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加速普及的当下,享有“出版湘军”美誉的湖南出版业应着力推进业态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湖南力量。
加快出版技术升级
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下,出版业正迎来更大程度创新。湖南出版业应紧紧围绕出版物、出版价格与出版传播渠道三要素加快技术升级、服务方式变革。
适应新需求,丰富出版物形式。伴随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大众越来越倾向便捷而富有交互体验的阅读。据调查,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6.2%,而出版社仍着眼于“编、印、发”,电子出版物还不成熟。因此,出版社须迅速调整发展战略,将电子书、音频书、AR图书出版列入常规出版计划,让出版物形式更多元。
降低出版成本,提高服务性价比。传统出版时代,出版产业链绝大多数环节主要依赖人力操作,出版成本较高。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的出版业,从选题策划、撰写到发行营销,很多环节都可由机器人完成,从而让出版社以更低成本、更低价格为读者提供更优质服务,进一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及粉丝黏性。
推动精准营销,实现个性化传播。当前,出版社主要通过微信、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单向宣传出版动态,缺乏体验与互动交流环节,应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把握读者需求、实现传播内容的精准分发,同时通过运用VR、AR技术增强阅读的沉浸式体验。
精准把握出版用户需求
以新兴技术赋能出版业的数字化建设,有利于出版社精准分析广大用户阅读需求,进而提供与读者需求高度匹配的出版内容、价格、传播渠道等。
利用大数据拓展出版内容。通过大数据,出版社可及时获知多数读者最为关注的核心话题,进而策划相关选题。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100问》、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问答》一经发布即获高度关注。
利用大数据了解读者希望的促销形式。目前湖南12家出版社中有10家在微信公众平台和天猫、当当、京东等平台开设了官方店铺,其中8家出版社推行了“优惠券满减”“折扣包邮”“买一送一”等促销活动,但并未产生可观的促销经济效益,亟需依靠大数据了解读者在促销优惠方面的偏好需求。
利用大数据实现出版社与读者之间信息的有效沟通。当前,各出版社一般通过网站、数字出版平台、微博、微信等渠道获取用户行为信息,且处理信息能力有限,导致双向交流不及时精准。应强化人工智能助力,以精准研判读者群体,促进出版社与粉丝用户群的有效交流、紧密黏合,提升出版物发行精准度。
提升IP开发及运营能力
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即知识产权。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拓展湖南出版业IP开发空间——
夯实创新根基求突破。提升IP开发及其运营能力是新时代推进出版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我省应对标新技术环境下的新要求,着力在报纸出版、图书出版、动漫出版、网络出版领域创新开发IP。
从内外两个维度求突破。IP创新是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出版市场竞争以及出版社自身生存发展需求则是直接驱动IP创新的内部动因。比如小说《长安十二时辰》被爪子工作室改编成电视剧引发热播,还带动了同名游戏及其他衍生品的开发。该书借助电视剧热播销量增长近10倍,但由于出版社未以开放合作方式深入挖掘IP,所获效益有限。因此,出版业既要修炼好内功,也须实施开放合作战略,聚力打造超级IP。
建构优良生态求突破。随着出版业数字化、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IP开发环节的专业化细分程度日益加深,任何出版企业都不可能在开发IP的所有环节形成封闭生态圈。因此,湖南出版业在创新业态、提升IP开发及运营能力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出版企业自身能力,还需要与国内与国外、行业内与行业外企业形成多维度竞合关系,进而提升我省出版业整体创新能力。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