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朱红英:后疫情课程思政讲好“抗疫精神”的三个维度

时间:2020-07-10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朱红英 胡旭然

伟大的抗疫精神是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涌现并得到升华的新时代中国精神。近期,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于6月8日组织召开了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号召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后疫情课程思政的积极展开与深入推进要从挖掘抗疫斗争这一“富矿”,弘扬抗疫精神开始。当前,高校讲好“抗疫精神”需要把握三个维度。

定位向度——向度是事物所隐藏或呈现的不同的指向性。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指向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各类各门课程讲好抗疫精神需要从三个层面准确定位向度:一是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出发,把握方向性。“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信念也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课程思政要强调为夯实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注入更加厚重深刻的内涵为价值指向,选用生动具体的抗疫故事提炼“抗疫精神”;二是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体现旗帜性。旗帜就是方向,中国抗疫实践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课程思政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旗帜鲜明地宣扬中国抗疫凸显的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人民至上精神;三是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优化内容,彰显引领性。抗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检验,课程思政要重点优化内容,真切诠释中国抗疫精神展现中国之治的独特魅力,并在同国际社会各个国家抗击疫情的比较中激发学生对坚持和完善中国之治的深入思考和深刻反思,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  

选好角度——课程思政不是整齐划一、简单粗暴地将所有课程都变成思政课,而是强调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内容的交融契合、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讲好抗疫精神,选好角度非常关键。在教学中要做到“两个结合”“两个切忌”:一是要结合课程特点选角度,切忌千篇一律。每一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特点,需要结合课程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讲述、诠释、弘扬抗疫精神。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奋斗精神的角度讲述抗疫精神;专业教育课程要侧重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诠释抗疫精神;实践类课程要从知行统一角度弘扬抗疫实践中展现的实干精神、劳动精神、创新精神;二是要结合学生特点定角度,切忌牵强附会。大学开设了很多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面向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开放,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用心备课,注重结合学生特点选好角度因材施教,切忌牵强附会。面向文科类学生重在弘扬抗疫过程中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人文精神、经世济民精神;面向理工科类学生宜从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角度进行诠释;面向医学生应选择从“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角度进行阐发。

彰显温度——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讲情怀、有温度的事业。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实效性,提升讲述抗疫精神的亲和力、感染力,彰显温度是保证。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不仅仅靠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过硬的教学本领,还需要常怀赤子之心,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人民有深厚的情感,对教育事业有热忱和奉献精神。将抗疫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用好疫情防控这本时代教材,需要广大高校教师“情怀要深,用情要真”。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辽宁大学学生,本文为《融入“习近平的中医观”,打造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及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7C1241)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7月9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