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王兴国:积极落实“藏粮于技”和“藏粮于地”

时间:2022-03-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兴国

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2021年我们打赢了保夏粮丰收这场硬仗,夺取了全年粮食丰收。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2020年增加267亿斤,增幅2%。随着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农村居民收入也实现了快速增长。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02元,比2020年增加1698元。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局部疫情散发多发和极端天气背景下,总体来看我国粮食总产量不断再创新高、肉奶蛋等供应稳中有进、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这主要得益于“藏粮于技”和“藏粮于地”战略的实施。

落实藏粮于技

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科技是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关键因素。为此,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弱势产业,比任何产业都需要依靠农业科技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国际竞争力。人均耕地面积少和土壤肥力差是我国农业的基本条件,这一现实情况决定了粗放型农业发展道路行不通,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只能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装备的投入。2021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25%,比2020年提高了1.23个百分点,预计2025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64%。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单产的提高,我国农业产出连年增加,粮食产量实现了“十八连丰”。

探寻农业新源泉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

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新驱动力。在此背景下,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实施种业振兴、提升农机装备研发水平、发展设施农业和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等方面推进农业现代化。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一方面从种源角度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难题,保障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证了农业的种源安全;另一方面助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技术创新,为农业提供更为精准、适用、有效的机械装备,保证了农业机械的充足供应。

以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农业科技也催生了农村的新业态,拓展了农业产业链。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积极引进“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并将农业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了传统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城乡发展格局,推进了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主食加工的协调发展,做大做强了农产品加工业,将农业更多收益留在农村,在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内生发展动力的长效机制。

推进藏粮于地

保障粮食稳产增产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并加快推广使用,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也被写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并提出于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的目标。

实现“藏粮于地”战略,不仅要在保耕地数量上下功夫,更要在提升耕地质量上下功夫。一是保数量,按照“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的要求,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二是提质量,要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土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肥沃农田土壤、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将耕地建设成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永久基本农田,这是提高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原党委副书记)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