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李宏军:如何才能赢得脱贫攻坚这场战争

时间:2016-04-26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李宏军

导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赵乐际16日至17日在甘肃舟曲调研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据共产党员网2016年4月17日)

自“脱贫攻坚”口号提出以来,上上下下,从中央到村组,从北京到西部偏僻一隅,都在为了2020“小康”这个美好目标而奋斗,全局在朝着理想方向发展,进展顺利,可是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问题便也接踵而来,不容忽视。这些问题的制造或许和基层干部并没有多大关系,可是要使这些问题的解决却是和乡、村干部紧密相连。乡、村干部直接面对这项浩大工程的主体对象——贫困人口。从贫困对象的确定到脱贫方案的规划,再到如期完成任务,这些基层工作人员都会全程参与,而这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则会影响到扶贫对象能否与全国同期小康。一是在贫困对象评定上,地区的差异导致评定标准不一,帮扶单位及乡村干部在实施过程中会感到迷惑,纵然省上出台硬杠子(有车有房)重新复核时清退,但相邻的两个地区之间存在的经济差异仍会带来困扰,存在个别县区的一些贫困户经济条件远比其他县区的非贫困户好的情况,整体来说使评定出来的“精准”对象就并不一定精确。二是在工作主体主次分配问题上,贫困村第一书记、帮扶单位和乡镇工作在工作责任主体上不清晰,由于考虑发展角度不同,各方往往存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导致事倍功半,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究竟“听谁的”,第一书记与村支部书记谁有最终决定权,尤其是在一些村班子原本就不团结的村,第一书记的加入可能是新的矛盾诱发点。三是在脱贫攻坚力量上,乡镇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乡镇本就缺乏人才——编制少、老龄化严重、在编不在岗,对应上级部门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颗针”,多数乡镇干部身兼数职,疲于应付,村组干部更是缺乏,年轻有为的多数外出,长期扎根农村的只有老年人、妇女和儿童。最后便是少数贫困户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精神,当前环境下,除了大病、残疾或受灾致贫,其余贫困户基本是懒惰造成,“晴天怕晒,阴天怕冷,雨天怕淋”。四是资源分布不均,有项目、有资金的单位与其他单位帮扶力度差距太大,进一步造成区域不平衡。

习主席不止一次说过“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纵有千难万险,我们也要逆流而上,打赢这场新时期的战斗。首先是要解决思想意识问题,不走位、坚定的执行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安排部署是保障,各个流程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指示操作,不私自更改,作出合法、合理、合民意的决策,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做好广大群众工作,引导贫困对象积极谋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要对非贫困对象尤其是“回头看”工作中清理对象做好政策宣讲解释工作。其次要调整充实脱贫攻坚力量,领导重视并亲自指挥攻坚,各级各部门要把乡镇编制缺口弥补,适当向乡镇倾斜编制配额,抽调精干力量尤其是农村工作经验丰富、政治觉悟高的干部,深入宣传并扎实推进“两学一做”,配齐配强各级班子干部,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与理论涵养,讲解农村实用技术,为脱贫攻坚造血而不是培育新一批的“等、靠、要”。同时在物质方面对一线干部给予充分保障,让有能力的年轻人愿意留在村里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要区域范围内统筹安排资金项目,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统筹兼顾使用各部门、单位支持的帮扶资金,统筹推进,利于协调发展,不至于引起新的不均衡。

脱贫攻坚道路上正视存在的问题,只要不断的修正,相信2020全民小康的目标并不是海市蜃楼,而是可以预见,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是胜券在握。

来源:中国网  2016-04-25

(编辑:内容管理员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