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赵猛:准确把握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要求

时间:2018-11-12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赵猛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

德为才之资,树人先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作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并将之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当中去。

坚持强基固本,着力培养有信仰有灵魂的人。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扎实抓好这个“强筋壮骨”的基础工程。一是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综合优势,将学习、研讨、实践相结合,把握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方式,激发学生理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研讨活动的参与度,拧紧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二是进一步深化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把理论与实际、我们应讲的和学生想听的有机结合起来,让老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精神,提高教学效果。三是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单线作战”向多方联动转变,形成工作合力,让所有教职工都担负起立德树人职责。四是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打造红色教育品牌,构筑网上红色阵地,在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真正使广大学生的理想更加丰满、信仰更加坚定。    

强化价值引领,着力培养有德行有情怀的人。首先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细化到课堂教学、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学生社会实践等具体工作当中去,既活泛其流,又落细落小,增强教育效果。其次要从长远着眼、日常着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相贯通,着力引导学生把国家理想、民族梦想与个人理想、个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全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义利观、是非观、择业观、消费观、审美观、劳动观、爱情观等,提高价值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再次要从制度机制着眼、平台载体入手,完善理论学习教育和社会实践体验、培育优良校风学风和师德师风、榜样激励和典型引路等工作机制,引导学生既树立崇高理想又有高尚品德,既造就大的格局又有大的情怀,为今后的人生道路走得更稳、更远打下坚实的基础。

立足全面发展,着力培养有智识有体魄的人。把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注重 “五个抓好”:抓好学生的习惯养成,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做好学习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养成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良好习惯;抓好学生的知识学习,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体系、考核评价方式等教育教学改革,培育优良校风、学风、班风,真正使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抓好学生的学术训练,立足高校培养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基础又有学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加强对学生学术规范、思维方法和科研能力的训练,为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抓好学生的文化涵养,扎实推进通识教育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工程,着力构建集专业文化、学术文化、大众文化于一体的文化体系,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经典阅读、文学创作活动,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思想品位、文化品位、艺术品位和创新品位;抓好学生的身心锻炼,切实培养学生的强健体魄、审美能力和劳动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面向未来事业,着力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人。面向党和国家未来事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高校要做到“四个适应”。一要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在专业教学中适时引入前沿知识,在日常活动中加强形势教育,着力造就能够正确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二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的趋势,加强国史党史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着力造就有强烈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三要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趋势,着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四要适应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技术网络越织越密的趋势,在学习、科研、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合力攻关的意识,着力造就具有良好沟通交流、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执笔:赵猛)

(来源:湖南日报 ,2018年11月11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