸引和集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发掘青年人才的重要载体。建设高能级平台,一方面,着力打造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等战略科技力量,发挥高能级平台的基础设施支撑作用、科研团队集合作用;另一方面,以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集聚和成长反哺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战略人才力量在学术引领、技术突破等方面的作用,相互成就、相互促进,实现双向赋能、螺旋上升。二是夯实根基,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支持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校、新型研发机构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加快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产权交易等公共服务,优先面向技术攻关团队开放。加大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培育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专利导航和技术转移工作机制,集中转化重大科技成果,打通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市场推广的创新链条。

  打造人才多元协同“生态力” 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主体之间协同高效配合。尤其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政府服务功能,让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一要保证统筹引导,政府有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确保人才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遵循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机制等方面推出更多有力举措。把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先手棋”,不断破除打破人才流动的身份壁垒、人才激励的平均主义、人才评价的“四唯”倾向,破立并举推进探索性、突破型、集成性制度供给,促进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整合集聚、充分流动,激发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要保证多元激励,市场有效。凝聚政府、社会、市场有效合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高端人才作用,探索建立社会化招才引智激励机制。持续优化人才金融体系,开发人才专属金融产品为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加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遴选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其在关键核心领域前沿探索带动创新,开展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更大力度支持引进集聚人才。鼓励“链主”企业参与重大创新活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中小企业、高校院所等搭建产业创新生态圈,围绕共性技术研发、行业标准制定、新兴产业孵化等开展融通创新。

  保障人才宜居宜业“生活力” 厚植新质生产力培育沃土

  人才成长依赖于环境,人才竞争也取决于环境。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最大化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同时还应着眼“关键小事”,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以高品质服务提升保障人才安居乐业的“生活力”。一是多方联动,打造人才服务集成化。加强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供给水平,坚持产才城融合,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增强人才幸福感和归属感。整合各级各部门人才服务事项,围绕人才创新创业与生活保障的全周期、全方位需求,重塑业务流程,实现“人才政策一网查询、人才需求一站受理、人才服务一卡集成”的一体化管理。加强社会环境建设,着力倡导见贤思齐、求贤若渴的良好风尚,鼓励人人努力成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氛围导向。二是主动高效,增强人才服务专业化。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增加优质人才服务供给。探索人才服务专业化工作体系,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开展常态化沟通联系,提供长期稳定的个性化、精准化、全链条解决方案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设多功能、高品质人才社区,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创新人才发展“微环境”。数字赋能人才“云招引”“云连接”“云服务”,以即时感应、主动服务、智能管理为目标,打造足不出户、一网通办的数字化人才服务枢纽和数据中心。

  (作者系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