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曾剑光: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如何实现新突破

时间:2016-09-07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曾剑光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如何实现新突破——醴陵市转型升级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湖南省委政研室、株洲市委政研室联合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

曾剑光,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改革办)副主任;

蒋俊,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改革办)党群处处长;

伍鹏,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改革办)党群处主任科员;

潘庆,株洲市委政策研究室副处级纪检员;

贺小玲,醴陵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

刘敏,醴陵市委办副主任。

醴陵地处“一带一部”交汇点和“湖南东大门”最前沿,面积2157平方公里,人口106万。近年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醴陵市委市政府主动积极作为,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三量齐升”、争先进位的新突破。近三年来,全市GDP从395.5亿增至532亿元,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增至45.03亿元,年均增长10.6%;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投入916.5亿元,年均增长28.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4771元、13447元增至31156元、21097元,年均增长10.7%和11.6%。不仅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四强,而且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位中,排名由94位跃升到了82位。

一、改造提升“老字号”,焕发传统产业新活力

醴陵作为全省拥有上千年历史的著名陶瓷和烟花炮竹之乡,陶瓷和烟花炮竹一直是县域经济两大传统支柱产业。该市现有陶瓷企业665家,其中规模企业219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2015年陶瓷产业实现总产值556亿元。目前,醴陵花炮企业就业人数达13万,花炮产业集群从业人员近20万人,年产值达到190亿元,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烟花爆竹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随着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消费的不断升级,醴陵意识到陶瓷、花炮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唯有加快转型,才能增强发展活力,唯有加快转型,才能保持竞争优势。为此,他们始终注重立足原有的产业基础,把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上,下大力气推进“三个转变”。

一是从低端向高端转变。重点打造研发、供应、展示、营销、检测、培训六大平台,放大陶瓷、花炮两大传统产业优势,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推动陶瓷新材、高性能环保陶瓷膜、陶瓷3D打印等高端重大项目相继落地,陶瓷产业正在加速蜕变为以新型陶瓷材料、工业瓷为核心的战略性产业。将花炮产业培育成安全、环保、时尚产业。以吉利烟花为代表的烟花龙头企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科技研发、生产销售、国际贸易、和烟火燃放于一体民营科技企业,各类产品已经发展到2000多个,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是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将市场配置资源的“无形之手”与政府调控引导的“有形之手”有机结合,解决产业“小而散、小而全、小而乱”的问题。陶瓷产业围绕“5115”目标(5个过10亿、10个过5亿的骨干企业),有序推动产业入园集群、企业入园共生、项目入园共建,引导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组建产业集团,打造陶瓷产业航母。华联、华鑫等企业上市工作有序进行;国光企业改制取得实质性进展,即将复牌恢复上市。目前已基本形成全球日用瓷生产、中国电瓷生产、中国酒陶瓷包装产业总部、中国工程陶瓷生产、釉下五彩瓷文化产品创意五大基地。花炮产业突出“扶优扶强、并小并散、退乱退弱”,引导企业向东乡片花炮产业组团集聚,加速兼并重组、改造升级,企业数量压减至330家。

三是从制造向创造转变。鼓励自主创新,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全市现有6个技术创新平台、23家研发中心,其中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企业与10所科研院校组建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近三年企业专利申请量超1500件,80%实现产业化。实施品牌战略,规范产品LOGO使用,成功举办首届瓷博会,区域品牌进一步打响。

二、培育打造“增长极”,构筑多点支撑新格局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醴陵意识到,单靠传统优势产业,难以持久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为此,醴陵围绕“新创业、新醴陵,打造发展升级版,建好湖南东大门”的发展主题,进一步完善了“一城三片区”、“一心六组团”、“一环三纵横”的发展布局,着力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是推进组团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两轮”驱动,完善顶层设计,实施全域规划,以市区为中心,以产业为依托,在市区打造以陶瓷产业、汽配产业及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为支撑的城市组团,东部打造花炮产业组团,东南部打造玻璃产业组团,南部打造服饰产业组团,西部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组团,西北部打造长株潭产业转移承接地组团,北部打造旅游产业组团。通过组团发展,提升市区首位度,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颇具实力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古镇、旅游名镇。

二是打造园区基地。按照“以产兴城、以城托产、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的思路,完善经开区总体规划,园区面积极扩至50平方公里,推动“一区多园”统筹发展,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基地。目前,各园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12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以陶瓷、花炮、玻璃、汽车零配件、服饰五大产业集群和现代物流业、新材料“5+X”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经开区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长21%,全省排名由第43位跃进升至第20位。

三是培植新兴产业。出台“工业十条”、“招商六项”,培育引进轨道交通、玻璃新材、智能电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增加值达200亿元,占规模工业值比重达25%,旗滨玻璃五条生产线春节前将全面投产,年产值可达50亿元;时代金属扩产项目12条生产线达产后,年产值可新增5个亿。积极对接长株潭产业转移,鼓励乡镇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各乡镇已落地项目62个,其中工业项目25个,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三、科学驾驭“三套车”,增强协调拉动新动力

进入发展新常态后,醴陵清醒地认识到,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顺应发展要求,切实把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的健康轨道上来,在努力扩大投资需求的同时,着力扩大消费和出口需求。

一是项目主导投资。着力落实投资项目、强化要素保障,精心谋划和实施策划了“渌江新区”、“醴北人家”、智能电网及电子信息产业园、总部经济产业园、一江两岸之“瓷城古韵”、醴陵窑考古遗址公园、陶瓷博览园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实现梯次投入、持续投入和稳定投入,近三年完成重点工程90余项,推动了741个项目落地,投资总额相当于前20年总和。

二是三产拉动消费。按照“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层次提升”的要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出台“引客入醴”旅游奖励办法,让本地消费留在醴陵,让外地消费涌入醴陵,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2%。

三是开放促进出口。加强多层次区域合作,推进湘赣边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借助瓷博会、湘东民俗文化节、广交会、湘商大会等平台,加快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步伐,进出口总额达3.42亿美元,居全省县(市)前茅。

四、打好协同“组合拳”,拓展转型发展新空间

发展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内力驱动,又要靠外力推动;既需要因时而动,又要顺势而为,必须多方发力,打好“组合拳”,为成功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一是把环境做优。下大力气整治发展环境,对破坏发展环境的反面典型进行了全市曝光,仅去年就通报了18起破坏发展环境典型案件,党纪政纪处分25人,起到了教育、警示、震慑作用。强化法律保障,从严从快打击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强化部门协作,推行相关职能部门进驻项目制度,实行“一站式”审批,精简行政审批事项31项,有效提升了企业办事效率。近年来,吸引了成都置信、波特城、华南城、香港东誉控股、新加坡晋合等众多战略投资者,2015年合同引资达到485亿元,到位资金154亿元,分别是2014年的3.8倍、3.6倍。

二是把优势用足。醴陵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产业基础,优越的交通区位。借助醴陵商会资源,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召开项目推介会,吸引新华联集团傅军、金荣集团李文金、华泽集团吴向东等在外醴籍人士回乡投资兴业,三年共引进项目186个,合同引资720亿元,到位资金363亿元。发挥陶瓷、花炮产业文化优势,建成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吸引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董浩等来醴陵进行陶瓷创作,策划建设1915陶瓷特色街区、陶瓷商贸城、花炮大市场等特色项目,成功举办了首届湖南(醴陵)陶瓷博览会,并将瓷博会、烟花节成定制开展。特别是沪昆高铁在醴陵设站,拉近了醴陵与长株潭、长三角核心城市群的时空距离,顺畅融入“长沙半小时经济圈”、“广州2小时经济圈”、“上海4小时经济圈”。

三是把体制理顺。落实“权力下放、任务下沉、力量下移、利益下得”的建设体制,推行“奖随人走”的奖励机制,启动实施“农民福利计划”,2015年征地5399亩,腾地6026亩,征拆房屋1007栋(套),完成土地报批4936亩,实现了“项目等土地”到“土地等项目”的转变。按照“运作市场化、作业精细化、管理网格化、考核常态化”思路,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将清扫保洁等城市管理事务全面推向市场。坚持“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整合6大平台公司组建渌江投资控股集团,成功发行地方债券20亿元,成为全省第一家成功发债的县市;2015年完成直接融资52.6亿,撬动社会投资超百亿。政府机构改革有力有序,乡镇区划调整圆满完成,“李畋镇”、“左权镇”、“国瓷街道”等一批极富醴陵产业特色和文化特征的地名成为对外形象展示的“新名片”。

四是把创新抓实。近年来,醴陵市积极为企业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意识,加强科技服务。明确规定对企业创新行为进行扶持奖励,对引进先进装备的本土企业最高补贴达到50万元,对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最高奖励达到200万元。通过项目立项、政策兑现、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比例,并积极引导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该市的民营企业时代金属制造承担着国内轨道交通车辆大部分冷却器的设计开发,同时还负责了国家动车组牵引系统冷却器、变流柜体国产化生产任务,仅2015年,年销售收入就达3亿元,利润总额达到2800万元。

五、用好用活“指挥棒”,激发干事创业新状态

近年来,醴陵以激励机制为“指挥棒”,注重调动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仅有力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全面小康建设的热情,也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是以网格管理创新社会治理。2013年7月启动“连心解困”大走访活动,推行网格化社会治理,将5578名机关、乡镇(街道)、村(居)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纳入到全市5片区4层级10338个网格,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问题包干,同时将每月18、19日定为“群众工作日”,确保了每一户家庭都有人联系,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理。累计走访企业、学校和城乡居民23万余家,收集问题6.3万个,解决5.4万个,达到了发展明显加快、信访量明显下降、综治民调满意率明显上升、干部作风明显好转的“四个明显”成效,经验得到新华社、《湖南日报》推介,国防科大将其列入MPA案例教学教材。

二是以惠民举措赢得群众支持。三年来,醴陵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实现了社保政策全覆盖、卫生惠民全落实、合格学校全建成。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创新创业平台9个,新增创业主体7398户,带动5万劳动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9大险种参保人数达90万人。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完成11757户36758个贫困人口和20个省级贫困村的建档立卡。大力开展城乡同治,在株洲五县市城市管理考核中排名第一,蝉联全省“最干净”县级市,并获评“全国100座宜居宜业魅力城市”。“两改六化”顺利推进,增绿补绿5800平方米,旗滨大道(一期)建成通车,泉湖体育馆投入运营。旅游环线建成通车,全省领先、县级一流的智能交通指挥系统投入使用。群众普遍反映,醴陵的快速发展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三是以正确导向鼓励干事创业。坚持“班子作榜样、机制激活力、作风正形象”,大力提拔重用谋划发展有思路、开拓创新有实效、推进项目有业绩、稳定安全有办法、忠职担责有勇气、攻坚克难有突破、务实干事有激情、扎根基层有耐心、不事张扬有贡献、团结协作有胸怀的“十类人才”,“不让实干的人白干,不让流汗的人流泪,不让吃苦的人吃亏”,干部群众“激情创业、勇争一流”成为常态。建立健全“三重一大”议事规则、任前公示制、常委会票决制、市委常委会议纪律“十个不准”等,坚持靠制度管人管事管权,营造了“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四是以坚实基础发挥引领作用。安排1500万元以“五个统一”、“八室一厅”为标准,启动19个“五彩社区”建设,使“居民找社区像找派出所那样简单,居民办事像在政府政务大厅那样方便”;2015年投入300万元在30个乡镇、街道各打造1个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投入300万元改善薄弱乡镇“五小设施”。从全市3万农村党员中推选出了10名“乡村最美共产党员”;在株洲地区率先设立党内关怀帮扶资金,采取“党费挤、财政拨、党员捐、社会筹”的办法筹措帮扶资金200多万元,使党内帮扶从临时性救助变为制度化关怀。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逐渐显现,全省综治民调排名由2013年的122位上升至2015年的55位。

五是以严实作风强化决策执行。全面推行“五问工作法”,以评价倒逼作风,以问责倒逼落实,提升工作效能,新华社内刊、省纪委专刊和《株洲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旗滨玻璃项目仅用2个月完成1886亩153栋房屋的征地拆迁任务,创造了“醴陵速度”。S333改造平均每个工作日完成3000方的土石方量。晚清民居耿传公祠从征拆到建成开放仅用10个月。莲株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醴陵范围内征地拆迁任务是1007亩157栋房屋,党员干部带头,协同征拆工作人员日夜奋战,醴陵仅用25天全部完成任务。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9月6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