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十四五’时期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时间:2021-07-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6月24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十四五’时期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国际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灵桂、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洪小勇、新加坡驻华大使吕德耀、新加坡国立大学常务副校长陈祖翰参加会议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主持开幕式。

王灵桂表示,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拉开了中国人民迈向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时代大幕。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就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就在于坚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独立自主的国家治理道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和应急管理建设不断加强,基层社区服务管理有序推进,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人民群众满意度稳步上升,安全感不断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安全、最让人放心的大国。

王灵桂指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之所以成绩斐然,主要经验有:一是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方面综合施策;二是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三是健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完善城乡治理体系,大力开展家风、乡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风尚。

洪小勇谈到,发展是硬道理。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长期的国家发展与建设事业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回顾过去的一百年,中国能够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不懈奋斗目标的执政理念密不可分。开放合作、共同发展是中新关系的鲜明底色。两国关系的历程就是与时俱进对接发展战略的历程。面对疫后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以及国际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中方愿同新方一道,落实好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欢迎新方积极参与中国“十四五”发展建设,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探讨开展更多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各领域合作。

吕德耀在发言中指出,新中建交30多年来,双边关系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取得实质性、宽领域的发展。新中既有政府间合作项目,也有多个地方合作机制。双方合作项目遍布中国各地,取得丰硕成果。当前,新中两国都面临着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挑战,希望此次研讨会为中新两国推进经济和社会治理贡献智慧,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能够继续推进科研合作,为两国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陈祖翰表示,中新双方可以分享并借鉴两国在发展教育、健全养老服务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方面的经验。希望今后双方进一步巩固合作,将双方合作关系发展到更高水平。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围绕实现现代化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张翼在题为“‘十四五’规划与中国未来的现代化趋势”的演讲中表示,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路径是通过科技发展创造新生产动能,通过生产动能创新配置高质量就业岗位,通过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创新提升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赵力涛认为,中国过去10年在人均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两方面的增速都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在未来五年应关注通过鼓励健康生活方式、保护环境、提高设施便利性、减少医疗健康领域中不平等现象、推动老龄化生物学发展等手段降低总体死亡率,促进健康老龄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吴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为题,回顾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养老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稳、从稳到全的发展历程,并提出未来可从养老制度上进行总体性、可持续性制度设计,完善养老保障,提升养老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引导多元参与,重视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培养,利用高科技手段发展高质量的智慧养老服务等促进养老保障的发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仝月婷以 “‘十四五’发展规划如何改善收入不平等”为题,指出“十四五”规划中促进就业、完善工资制度、促进工资合理增长、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再分配机制等政策,将会对提升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格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孙兆阳探讨了中国教育发展与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之间的关系。他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整体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育投入持续加大,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起到了重要作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非常重要的,应更加重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技能型劳动者收入。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教授黄佩华以“十四五”期间改善公共服务的前景为题,探讨中国从“十一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社会服务支出情况,并对中国在“十四五”期间提升公共服务支出效率进行了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罗婧回顾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组织形态变迁,并指出“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在改善环境、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乡村建设、巩固扶贫发展等各个层面都强调社会力量的参与,包含社会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要着力为“国”和“民”的关联提供一些多样的、以构建共识为基础的路径,来号召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征程当中。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单伟表示,中国一直是一个重视“孝”的国家,然而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许多人难以平衡工作和照顾父母的要求,也难以找到合适的护理人员承担对老人的照料,“孝”的中国开始面临现代养老困境。中国的快速发展确实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传统的“孝道”理念和养老方式,但是更应该让老年人也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福利,让老年人能够度过有保障有尊严的幸福晚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学提出,要理解中国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举措,需要从国家动员体制的运作逻辑出发,这有利于社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三方面理解这种体制:一是发挥国家制度与非制度的动员与公共产品供给方式;二是发挥社区特别是乡镇、乡村的基层力量;三是调动私营企业的力量。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钱继伟提出,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了公共健康应该进一步加强服务提供能力,国务院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指南,提出要在医疗卫生领域进行资源的优先分配,根据“三明模式”经验,加大初级医疗诊疗体系服务,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医疗健康领域中的资源再分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戈艳霞提出,推进老龄友好社区建设,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她借鉴国内外老龄友好社区的概念内涵和建设理念,结合我国实际国情,通过德尔菲法筛选了物理、社会、文化领域具有代表性的8个核心要素,构建了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老龄友好社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测量和评估我国社区老龄友好程度的实践工具。通过该指标体系的评估结果发现,我国城乡社区在老龄友好建设方面均存在较大改善空间,特别是在老年人再就业、信息交流、日常生活和卫生保健服务等领域,应当建立健全动态评估机制,提高老龄友好社区的建设质量,为社区居家养老营造良好的环境支持。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陈刚表示,中国政府做出“碳中和”的承诺,表明中国在改善气候方面是非常有信心的,中国也将会下大力气在长期范围内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已经通过加大清洁能源投资,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和幅度,降低了对煤炭等化石燃料能源的依赖。未来应当开发高端环保技术,加大投资,引导相关企业在“碳中和”的目标下改变业务模式。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联合举办。(责编:张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