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腾飞:​优化株洲两型产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时间:2017-10-18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刘腾飞


摘要:若要落实两型社会建设的美好蓝图,就必须有相应的产业体系作为其建设发展的支撑,否则将成为空中楼阁。早在2007年年底,国务院就将长株潭城市群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株洲市是该试验区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两型社会”建设为株洲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结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加速推进“两型”产业发展,是推进株洲经济高效协调发展的主要保障之一。因此,必须要建立并完善以“两型”产业为主要支柱的产业体系,各项产业发展目标要符合“两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株洲市的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困难与问题,尤其是产业结构与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推进新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等方向实现“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产业发展目标,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关键词:“两型产业”;株洲;小康社会;株洲制造

一、株洲“两型产业”所取得成就

当前,株洲市正处于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两型社会”建设引领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加快推进“两型”产业的发展对株洲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从总体效益上来看,发展“两型”产业对株洲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等各方面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更为株洲市小康社会的实现,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目前,株洲市政府大力推进“两型”产业发展升级。将发展“两型社会”为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不断提升并改造传统产业,集中精力发展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稳步发展适合株洲地域的现代农业,至始至终把建设高端化与两型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目标。

(一)坚持“传统产业”向“两型产业”升级

株洲市较早的抓住了“两型”改革发展的有利契机,把新型产业的培育工作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作为两大主攻方向。两个方向同时发力,并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降低产业能耗,整治环境污染,不断推进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不断推进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近年来,这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如株洲市的四个特色产业园(分别是轨道交通装备、新型陶瓷材料、复合新材料与航空航天),获得了2015年省政府颁发的“省级特色产业园”荣誉称号。与此同时,株洲市连续7年在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中荣获一等奖。2016年,株洲市工业增加值1197.4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1084.9亿元,比上年增长7.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10.2个百分点。在规模工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720.2亿元,增长6.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99.2亿元,增长6.9%;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518.2亿元,增长9.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23.6亿元,增长17.3%;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779.8亿元,增长9%

(二)力促“株洲制造”向“株洲智造”升级

株洲市大力推动“五城四基地”的建设。“五城”是指“发展轨道交通城”、“航空城”、“陶瓷城”、“服饰城与汽车城”,“四基地”是指以“中药现代化与健康食品产业”为基地、以“有色金属新材料加工”为基地、以“新能源产业”为基地与“信息产业”为基地。同时,借助创新驱动与深化体制改革为双核引擎驱动,推动株洲市产业的生产方式向智能化与精细化转型。最终促使“株洲制造”向“株洲智造”转型升级。在智能制造领域,株洲市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发展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制领域与电动客车研制领域,株洲市拥有国内唯一的的研发基地。株洲的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已经被国家列为“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更为可喜的是,中车株洲所轨道车辆核心部件,已在2015年被入选为国家“智能制造”项目。2016年,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业、汽车及零部件业、航空装备业等三大动力产业增加值197.5亿元,增长4.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9.8亿元,增长12.4%

(三)着力“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升级

株洲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与层次提升”的三个具体要求,还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业”,这三个大板块齐抓共建。现在,株洲市正大力发展“中国动力谷”科技创新集聚区,推动“神农绿轴”文化体育集聚区的建设,还在发展湘江风光带旅游休闲商业集聚区等9大集聚工程。这几大重点工程,将株洲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专业化,也提高了服务业的附加值。与此同时,株洲还大力推动互联网与服务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致力于推动“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升级。目前,株洲市政府力图将株洲建设为中南地区最具有影响力的商贸物流中心,建设为享誉国内外的旅游度假目的地。株洲市“十二五”时期的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是11.9%,相比同期株洲市GDP的增幅是一致的。正是由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才促使株洲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高(株洲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提高,从2010年的41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951.8亿元,年均增长11.3%,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2.7%上升到2016年的37.9%)。

二、株洲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遇到的产业问题

(一)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2016年,株洲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854.337.9,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4%48.6%48%。尽管产业结构整体趋于合理,但总的来说第三产业发展较慢,不但与沿海地区一些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就与同为“两型”城市群的周边地市相比也没有优势。

(二)产业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株洲市支撑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呈现出一定聚集的态势,然而尚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现在株洲的产业集群程度不高,最主要的表现在于龙头企业在本地的配套能力较差。对部分大企业调研表明,配套产业链尚不完整,本地配套率不高。以株洲市最具有代表性的国企北汽集团为例,该企业的主导产品在株洲市本地的配套率尚不足50%,部分产品的配套率甚至不到20%。由于本地配套厂家不多,企业只能在全国各地寻求配套。尤其是某些关键零部件在本地配置率更低。

(三)产业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株洲市产业发展中产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在整个株洲产业体系中比重偏大,新型的产业比重偏小。2015年,株洲市“五城”产业中的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全部高新技术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9.1%9.9%6.8%5.5%3%,这五大产业占比达74%。而株洲市的电子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技术,以及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在整个株洲市的新兴产业比重中仍然偏小。分别只有2.3%3.1%2%,四大产业占比仅为15.1%,行业发展不平衡,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四)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工业是株洲市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湖南省的工业强市,有色、化工等传统型工业占有较大比重。2016年株洲重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70%以上,而传统工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这就导致株洲市的能耗依然高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此外,从环境污染的角度来看,株洲市的重金属污染面积大,有些直接污染湘江,严重威胁长沙市与湘潭市的居民饮水安全。在国家大力倡导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传统工业已属于夕阳产业,企业效益每况愈下,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减弱。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也造成较大范围的污染。株洲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传统工业比重偏大,但内生型成长动力不足,能源、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日益凸显。

三、发展“两型产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对策

(一)实现产业结构协调

产业结构协调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标准,三次产业平衡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然要求区域内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协调。根据“木桶理论”,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系统功能的整体发挥出的效果,并不是完全取决于该系统中产出能力最强的产业,往往是由产出能力最弱的产业。因此株洲市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当以实现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目的。株洲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株洲在积极实现产业平衡过程中,应当在保持工业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体来讲,就是要认真落实《株洲市产业振兴实施纲要》,切实加快“两核”(即中心城区和云龙示范区两个核心区)、“两廊”(即湘江沿岸现代服务业产业走廊、106国道特色服务产业走廊)、“十区”(即重点建设华强科技文化基地、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芦淞市场群等10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形成涵盖科技服务、现代物流、职教培训、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新格局,实现产业结构高端化。

(二)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两型”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应充分利用株洲市辖区内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将株洲市在轨道交通与航空发动机等领域的产业优势进一步突出。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力度完善科技研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配套,整合资源为产业的创新提供帮助。为此,株洲市要发扬敢为人先,有限度的允许失败,不断尝试新的方式方法,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一是要加强招才引智,力争实现新突破。继续加强项目引进,突出重点,拓宽项目引进渠道,推进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引进新兴产业项目,培育新兴产业,引进一批国际国内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和领军人才;进一步优化项目入园流程。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金融服务。同时,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帮助企业与社会大众使用科研院校的实验室进行创新实验,利用现有的研发中心进行智能产品的测试等等。正式运营株洲高新区动力谷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服务配套,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优化环境服务配套,为入驻项目提供便利;规范管理服务入园项目,出台管理与考核细则;开展人才培训,聚集创新创业人才;建设个性化的众创空间。二是要服务企业发展,助推产业升级。积极应对“互联网+”与传统企业融合的挑战。持续推进抓服务,制定“企业帮扶年”行动实施方案,通过分类帮扶、重点帮扶的方式切实协调解决一批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惠企政策并出台相关政策。

(三)加快产业优势的挖掘

在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应当立足于打造“中国动力谷”定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产业优势,一方面运用高科技手段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本地传统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加快资源整合,积极挖掘本地潜力产业,大力培育一批具有高效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概念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战略产业,使之成为株洲市新的主导产业和经济新的增长点。要充分发挥出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对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如中车时代、北汽等实行优惠的产业发展政策,充分发挥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的品牌效应,加快产业的集聚,并围绕大型龙头企业,实行差异配套,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延升产业链,建设一批“园小园”和“专业园”。

(四)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株洲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应当转变思路,变“先污染、后治理”模式为“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模式,变“先发展后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先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后发展”模式,坚持“有所为有所小为,不为在先”的原则,立足“两型”和持续发展,推进株洲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找准立足点和方向,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资源开发与保护、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积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城市与农村的统筹、工业与农业的互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整合,最终实现“两型化”发展,建设“两型社会”,全面实现株洲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建民.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6)21-22.

[2]段湘姬.长株潭金融机构对两型经济的支持研究[J].求索, 2014,(8):13-14.

[3]张建新.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条件和开发研究[J].商业研究,2009,(4):5-6.

[4]黄艳红.长株潭湘江风光带休闲体育资源开发的研究[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3,(1):31-33.

[5]安永刚. 长株潭核心区休闲产业布局研究[J].经济地理,2009,(1):10-11.

[6]邹勇.湖南建设“两型社会”的现状评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7-19.

[7]侯茂章,廖晨琦.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及其对长株潭示范区的借鉴意义[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4,(5):42-43.

[8]李平.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财税法制对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5-6.

[9]李逸平.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服务体系 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5):23-24.

[10]周昌发.科技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J].中国软科学.2011,(3):16-17.


    (作者系中共株洲市委党校讲师)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