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郑新立:城乡一体化助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时间:2016-11-04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郑新立

10月29日,第81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暨2016新兴经济体智库年会开幕式在海口召开,论坛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办,主题为“结构性改革释放增长新动力——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在论坛上发表演讲,他指出,在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后,我国经济遇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动力不足。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从理论认识到政策措施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郑新立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奇迹,关键在于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换。第一次结构转换,是上世纪80年代推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伴随乡镇企业崛起,带动了国民经济的起飞。第二次结构转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和四大支柱产业振兴,带动了经济的腾飞。第三次结构转换,是进入新世纪的前十年,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债券,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使国民经济出现了长达十年两位数的黄金增长期。

他指出,实践证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结构转换面临着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只有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打破思维定式和体制禁锢,为结构转换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把社会资金引向结构调整所需要的方向,才能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局面继续保持下去。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调整城乡结构

郑新立介绍,从国际经验来看,凡是进入高收入行列的国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成功地解决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体相同,城乡居民收入基本拉平。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共同特点,就是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存在,长期得不到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诸多矛盾中,城乡发展差距大是最为突出的主要矛盾。

他认为,当前应重点抓住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市民化三件事,带动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发展。劳动生产率低、缺乏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发展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大农业,提高农业供给效率,是农业现代化的当务之急。结合村庄整治和新型社区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可释放对建材工业的巨大需求,逐步使农村美丽宜居。通过提高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为农民工及其家属提供城市保障房和公共服务,将释放巨大的城市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郑新立指出,除了城乡一体化之外,当前我国经济中还有一些新动能亟待释放。通过推行PPP模式,运用财政投融资和政策性金融,引导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发展各项事业,有着巨大的投资空间;通过全面推行“营改增”税制改革,鼓励第三产业发展,能够使第三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积极实施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等等。当然,城乡一体化是能量最大的新动能,调整城乡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历史性要求。以城乡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结构转换,必将为未来十几年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新动能。

如何推动城乡一体化改革?

郑新立提出,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的重点,一是落实农户对土地的法人财产权。二是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三是打开城乡资本市场之间的“堰塞湖”。四是为进城落户农民提供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他指出,加快城乡一体化需要厘清几个认识误区:必须破除农村土地两权分离是搞土地私有化的认识误区。找到了土地公有制的有效实现方式,使之与市场经济相融合,从而能够更好地坚持农村土地的公有制。

必须破除城市资本下乡是掠夺农村资源的认识误区。实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可以减少农村宅基地的浪费,根据经验,退出的宅基地至少40%可以用于增加耕地。

必须破除城乡一体化会冲击18亿亩耕地红线的认识误区。实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可以减少农村宅基地的浪费,根据经验,退出的宅基地至少40%可以用于增加耕地。


必须破除解决三农问题主要靠财政投入的认识误区。只有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机制,吸引大批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进入,才能迅速改变农业农村的落后面貌。

(作者:郑新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 2016年10月29日)

(编辑:郑新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