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是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以来,我国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来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不强,成果转化产业化水平还不高,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步伐还不快。为此,应通过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完善主体协同体系、加强基础保障体系、夯实服务支撑体系来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有序推进,健全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水平,须从建章立制、细化办法、创建机制等方面用力。在顶层设计上,逐步建立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制度,制定完善通用准则、细化具体领域评价标准、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行业标准、建设诚信体系,以此引导高质量成果的产出。在具体实施上,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规程,实施专利管理、资产评估、离岗创业、科技评价等制度,同时建立健全横纵贯通的政策及战略协调制度、考核评价及激励制度、重大科技和产业化项目会商制度、关键领域专门人才引进及储备保障制度等。在机制创建上,建立基于目标达成的专项退出机制和纳入机制,明确承接科研成果转化的责任、目标、验收标准并建立切实可行的补偿机制。
聚集合力,完善主体协同体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协调发展,才能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开辟统筹推进的新格局。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研究、开发、商品化转化、产业化等诸多环节,涉及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众多要素,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无缝衔接、深度协同。为此,应着力构建高效能的主体协同体系。就政府而言,主要通过定政策、建平台、出资金、优税收、给项目等方式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和激励各方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降低成果转化交易成本、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并逐步破除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行政因素,总结和推广企业创新发展的实践经验。就高校来看,主要通过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和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意识,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支撑。就企业而论,主要发挥其在信号叠加、价值发现、要素整合和创新集成方面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就主体联动来说,要建立融通创新主体边界、促进创新要素流通、推动跨组织协调、创新功能耦合的联合体。总体而言,要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的协同创新转化机制,建立“政、企、产、学、研”协作机制,推进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优化条件,加强基础保障体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实现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实验室、经费和信息化等基础性保障至关重要。在科研人才队伍上,充分认识人才流动和集聚趋势的特征,充分考虑人才队伍类型、成长规律及需求结构的差异,积极探索紧缺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开发利用的新模式。在实验室建设上,夯实重点实验室基础,完善先进科研设备,满足科研人员实验需求,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高效能的实验条件。在智能化建设上,加快数字化及智能化的技术研发和数据资源整合,通过多维度、多场域、多模态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科技成果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有关科研成果转化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加强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智能治理。在经费保障上,对于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等前景不明、市场可能失灵的领域,既要发挥科技财政投入拾遗补阙的作用,又需通过政策引导来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并确保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力促发展,夯实服务支撑体系。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必须到位、服务应成体系。政府和企业应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指向,在服务机构组建、队伍培养、平台搭建等方面建立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服务体系。在专业化服务机构组建上,做到哪里有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需要,哪里就有相应的、优质的服务机构。在专业化服务队伍培养上,逐步培育、建成一支具备知识产权分析、投资管理、商业谈判等综合能力的技术经理人、经纪人人才队伍。在服务平台搭建上,其基本理念是以成果为核心进行高价值专利培育,其有效举措是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其直接目标是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以实现科研成果的及时发布、交流和对接,其终极目标是着力打造从成果培育、成果孵化到成果产业化的三级联动社会服务体系来全面服务产业发展。
(作者系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卓越工程师、湖南科技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