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罗仲尤:优化管理评价机制,引导高校特色发展

时间:2023-12-2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罗仲尤

近年来,我省着力引导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有效发挥了政策资源配置和激励导向作用。但整体而言,我省高校特色发展显示度不高,存在综合性定位发展趋势加剧、学科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应用型高校差异化特色发展理念尚未扎根、转型内在动力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发挥好管理评价机制的导向与助推功能。

  优化管理评价机制,引导全省高校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主动对接优势产业链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以特色发展提升服务湖南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当前深化我省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层要义和关键议题,有利于顺利实现教育强省建设目标。

  建立分类管理与分类评价机制,形成引导高校特色发展新格局

  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价管理下,高校容易形成固化的发展思维和路径依赖。分类发展与特色发展是一体两面关系,先是分类发展,进一步才是特色发展。

  制定湖南高校分类标准和类型体系。基于大学“知识生产”的组织特性,从横向可将全省高校划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类,将“知识生产的深度”作为划分的首要标准;从纵向可将“学术型”高校分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将“应用型”高校分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技能型高校。

  以分类评价管理引导高校分赛道发展。确定高校分类管理评价的政策框架,引导高校在各自优势领域、特色领域展开错位竞争,实现“类型不同、要求不同、评价不同、发展不同”。对同一类型高校,只要处于全国同类高校的领先地位,都予以强力支持。针对学术型高校,进一步加强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建设,促进原创性科研成果产出、关键性前沿技术突破,提升科研整体实力;针对应用型高校,应遏制片面追求办学层次跃升的冲动,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着力培养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应用型办学的深度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制定高校分类管理评价的实施方案。加快绘制推进我省高校分类发展的详细政策地图,为不同类型高校设立不同评价标准,同一类型高校在共性评价指标基础上设置个性化指标和差异化目标,并将各高校特色化发展成效、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等纳入评价体系。实现分类管理评价外向驱动转向以目标管理为引擎的内生驱动,引导高校依据类型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自身特色优势确定战略目标与中心任务,修订校内绩效考核指标,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注重分类管理评价结果运用,拓宽引导高校特色发展新赛道

  应科学合理运用分类管理评价结果,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成就各自精彩,从当前的挤拼式发展向多赛道发展转变。

  将分类管理评价结果与经费差异化拨款挂钩。建立分类支持的资源投入机制,摒弃传统“撒胡椒面”式拨款方式,从基于高等学校身份的均质化拨款向基于绩效的竞争性拨款转变,使分类评价结果成为高校财政拨款的重要依据,形成“基础拨款稳步提升+引导性激励拨款精准投入”相结合的高校综合定额动态调整机制。

  将分类管理评价结果与政策支持力度挂钩。强化核心战略目标的达成度,提升重大标志性成果的考核权重,实施“一票晋级”,引导高校聚焦发展重点与成果质量,并将评价结果与后期政策支持力度挂钩。

  将分类管理评价结果与学科专业调整挂钩。加强省属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总体统筹与宏观调控,将分类评价结果用以引导高校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建好建强一批精准对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彰显分类管理评价导向作用,增强引导高校特色发展新动能

  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强调多样性和特色化,注重生态结构的合理性与互补性。比如美国各州政府注重采取分系统管理方式对不同高校实行差别化管理,引导各高校努力在同类型高校中达到最优,而不是轻易变成其他类型高校,以促进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

  通过优化管理评价推进学校内部治理优化。引导不同类型高校“依赛道”建立以价值、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作为人才重要评价内容。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确立不同人才标准,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可重点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学科顶尖人才”“总工程师”,赋予首席科学家更大政策空间,构建有利于承接重大项目的团队建设机制与薪酬激励机制;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技能型高校可重点引进培育“双师型人才”“技术精英”“行业里手”,加快推进应用型高校教师聘任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改革。应走出简单将“职业教育发展”等同于“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认识误区,以激励政策引导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改革“专业硕士”“工程博士”培养模式,加大输送本土企业急需的高级技能人才。

  通过优化管理评价增强高校特色发展原动力。遴选省级“学术型” “应用型”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鼓励支持高校对优势特色学科的领军人物及团队实行差别式薪酬待遇。引导高校围绕我省“三高四新”建设需要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重大需求,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聚集高层次人才,以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创新,打破不利于学科深度交叉、不利于推进新型有组织科研的障碍。

  通过优化管理评价实现“换赛道”超车。当前,我省许多龙头企业的研发速度及对高新技术的认知已进入新阶段,高校在不少技术领域已落后于企业,以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空间进一步压缩。鉴于此,针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应依据“中国SCI论文总数、自然指数、受理专利申请量、全球高被引学者数均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等实际情况,降低传统评价指标权重,引导各高校就“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度”“获得原创性成果数”“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专家数”“培养创新创业的毕业生数”等展开竞争,重点在前沿性、基础性、引领性、变革性领域发力。针对技术技能型高校,应重构与新赛道高度契合的评价管理机制,将“与区域龙头企业实质性深度合作”“产业学院建设成效”“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等列为重要评价指标,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企业主导”和“行业导向”。

  以分类管理评价创新政策工具,塑造引导高校特色发展新优势

  应完善管理评价相关政策,基于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给予全省高校分类支持。

  加大对优势特色学科资源配置的倾斜力度。建议面向优势特色学科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青苹果”人才引进计划;面向省属头部高校、特色高校和优势特色学科,加大招生指标、省级科研项目、平台基地等方面倾斜力度;增加关键核心科技领域相关优势特色学科硕博学位授权点;支持示范应用型高校申报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明晰资金支持重点,实现精准投入。增加对优势特色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专项支持经费,根据学科特性明晰资金使用重点,引导高校“想国家之所想、应企业之所需”,构建分类评价机制,进一步凝聚学科方向、贴好特色标签。针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特色学科、新兴学科,建议借鉴华为在管理中采取的“压强原理”,精准选择亟待突破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集中比常规高出3倍至5倍的资金予以支持。

  强化绩效分类管理,形成“动态平衡”支持机制。制定以绩效为依据的分级分类拨款标准,对进步明显的高校,下一年度经费预算中予以奖励性追加。设立专项资金,促进技术技能型高校与本土企业开展实质合作,并根据产教融合绩效予以动态支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作者系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2023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决策咨询重大课题“优化管理评价机制引导高校特色发展研究”(XJK23JCZD02)成果】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