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王飞:高质量建设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

时间:2022-07-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飞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中的重点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校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中的重要方阵,其数量在全国各类型智库中所占比例最大。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智库综合评价研究项目(2021)”的数据,高校智库在样本智库中的比重达77%。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智库作为“双一流”评审指标项之一,带动了全国高校智库的发展。过去,高校外语院系依托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成为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的主要阵地之一。随着区域国别学独立成为一级学科,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将迎来发展新契机。智库建设想要做到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关键要从智库定位、研究实力和内部治理三个方面下功夫,积极探索高校外语院系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建设的新路径。

  智库定位“瞄得准”

  明确功能定位是智库建设的基本前提。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了高校智库的定位,即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推动高校智力服务能力整体提升,重点建设一批全球和区域问题研究基地、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

  过去,为适应高校学科评估和学位授予要求,国别和区域研究并不是单独的专业学科门类,很多挂靠在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结果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专业性缺失及供需不匹配。一方面,教学和科研失衡。高校外语院系教师教学以语言为主,而对承担智库研究工作的教师科研考核却是国别和区域研究的论文和报告,造成教学与研究“两张皮”,而这也成为高校外语院系智库建设中最核心的问题。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供需失衡。国别和区域研究需要的人才除需通晓语言外,还应具备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等多领域的知识,而高校外语院系培养人才侧重于语言能力,其他方面的培养明显滞后。

  随着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创立,高校外语院系在建设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的过程中需扬长补短,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定位,在变化的决策需求中提升能力并形成区别于其他类型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不可复制的比较优势。一是发挥学科优势。高校外语院系能够利用语言优势迅速掌握一手资料,及时、准确地开展形式丰富的对外交流活动。特别是在一些非通用语方面的“独一无二”性与智库建设的长期性相吻合。二是强化学术优势。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源泉阵地,具有综合性学科优势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外语学科的国别与区域研究定位应该融合地理区位和研究方向,形成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三是突出人才优势。高校是人才培养高地,其首要职能是人才培养。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校智库建设提供了人才“蓄水池”。在实践中,高校外语院系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应优化人才使用,组建多层级人才团队,创新长效发展机制。

  研究实力“立得住”

  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是智库的立足之本。只有基于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智库的产品、对外传播才更具吸引力和认可度。国别和区域研究是一门综合的学问,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这种多学科性和多领域性与智库研究的平台化和交叉性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基于区域国别学学科基础的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从学术研究转向政策知识的生产尤为重要,而这又是高校外语院系智库研究者的短板。

  当前,多数高校外语院系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的研究呈零散化、碎片化特点,其具体工作还停留在资料性和普及性方面,分析和加工资料的能力落后于查找资料的能力,智库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前瞻性、储备性不足。多数研究人员仍难以走出对对象国和地区的语言文学研究,对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法律制度等问题的关注较少,缺乏长期深入和全方位的跟踪和研究。“智库热”带动了对策研究的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缺乏扎实理论和基础研究。

  尽管区域国别学的一级学科地位已经确立,但相较于传统的学科研究,其研究内容庞大且复杂,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一级学科均有交叉,专属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研究边界也尚未明晰。区域国别学跨学科的特点和智库以问题为导向的性质相匹配,利用智库建设推动学科建设水到渠成。高校外语院系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需在夯实基础理论根基的同时,提升对策研究的质量,两手都要抓。

  一是不断加强基于外语能力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外语学科的国别与区域研究是基于语言的拓展性研究,一旦脱离了语言,其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自然会丧失优势。智库研究者必须掌握研究对象国和研究对象区域的语言,快速而准确地获得一手原文资料和信息,及时更新相关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保证教学和研究的时效性。

  二是强化扎实的理论研究对高质量对策研究的支撑作用。智库成果以决策咨询为要务,以前瞻研究为重点。高校外语院系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的研究者需克服长期从事外语教学形成的学术思维与政策思维之间的鸿沟,避免研究成果和决策需求“错位”。这就需要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学术语言转向政策语言,从学术受众转向普罗大众。

  三是重视“既会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智库人才的语言能力是高校外语院系人才的核心优势,外语院系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应该把吸引和培养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化研究实力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挖掘现有外语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聘任专职和兼职研究员的形式,引进智库型人才,带领语言教师开展研究。通过进修、挂职等机制选派优秀的外语教师进入相关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对策类的智库成果培训。

  内部治理“求创新”

  顺畅的内部治理机制是激化智库活力的有效手段。智库内部治理从根本上说是管理学意义上的命题,智库的发展需要理顺其运行的体制和机制。当前,高校智库管理体制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相当于校内二级行政单位。虽相对独立,但通常不具备教学和人才培养功能,不利于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难以形成团队。第二种是与科研管理部门重合或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相当于校内二级行政单位,智库角色从属于行政角色,评价标准不合理。第三种是挂靠在二级学院下的智库。这种体制最缺乏独立性,在人财物、考核、职称、成果归属等问题上与二级学院冲突大。激活高校外语院系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的研究能力,需要在人才管理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和成果管理机制三方面“多管齐下”。

  一是明晰身份定位,确立管理边界。打破传统的科研导向,注重对战略和政策研究人才的认可。区分语言教学岗和智库研究岗,各取所需、各有所长。在绩效考核中,打破院系和智库之间的藩篱,同等对待教学成果和智库成果,建立起客观、准确、合理的评价制度。对于智库研究岗,要将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决策咨询报告、调研报告、内部文稿等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提高到与科研论文和学术专著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是统筹不同语种,打造智库平台。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深刻变化,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许多新的重大问题。这些重大问题并非我国独有,世界其他国家也都需要拿出解决之道。在同一个问题上,多语种同时进行案例比较研究,是高校外语院系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的优势所在。此外,建立智库合作机制,既能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的低水平重复,也有助于推动智库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创新管理体系,强化流程管理。国别和区域研究智库研究国际问题,需时刻跟踪形势,加强战略性的综合研究,注重选题和学科交叉,严把质量关。加强同决策需求方的联系和沟通,从开题论证到中期评估再到结题评审,将需求方全流程纳入其中,严格对接需求,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