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张伟达:关于培育县域特色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6-11-25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张伟达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区域经济的竞争取决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竞争关键在于有特色、有比较优势。对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尤其需要遵循这一规律。近几年,我到市县进行调研,深入解剖了一批典型,引发一些思考。

一、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途径

这些年来,湖南省县域经济总体上取得了稳定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夯实了基础。但是,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县域经济仍然是全省经济的短板。揭示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结构不优,同质化突出,缺乏特色主导产业的支撑。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必须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1、只有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才能有效提高县域经济质量和效益

世上万物,没有特色就彰显不出魅力,终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同样,没有特色产业作为支撑的县域经济发展,也缺乏长久的活力和生命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就是要打破县域经济发展同质化格局,培育发展特色拳头产品,以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提升县域经济质量效益。实践证明,凡是有特色的县,其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就高、效益就好、实力就强。比如浏阳市,连续多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省前列,跃居全国百强县第28位,主要得益于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近些年来,该市立足农业和鞭炮烟花传统产业基础,发挥省会城市东大门优势,一方面加大传统特色产业技术改造和品牌提升,另一方面重点打造国家级浏阳经开区,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构筑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鞭炮烟花、生态旅游、健康食品、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等八大产业集群。其中,起步最早、最有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近300亿元,占据全省半壁江山;以蓝思科技为特色的电子信息,成为全省信息产业重要一极;浏阳花炮文化品牌价值排名全国第七,产值和效益保持稳定增长;生态旅游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由于特色产业的支撑,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浏阳县域经济逆势上扬,实现了经济总量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2012年到2014年,GDP增长分别达14%、14.5%和12.6%,财政收入增长分别达31%、37.2%和33%,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突破1000亿和100亿元。浏阳的发展实践表明,适应经济新常态,县域经济必须坚定地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2、只有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才能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县域经济强不强,首先要看老百姓富不富。促进老百姓增收致富,走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路子没有出路。各地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有利于产业增产增效,有利于带动城乡劳动力创业就业,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湖南省实施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工程,包括祁阳县、湘潭县、宁乡县、醴陵市、永兴县、汨罗市、新化县、凤凰县、新宁县、韶山市在内的第一批10个重点县,2014年实现GDP平均为2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达到21528元,比上年增长了8.7个百分点。特别是对促进农民增收成效明显,这10个县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都超过了10%,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比如,被列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的“中国银都”永兴县,培育的稀贵金属资源再生利用和冰糖橙两大特色产业,不仅是支撑经济强县的重要支柱,而且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几年,全县以整合成30家规模化集团化的稀贵金属资源再生利用企业为骨干,形成了“两区四园”、产城融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和千亿产业集群,实现年产值320亿元,有效促进了城乡劳动力扩大就业;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产业化为经营方式,发展冰糖橙14万亩,年产8.5万吨,产值8亿元,全县从事冰糖橙产业的有2万多户,亩均纯收入3000-4000元。2014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3371.7元和13028.3元,城乡差距缩小到1.79比1。因为有特色产业支撑,永兴县连续多年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十强。

3、只有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才能壮大县域财政实力

县级财政实力,是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讲,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就是要壮大县级财政实力。税费体制改革后,特别是国家免征农业税以后,县级财政来源主要靠发展二三产业,关键是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比如宁乡县,过去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这些年来,大力招商引资,推进产城融合,建设产业园区,重点培育先进装备制造、食品、新材料新能源特色优势产业,县域经济快速提升,成为全国前50强。2014年三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1238.0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业71.1%,上交利税180多亿元。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80.56亿元,比2010年25.48亿元增加了55.08亿元。还比如经济十强桂阳县,立足500年烟叶种植历史的传统优势,加快烤烟基地现代化建设,实行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和烘烤加工,烟叶品质和效益大幅提升,全县烟叶种植20多万亩,去年收购金额达7.84亿元,税收1.57亿元,1.6万个种烟户每户平均种烟收入约5万元、创税收约1万元,桂阳烤烟产业成为全省唯一一个产值超5亿元、税收过亿元的富民强县特色产业。

二、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必须加大调结构转方式力度

各地方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 ,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又要把握新的发展理念,发挥比较优势,走出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路子。根据一些地方成功的经验,必须加大调结构转方式的力度。

1、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选准特色优势产业

在经济新常态下,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县域经济来讲,结构性改革尤其重要。从湖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最突出的共性问题是低工业化、高同质化。所谓低工业化,就是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的比重还不高,工业第一推动力的主导作用不强,对第三产业和就业等带动乏力。所谓高同质化,就是大多数县产业结构雷同,缺乏特色,缺乏支柱产业和产品。特别是各县什么产品产业都有,但是什么都不大不强,产能过剩,产品层次低,生产比较效益低。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就是要把握好供给侧改革,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去同质化、去产能、去库存,选准选优特色优势产业。城步县是湖南省西南湘桂边界贫困县,过去经济结构单一,以传统农业为主,近些年依托自身优势,瞄准市场需求,着力发展以生态旅游、风力发电、奶业、高山蔬果产业为支撑的特色产业,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实现了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同步快速增长,2014年分别增长10.6%、16.3%和13.2%。该县的奶业成为湖南第一县,以南山牧业有限公司为龙头,集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为一体,实行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经营方式,打造了“南山奶”品牌,所生产的7种成人奶粉畅销全国各地,2015年奶业实现产值1亿多元,完成税收500多万元,从业人员5000多人,养殖户人均纯收达到6300元以上。

2、推进优化重组,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实践表明,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的特色产业,要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就必须把产业和企业规模做大,把产品做优做强。当前,要善于抓住新常态下新的政策和市场机遇,通过市场选择和政府的主动调控,采取招商引资、有序竞争、兼并重组、淘汰低效产能过剩行业企业,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的路子。比如经济强县汨罗市,发挥城市矿产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优势,实行改造提升,加大企业引进、优化重组、集群整合力度,打造千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集聚了来自广东、上海、深圳、浙江等地知名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70多家,仅博发铜业一家企业年创税收1.75亿元,整个特色产业园年产值达170多亿元,税收近8亿元,形成了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汨罗模式”。永兴县循环经济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同样得益于优化重组。他们把 129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企业整合成30家企业集团,已有22家入产业园,12家企业成为湖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前50强。其中,雄风稀贵继2014年底由上市公司赤峰黄金整体并购融资9亿余元后,总投资5.6亿元的低品味复杂物料稀贵金属回收项目一期2015年1月调试成功;鑫裕环保完成债务重组,成功融资2.7亿元,并与甘肃金川、湖北大冶等上游企业签订20亿元的含稀贵金属工业废渣原料供应订单;华耀环保与上海申夏基金合作,通过“供应链+股权投资”融资6000万元,这些企业的竞争力显著提升。湖南省汨罗、永兴两个循环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实践,探索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3、注重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长期以来,湖南省工业上以小微企业居多,资源型、粗加工型等传统工业比重大,初级产品和中低档产品多;农业上主导产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卖“原”字号产品多;服务业主要是生活消费型,生产、技贸、金融、文化等服务业基本处于低端形态。近些年通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营方式发生了大的转变,但县域产业结构和产业模式仍然存在散、小、低的问题,特别是产业链条不长、产业化水平不高。因此,培育特色产业,必须注重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比如安化县,围绕“安化黑茶”特色产业,大力实施绿色崛起和产业化经营战略,不仅打造了中国黑茶之都和中国驰名商标品牌,而且做强了县域支柱产业。他们整合全县范围资源,辐射周边地区,实行集黑茶种植、生产、新品研发、销售、市场交易及黑茶文化挖掘、“茶马古道”旅游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以7.7平方公里黑茶产业园10家年产值上亿元现代茶叶加工企业为龙头,链接30万亩茶叶基地,带动30万人从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新产业链,茶业产能1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102亿元,整个产业链产值超过200亿元,实现了财政和农民双增收。还有中方县,着力开发刺葡萄特色资源,把特色农业与特色旅游、互联网+融合起来,以桐木湘珍珠酒庄为龙头,延长葡萄产-加-销-游链条,建设5万亩葡萄基地,打造“中国南方最美葡萄沟 ”,年加工葡萄酒100吨以上,游客100万人次以上,综合产值10多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亿多元。

三、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创新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核心。县域特色产业能否做大做强,关键在于创新。

一是机制创新。县域经济处在宏观与微观结合部,如果因循守旧,受机制不活的束缚更明显,反之放开放活、创新机制,可以激发无穷活力,可以把特色资源转化成优势产业、把“无中生有”厚植成“金山银山”。比如江华县,以创新机制作为抓手,大力实施开放开发和招商引资,在投资环境、项目审批、政务服务、绩效考核等方面,推行改革创新和系列优惠政策,充分吸引省内外资源,与省委统战部共同建设了海联江华产业园,引进投资公司,共同打造了以引进高新企业为目标的上市企业孵化园、以引进中小企业为目标的创新创业产业园。近5年来,共引进项目188个,实际利用外资3.95亿美元,内联引资194亿元,培育了电子信息产业、新型能源产业、稀土新材料产业、新型建材产业、金属采冶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等六大特色产业,这些特色产业新增产能达到100亿元。新机制带来了新奇迹,江华连续5年GDP年均增长12.0%,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6%,分别是2010年的2倍、3.8倍和3.6倍,县域经济增长走在全省前列,成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的典型示范。

二是体制创新。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首先要有市场主体引领。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市场取决定作用的改革不断推进,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流。顺应这样的大势,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就是要通过加大体制创新力度,大力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广泛激活民营资本,特别是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民营企业的大发展推动特色产业的大发展。比如邵东县,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湖南省民营经济发展最快的县,也是以五金、小商品、药材为特色的县,近年来坚持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民营主体发展战略,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引导老乡回家投资创业,新一轮民营经济热潮兴起。他们通过建立事权集中制、健全民间融资机制和招商引资机制,3年累计签订意向协议的达到1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家,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全县个体工商户总数42700户,民营企业4122家,年均增长在20%以上,以民营经济支撑的特色产业,呈现出规模集聚、档次提升、效益稳增的良好局面。

三是科技创新。产业的竞争,最终是技术的竞争。湖南省县域产业之所以层次较低、产品经营方式比较粗放,主要是科技创新支撑乏力、技术含量较低。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最关键的是要强化创新发展理念,把产学研融入全产业链,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模式,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特色产业,积极引进技术先进的新兴特色产业。比如长沙县,县域经济在全国百强排名中,由10年前的60多位跃居全国第7位、中西部第一位,其发展的逻辑就是创新推动产城融合、产业升级。他们围绕先进制造这一最大特色产业,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大型跨国公司,集中力量引进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特大项目,每个项目、每个企业都设有高端研发中心和创新创客中心,以创新引领先进制造业升级发展。2014年,长沙县实现GDP1100亿元、财政收入207亿元,其中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长沙经开区工业增加值占了全县GDP的半壁江山。还比如,醴陵市在陶瓷等传统特色产业技术改造方面,创造了好的经验和做法。2013年以来,该市以入选特色制造业重点县为契机,增加产业技术研发投入,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每年科技引导资金都在5000万元以上,近3年陶瓷企业专利申请量超过1500件,且80%实现了产业化,研发出功能陶瓷、结构陶瓷、陶瓷新材料等多类新产品,其中华联瓷业每3个月实现一次上千种产品的全面刷新,华鑫电瓷攻克1000千伏电瓷电器难关,成为全球最大综合性电器公司——瑞典ABB公司的供应商。醴陵陶瓷已不局限于人们所了解的碗、杯、碟、盆、勺,更是成为能源、电子、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传统产业“变脸”为朝阳产业。先进地区的经验启迪我们,无论县域经济还是特色产业发展,只有坚定不移走创新之路,才能占领制高点,赢得竞争优势。

(作者系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湖南省省全面小康办副主任)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与决策》2016年第6期)



(编辑:张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