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均衡发展的三个维度与县域经济走向

时间:2015-09-18 来源:《改革》2015年02期 作者:罗黎平
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指出当前世界全球化的大循环体系已经被打破,国内区域经济出现了板块断层与碎片化现象,在改革反腐和实体发展经济环境尚未根本改善的背景下,政府和企业表现出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中国正处于失衡的发展调整期。新一届政府针对这种情况,已经推动并初步实施了以深化改革为主线的再均衡国策,通过供需双调,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再均衡;通过重塑区域发展格局和推进全国市场一体化建设,实现中观层面的区域再均衡;通过构建新型二元激励结构体系和激活民营经济活力,实现微观主体的动力再均衡。
鉴于此,作者提出了针对未来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设计的“三角锥”概念模型。三角锥的顶点是总体战略谋划,即概念战略。概念战略必须要转换为实际的经济行动,往下有三个策略做支撑,即产业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和改革推进策略。文章基于这个概念模型,提出中长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
1.总体战略谋划:概念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概念经济是指基于区域发展环境、地理区位、城镇布局、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而提炼出的,用以增强区域发展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指引力的发展定位、目标前景或推进路径等概念,并以此概念为基础开展的经济活动。如湖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一化三基”、“四化两型”战略,就是发展目标前景和推进路径相结合的概念经济;而株洲市提出的“动力谷”,则是根据株洲市轨道交通等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提出并发展的概念经济。
应该说,概念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吸引外资、争取上级政府资金项目发展经济赖以成功的关键。但是时代变迁,一些原先客观存在但被主动忽略的要素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尤其是十八大后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素配置的重新洗牌将直接导致区域经济战略高地和洼地重新切换,也使得概念经济的生发机制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在未来区域经济格局转换中,县市必须主动利用优势,规避或化解劣势,实现本地概念经济的尽快升级与转型。
(1)后发地区县域应尽快实现跟随性概念经济向特色化概念经济转型
为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近年来许多省政府均出台了分类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关意见,但是分类的标准大都还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或区域板块分类那一套老的思路和方法。十八大报告已经把生态文明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所以未来县域经济发展我们应旗帜鲜明地坚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分类施策思路,这是一个前置条件。在此条件下,对于大都属于限制或禁止开发的后发地区县域,也应改变那种盲目克隆先发地区模式和经验的粗线条概念经济发展思路,破除后发地区县域跟随发展战略的路径依赖,概念经济转型的侧重点应放在有利于实现县域经济特色化和绿色化转型发展这个层面。
(2)先发地区县域应尽快实现粗线条概念经济向精细化概念经济升级
在县域经济规模扩张阶段,概念经济更侧重于区位优势、市场潜力、投资环境等因素,这个阶段经济发展的主线条是招商引资、集聚人气,创造一切条件让本地工业发展起来,商贸火起来。但是由于本地发展要素和空间的有限性,许多已经发展起来的县域开始需要“腾笼换鸟”,这个时候概念经济也需要相应升级,侧重点应放在有利于实现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城市经济升级,由发展县域向经营城市(或城乡)转型这个层面。
2.产业发展策略:市场化导向、要素积累及本地根植性
从产业发展的宏观大环境和趋势看,当前经济增长减速、产能过剩、国际竞争加剧等汇集到一起,导致了产业建设发展的形式将向精细化、规模化、产业链和关联产业一体化方向发展。从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方式和作用空间看,在强调市场起决定性性作用的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的产业政策必将转向更加市场化、更加尊重行业和技术发展规律转型。就处于不同产业发展阶段的县域产业发展策略而言,应紧紧把握这些趋势和方向。
先发地区县域,从产业发展的阶段而言,已经走过了产业要素的原始积累阶段,产业成长和升级的通道已经形成与打通,这些县域已经与城市没有太大的区别。像湖南省的长沙县、浏阳市等发达县市,他们面临的主要是现有产业的升级或转型的问题。对于他们,在面对沿海转移产业和自身主导产业的再选择上,由于县城发展空间的限制,因此应明确自己到底想要和能留住什么样的产业,短期内积极推动县城和重点镇的产业联动,长期内甚至要推动与周边县域的整合,让产业沿区域整合所形成的空间梯度自然分布。
英国历史学家约瑟夫·汤因比在其后发地区的挑战和回应框架内,指出落后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制度障碍、工业劳动力短缺、资本短缺、先进技术短缺、企业家人才的短缺。对于后发地区县域,就产业发展的阶段而言,尚处于产业要素的原始积累阶段,产业成长和升级的通道尚未完全形成与打通,某种意义上正处在产业发展的“要素失衡缺失陷阱”之中。对于他们,应抢抓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度挖掘,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具体发展策略主要有:一是大力实施回乡工程,吸引在外务工经商能人带着项目、资金、技术、市场和先进理念回乡办企业、干事业、创家业,以回乡企业为主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二是努力培育根植性产业,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的大潮中,后发县域也引进了一些企业,但是我们调研发现,普遍现象是产业种类很多很杂,规模很小竞争力偏弱,形成不了主导产业和清晰的产业发展思路。我们常说推进县域工业化,现在很多县市是抓了工业,但还没有真正实现“工业化”。所谓“化”,必须着重强调产业集群化承接和培育发展,让产业真正扎根在本地土壤里,把它做得根深叶茂。
3.空间发展策略:区域定位调整与内部“三生”空间优化
在国家战略层面,“一弓双箭”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大调整以及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框架内的新型城镇化发力,对县域空间发展将产生非常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县域空间发展面临大区域内空间发展定位的重新调整和县域内部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空间的结构优化问题。
(1)大区域范围内发展定位的调整
在区域空间发展再定位上,以湖南省为例,应重视三个关键性的战略异动因素:一是重视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空间洗牌效应,未来湖南将会突出岳阳在对接长江经济带中的战略地位,着力培育以岳阳、常德、益阳等为中心的环洞庭湖新型城镇群,对于相关县市应抓住这个机遇,调整自身的空间拓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环洞庭湖新型城镇群。二是重视高铁经济的虹吸效应,高铁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已日益凸显。随着沪昆高铁大通道的拉通,湖南一直以来以纵向(京广沿线)为主的区域开发策略将向纵横并重转变,沪昆高铁沿线的县市应尽早谋划并做好高铁经济这篇大文章。三是重视沿边开放的区域竞争效应,湖南省际陆地边界线4127公里,分别与周边省市的50个县市接壤。近年来,周边省份加大了省际边界地区的开发力度,对湖南毗邻地区形成较强“吸金效应”,区域发展对比落差明显。目前,省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加快推动省际边界地区发展的总体方案,湖南38个省际边界县市区应充分利用这个政策红利,选择好县域空间拓展的重点和方向,实现自身的跨越发展。
(2)县域内部的“三生”空间优化
在县域内部空间上,应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优化县市全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具体策略包括:一是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紧扣城镇发展新区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的功能定位,推动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互动,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二是引导农业人口梯次转移,兼顾就地城镇化,空间上分布上坚持紧凑集中与有机分散相结合,中心城区力求“以城转农”,工贸重镇力促“以业聚农”,一般农业型乡镇应提倡精明缩减。三是划定生态红线,实现生态空间的分类分级管控。红线以内区域,实现严格的生态保护,禁止开发;对红线保护区以外的区域,实行土地用途、开发强度管制等多个方面的刚性约束,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让城镇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4.改革创新策略:七品政治改革逻辑的变轨与新路径
纵观中国30多年的改革进程,很多成功的改革创新都是通过中央和地方上下“合谋”,采取“创造性违法”的途径推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性改革已经成为了历史。新的深化改革方案采取顶层设计的方式,为全国上下改革定了原则和方向。因此,在中长期内,县区层面的改革主线是执行型改革,重点则是抓好区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以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具体策略包括:一是以行政审批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区县政府职能转变。区县应紧紧抓住行政审批改革这个关键环节,在法治框架下,大力实施简政放权,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对市里下放的审批事项,区县要切实地接住管好,搞好上下对接和前后衔接。二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推动强镇扩权改革。在坚持城镇化空间目标有限的前提下,选择经济强镇,推进强镇扩权改革,进一步下放行政管理权限,优化基层政府组织结构。三是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综合改革应抓住农民出村进城落户、农业经营模式转换、农村村落布局调整三个关键抓手,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乡统筹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小城镇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
(文章是论文《均衡发展的三个维度与县域经济走向》的摘录,原文刊载于《改革》2015年第2期,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系统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