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松:科学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

时间:2017-11-17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刘茂松

刘茂松:科学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图1)

首先,我想回顾一下马克思关于农业政治经济学和现代农业的一些思想,这些思想表述在带有里程碑式的几本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中。

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非常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奠基之作中,关于城乡矛盾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由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导致了城乡对立,个人屈从于这种城乡对立出现了两个“动物”,一个是城市动物,另一个动物就是农村动物,人为什么变成一个动物呢?他是受到了城乡对立的压迫。所以,怎么样解决城乡对立?把农村动物转变为农村主人,这是问题的关键。因此,马克思在著作中提出要实现城乡的统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要解决城市动物和农村动物的问题,使得城乡人口变成城乡的主人,必须要实现城乡统一。城乡统一,就是今天所讲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

怎么样实现城乡统一呢?它的首要条件就是消灭城乡对立,要打造一个能够消灭城乡对立的物质提前。马克思在这段话中讲得很明显,我们消灭城乡对立不只是意识形态的,我们要消灭城乡对立必须要有一个物质前提,这是马克思在这本著作中提出的经典观点。马克思是1818年出生的,他在27岁的时候和恩格斯就写了这篇文章,而且这篇文章很长很经典,所以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观点。追溯到更早一点就是1842年马克思发表了《第六届莱因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一文,在这篇辩论式的文章中,他非常关注农民问题,他认为农民是受到了资本的剥夺和农村大地主的剥夺,他主张要消灭这种剥夺。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的第九条中提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逐步消灭城乡对立”。曾经,这句话在德国版中说的是要消灭城乡差别。后来他把“城乡差别”调整为“城乡对立”,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城乡差别要消灭是一个非常长的历史过程,但城乡对立特别是阶级对立,这是要通过革命来消灭的。意思就是说,工业和农业结合是一场农业的革命。在这里,他强调的是通过工业和农业的革命比较快一些的结束城乡对立,把农业劳动力合理的在城乡间平衡进行分配。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消灭城乡差别首先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解决好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就是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这是《共产党宣言》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构想,提出了一种科学模式。

紧接着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发表,在第十三章讨论大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时,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一直到现在我认为我们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有一点忽视了马克思的这段话。基本意思是大工业进入农业的革命作用就是消灭传统旧社会的堡垒——“农民”,紧接着在后面说要把农民变为“雇佣工人”。所以,我们老是讲农民是同盟军,但马克思在这里讲的不是这个意思。在转为“雇佣工人”以后,马克思紧接着说农村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对立,就和城市相同了,他们共同的革命的对象就是推翻资产阶级。所以,这个变化就是把原来我们长期认为的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转变为无产阶级的一员,这是阶层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最后落脚到农业和工业最高级的综合。最高级的综合是什么?这就是哲学的概念——生产方式。大家知道,生产方式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概念,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统一体系。所以,马克思不是简单地从技术层面说要搞大生产,他已经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结合的最高层面上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方式,要推翻资本主义,他就是这个意思,这是非常重要的,是1863年马克思写出的《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1857年至1858年马克思写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就是马恩全集第46卷),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农业生产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是不一致的。为什么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会不一致呢?因为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它的生产时间是指从农作物(动物和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周期,他的劳动时间是在自然生长过程中,农民的劳动作用于农作物的时间。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农业劳动的中断,农业劳动时续时断,今天通俗地说是农忙和农闲。农闲的时候劳动力就浪费了,活劳动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活劳动没有通过劳动的持续去创造价值。马克思提出了农业劳动持续的理论,怎么解决呢?他说必须是工业进入农业,资本掌握农业,这样一方面可以缩短农业自然再生产的周期,有可能缩短或者是加快,通过机器生产提高农业劳动时间的效率;另一方面资本和工业进入农业,搞非农产业,来填补劳动中断的空闲时间。所以,马克思在这里归纳出工业反作用于农业,恩格斯进一步调整为农业的工业化。

最后,恩格斯在逝世的6个月前,他出版了最后一篇经典名著就是《法德农民问题》,他针对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把落后传统的小农固化的主张,他是反对固化小农的,强调要改造小农。但是,改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他主张通过合作社的大农的优越性来引导和吸引小农,走集体化的农业道路。马克思1872年还写了一篇文章《论土地国有化》,明确提出必须改变资本主义对土地掠夺性使用的生产方式,优化土地产权配置,实现土地国有化。同时在《资本论》第三卷关于级差地租的文章中特别强调如何消灭绝对地租的问题,出路就是土地的国有化。

所以,我在这里介绍了一下关于马克思主义农业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几篇划时代的著作提出的主要观点。把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农业政治经济学思想归纳起来,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然后进入社会主义,他们强调要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归纳起来他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方式应该有以下“六化”。

一是农业合理化。要求大机器生产,农业机械化即农业工业化;科学化,要科学配置各种生产要素,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生态化,强调农业和工业的结合,城乡一体,恩格斯说得很具体,城市人口有那么多的集中排泄物,如果城乡不一体,农业和工业不结合起来,那些排泄物对于农业来说就是非常宝贵的有机肥料,就不能进入田土,也就不能改善耕地,这就是一个生态循环。

二是农地规模化。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来强调农地规模化,大家知道价值是活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创造的活劳动力形成了某个生产经营者产品的个别价值,这个个别价值要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社会价值才能实现(市场交换)。工业的个别价值由于是机器生产其劳动生产率比较高,这样其个别价值就比较低,通过市场交易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就较高;而农业是手工劳动,劳动生产率很低,其产品的个别价值量就高于了社会价值,于是其市场经济效益便很低,甚至还会亏本。怎么办呢?当农产品商品化之后,当农业进入市场的时候,生产经营者必然要千方百计降低活劳动的消耗,也就是降低其产品的个别价值量。怎么降低呢?就是机械化的生产,规模化的经营,就要通过市场来决定,市场来选择。规模化不是通过政府发号施令,今天讲市场的决定作用,政府可以引导这样做,但最终要靠市场来说话。所以,经济学有一个规模经济的概念。大家还记得吗?规模经济概念就是市场经济形成的,在一定经济区间,长期平均成本是递降的,当成本下降的曲线上升到同平均水平线的交点就是规模经济的界线,超过了这个水平线以上就是规模不经济,这就是市场决定的,不是政府发号施令决定的。当然,政府可以指导,这是可以的。

三是农户合作化。要建立合作社,合作社就是搞规模农业、科学农业、合理农业的,通过合作社来引导小农、组织小农,不能采取革命的方式去打压小农,而是要引导小农。

四是农村工业化。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的这篇文章中,有一段话讲得非常好,他说当机械生产把大部分小农变成剩余劳动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强迫他来进入城市呢?不是的,我们应该是发展农村工业和农村的非农产业来引导他们就业。所以,他不主张农村的过剩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而主张在农村搞就地工业化。所以,我25年前写的《农村过剩劳动力就业深化论》这本书,就是主张要搞农村的工业化来消化农村的过剩劳动力,我不主张提“剩余劳动力”,因为可以通过农业的深度开发和农村工业化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农村的工业是集中的,不是分散的,必然带来农村的城镇化。所以,一味地搞大城市当然不对,必须是大城市和农村的城镇化要有机结合,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不能够顾此失彼。因为,中国毕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有这么多的人口要转移出来,怎么转移呢?都跑到长沙来?都跑到北京去?那不行啊。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农村工业化,也就是今天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的多功能化推动农业的城镇化。

五是农民主体化。农民已经不是农村动物了,农民是自己财产的主体,不是受剥夺的农村动物了。当然,有一个过程。在我国工业化起步的时候,工业化、城镇化的原始积累,因为是农业化社会,不靠农民、农业来提供,靠谁来提供?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还有一个土地价格剪刀差的问题,那么土地价格剪刀差问题到现在稍微好了一点,但没有根本解决,土地财政就是个例子。所以,农民的主体化是指农民是自身财产的主体,要强调的是这一点,不是讲经营主体,而是财产主体,要改变这个问题,他们不是受剥夺的农村动物,由农村动物转化为财产的主体,本身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

六是农政公共化。必须形成我国农业农村的公共财政。今天,给农民百把元的补贴,不是对他的恩赐,他是自身财产的主体,他在行使自己的财产权。所以,前段时间有人提出要调整补偿,要政府集中收回来,我说这是不对的,不能调整。农政公共化理论的原理还是马克思在《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中所说的,农村土地被某一些集团垄断之后,就必然有一个“绝对地租”的问题,“绝对地租”就是农产品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这里有一个剩余额度就是绝对地租。所以,农产品价格不能进入生产价格体系,它高于生产价格即生产价格加地租。由于需求在不断增长,特别是今天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土地的供给是有限度的。因此,美好生活需求增长迫使农业要对劣等地进行开发,荒山、荒坡,今天把海滩都开发出来的,劣等地开发的成本是相当高的,而农产品的出售定价不是按劣等地的价格定价,而是按土地改良后生产出来的优质农产品的价格定价,价格是很高的,劣等地的农产品由于质量低于是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比较低。所以,优质地和劣等地的农产品之间有一个级差地租,这是要交生产经营者的,而绝对地租是交给土地的所有者。农产品的价格按照实际产生的价格,必须高于工业体。而由于农产品提供的是必需生活品,每个人都需要的,你把价格搞那么高,大家怎么承受呢?因此,政府就必须要控制它,也就导致了工农价格剪刀差。

今天,我们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请问怎么样反哺?用什么标准反哺?不是财政随便拿出一百个亿、两百个亿就行了。农民的土地没有完全国有化,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都存在,实际价格应该是很高的,现现在的市场价格达不到实际价格,有一个级差,这个级差价格就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标准。必须把农村动物变成农村主人,这就要求农政的公共化,包括马克思还讲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利、道路、通讯,都必须政府承担!为什么?因为在工业化的时候,农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包括今天的土地财政。这样才能科学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才能够真正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当然,这里最关键、最现实的就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结合。小农户不能固化,之所以要结合,就是小农户要发展;之所以要结合,就是小农户现在还有很多缺陷、很多劣势。这种结合就是通过与现代农业的结合来解决小农户自身的缺陷和劣势,怎么样结合呢?小平同志提出实现“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充分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第二个飞跃是农业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所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生产的结合就是要怎么实现小平所讲的第二个飞跃,这是最关键的问题,这两个飞跃真正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真正结合,我国农业的现代生产方式才能全面建立起来,这样才能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全面解决好,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系湖南省经济学会理事长、教授,本文系作者在湖南省社科院举办的“贯彻发展新理念  转型升级补短板——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题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国乡村发现网根据录音整理,原题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农业政治经济学思想,科学地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

相关链接

省社科院举行贯彻发展新理念 转型升级补短板——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主题研讨

罗云寿: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抓手

陈文胜:美好社会建设从乡村出发

刘茂松:科学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

汤建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亮点与新

谢瑾岚:以“互联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振兴

王文强:湖南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