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林必恒:探索高校智库育人的实践机制

时间:2022-12-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林必恒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优秀人才的蓄水池和储备库。高校智库具有高层次人才聚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经验丰富,以及教学科研、决策咨询和学术交流平台多元等优势。然而,当前高校智库建设中仍存在智库后备人才培养规划滞后、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应当重视高校智库育人的职能定位,着力构建完整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智库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能力和水平,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熟悉决策规律、精通主责主业的智库后备人才,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人才储备。

强化教学育人。第一,加强智库育人导师队伍建设。依托高校现有的教学团队、学科团队、人才团队和智库机构,推进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院校的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要素和高端人才有效汇聚,遴选一批智库育人导师团队。探索“双导师制”或“多导师制”,根据智库人才培养方向,为学生配备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校内导师和业界导师,强化跟踪培养、帮带指导,提升学生从事决策咨询研究的能力。第二,构建“决策者充分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充分吸纳决策者参与高校智库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设计,可通过设置特色模块强化智库人才的引导与培养,开发和建设专业核心和专业拓展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实施“卓越智库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开设“智库人才试验班”等举措。第三,推进智库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创新机制推动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和决策者走进课堂,有序推动智库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运用智库成果为高校学生开设专业核心课、通识课程或特色选修课程等,使教学内容更贴合实际和前沿,延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第四,健全联合培养机制。探索智库人才培养的本硕博专业设置,开展高校间智库人才培养双学位项目和高校内跨院系合作培养项目,强化高校优势互补和学科交叉型的培养,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夯实人才培养基础。第五,探索国际合作机制。积极寻求与国外智库、高校、国际组织开展联合培养的新路径,探索建立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机制。

  优化科研育人。第一,树立正确的导向和意识。培养和引导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遵守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树立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强化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宗旨意识,培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的智库人才后备力量。第二,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推进科研与育人、学科与智库的深度融合,拓宽科研育人路径和方法,推动高校科研优势转化为智库人才培养效能,让高校真正成为智库人才聚集高地和培育孵化基地。把育人贯穿于科研选题、项目研究、成果转化、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全过程,依托重大科研和咨询项目、重点智库和学科平台,引导学生尽早接触决策咨询类的科学研究,加入智库研究团队。建立针对优秀智库后备人才的遴选计划、跟踪培养计划、专项资助和奖助学金计划,完善科研训练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为智库育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第三,组建智库科研育人协同体。充分吸纳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决策咨询课题研究,特别是指导学生深度参与内参报告、咨政建议等智库成果的调研写作,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类咨询会议、实践考察、出国访学等机会,让学生可以了解从不同维度和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高校还可与决策机构共建内政外交等特定领域的高端智库人才培训基地,通过共建师资库、共编培训教案、共办专题研修班、联合组织境内调研和境外考察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的能力。

  深化实践育人。第一,建立智库后备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决策者导向、咨政育人导向和工作任务导向,按照不同培养方向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构建信息搜集、战略研判、舆情分析、社会调查、咨询报告文书写作、决策咨询、谈判技巧、政策宣讲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推行基于重大战略和社会热点问题、咨询服务项目、决策案例的情景式、体验式、交互式实践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各类优质在线资源,提高社会调查、咨询服务等实践教学学分的比重,完善智库实践教学学分转换制度。开展大学生智库决策咨询训练计划、素质拓展和专业竞赛,打造智库实践育人特色品牌。第二,探索决策机构接收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常态化制度。加强高校智库与决策机构智库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在决策机构设立智库实习助理岗位。以“项目实习”为基础,选拔政治立场坚定、综合能力强、有发展潜力和意愿的学生参与决策机构具体项目的研究工作,让学生尽早接触决策机构和项目。推进高校智库与决策机构共同制定具有多维度能力训练导向的实习实训计划和方案,为学生配备高水平的智库决策咨询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第三,畅通高校智库与决策机构的人才交流渠道。建立高校智库与决策机构的引人育才绿色通道,畅通优秀智库人才到决策机构、国际组织等就业任职、挂职锻炼的交流渠道。

  (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自贸港法治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研究”(Hnjg2021ZD-1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海南省社会科学基地海南经济特区法治战略研究基地副主任)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