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张晓山:“长株潭融合一体化发展和城乡的一体化发展

时间:2017-06-02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 张晓山

独家:张晓山论“长株潭融合一体化发展和城乡的一体化发展

”——在《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2016》首发式上的讲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晓山

我认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国的五大发展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现形式。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蓝皮书系统的回顾并充分阐述了这十年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历程,并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长株潭未来的发展做了科学的展望,这是我读了书之后的一个总的印象。有一个体会,我感到长株潭的发展是有我们所说的两个一体化。第一个一体化是长株潭的融合一体化的发展。我看有的报道有的介绍都说过,说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是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是被南方周末评价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试验的案例,是在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域不协调的情况下,通过项目推动经济一体化,长株潭为其他城市树立了榜样。所以,我看了这个报告之后,我觉得这种评价还是很恰如其分,体现了长株潭的一体化发展。第二一体化就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就是说长株潭本身的发展、湖南的发展,中部地区的发展,都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本身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且是应该成为整个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就是说整个地区的融合一体化发展和城乡的一体化发展。下面我主要讲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推动新型城市化。城镇化是长株潭以至中部崛起大战略的最有力的引擎,也是两型社会发展的标志性的成效。因为我看了一下2007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当时给国家发改委的报告,关于请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标志,将长株潭城市群列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函。然后发改委根据这个函做了批复同意。实际上这个综合改革试点是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标志,所以说,推进新型城市化应该是两型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性的一个成效。而且在这十年,这个成效是显著的,我从书里看了一下,城镇化率2005年长沙53%,株洲42.5%,湘潭42.5%,全国当时的水平是43%,也就是说,当时的长沙高于全国的水平,株洲和湘潭跟全国水平差不多,到了2015年全国的水平是56.1%,长沙是74.38%,株洲是62.1%,湘潭是58.28%,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都已经高出去了,这就说明在长株潭整个试验过程当中,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加快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这个问题上,我想有几个问题,我展开来或者引申来谈一下。一个就是从去年9月中国有一个重大的,在人口整个布局上的变化就是户籍制度改革,也就是说9月份取消了我们所说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然后统一为居民户口,这是一个重大的改革。改变市民和农民户籍的称为是统计科目的变化,但是身份差别消除之后,重要的是户籍所体现的地区差别,它所蕴含的住房教育社保各方面的差别待遇,户籍制度改革仅仅是消除了农民和市民身份上的差异,但不可能马上消除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地域上的差别,从这点来讲,长株潭城市群的综合一体化发展,实际上是要把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均等化做了一些很大突破。就是说,实际上国家实行的是差异化的落户政策,虽然取消了城市和农村、农业和非农业之别,但是仍然有户籍,只不过就是说由本地人和外来人,然后你要落户,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政策是不一样,大城市特大城市是明确落户条件,建立积分落户制度。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一些不具备条件或者不想落户的外来人口,往往是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低端劳动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是否要把他们当成包袱来甩掉呢?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个城市要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营,居民要提高生活质量,对劳动力的要求,尤其是服务业方面的要求都是多层次多元化,同时新的业态会催生新的就业需求,像长沙是个消费城市,以快递、外卖、足底,所有这些服务都需要劳动力可能层次并不高,但是城市健康发展,人民生活都密切需要的,所以这部分劳动力要制定好差异性的政策,从包容和共享的理念出发,使不具备条件或者不想落户的外来人口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让他们享有和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为他们融入城镇生活创造条件,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城市要通过深化改革,创造能让外来流动人口安家落户的条件,或者能够让他们享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而农村呢,要通过深化及其产权制度改革,赋予有意愿和能力在城镇落户的农村流动人口更多的财产权利,并且探索财产权利的有效实现形式。这是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条件。

另一个我们讲的新型城镇化、城市化,包括我们长株潭的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融合,有一个就是城乡互通,是城乡发展一体化意味着城乡的互通,要素的双向流动,就是说农村人进入城市有优惠的政策,城里人下乡的优惠政策也应该放开来。因为在我们现在农村的一部分,老年的素质比较低的原住民,往往没有本事和能力来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所以我们不能够仅仅是部署原有的模式,应该鼓励资金、技术、资源下乡,把土地的价值能够最大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使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农村的又一次创业创新浪潮,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今年1月份中央的一号文件也着重讲了这个问题,而且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姻的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发展,同时探索宅基地,就是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所以这个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政策方面的突破。但是这里边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落实外出的农村流动人口在农村的集体的财产权利。户籍制度改革是消除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分,但是农村仍然有集体经济组织,来自农村的居民仍然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仍然有合法的财产权利。国务院也明确规定,进城落户农民是否有偿退出三权,应该是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开展试点。这里讲的一个问题是城郊的农民、城中村的农民,土地征用了,整个的村转居了,这部分农民原来的三权怎么给予合理的补偿。

第二个问题是没有农村的两型社会就没有全长株潭地区的两型社会,也就没有我们中部地区甚至中国的两型社会。我们知道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是我们要深入的分析就是说,要想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需要观念的改变,需要制度的创新以及制度的执行,需要加大我们的投入,只有这些方面做到之后,绿水青山才能真正成为金山银山。所以这里第一个问题就是说长株潭地区,刚才张院长也讲了,环境整治与改善,我看您的书里写了,说长株潭区域是湘江流域产业集中污染也十分集中的一段,湖南是农业大省是重金属之乡,是非有色金属之乡,但是生产方式粗放,我看前些年长株潭试验的总结有的同志提出,说雾霾在天上,根子在地下,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说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利益调整问题,利益的调整就要靠改革,依靠新的体制机制,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有这种体制机制创新,湖南山清水秀,但也是水重雾天重。几年前,长株潭试验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向湘江的污染宣战,向雾霾宣战,两型社会的建设,在全国也是走在前面的。同时注重于制度和制度的执行,两型社会的建设要靠法律制度来保障,湖南率先进行的绿色GDP考核,制定了绿心保护条例,湘江保护条例等一系列的法律和严格的耕地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制度,而且张院长书里讲源头治理的重点在两头,是工业的点源和农业的面源,刚才讲的很多例子,企业搬迁,绿色改造,包括刚才讲的壮士断腕的化工企业全部关停到位。还有一个就是您刚才说过的长株潭绿心的生态保护的永续利用,长株潭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绿心。所以学到东西长了见识。但是我注意到张院长一句话,湘江的保护仍然任重道远,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仍然比较突出,不少历史遗留问题仍有待解决。所以我觉得,这也确实实事求是是客观的。因为从全国来讲,整个农村这种面源污染,还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一块实际上我们中国,如住建部的村镇司所说的农村的人居环境改善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本的生活条件改善,水、路、电、气;第二个阶段是环境治理污水、生态环境;第三个阶段是美丽乡村建设天然景观打造、休闲旅游等等。说中国农村正处于第一阶段后期,第二阶段前期,还需要二十年来完成,长株潭已经是在中国走在前面。

第三个问题是要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住建部说要保护传统村落,三批名单有255个,现在的村貌,住建部的同志用了三个词来形容,一个是呆板,一个简单,一个丑陋。“一号文件”讲了要支持传统村落的保护,要有一个环境风貌的建设,而且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建设等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这里的问题就是美丽乡村建设是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城市还是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另一个,如何在整个城乡发展中,保护有传承技艺的东西,留住村庄的记忆,所以在这方面的建设中,应该彰显地方的特色,把农耕文明的精华和现代文明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把传统村落、自然风貌、文化保护结合在一起,在原生态的村庄嫁接现代文明,使现代化的中国村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的符号,使具备条件保留和发展的村庄做到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有机、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在未来整个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部分村庄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也就说整个中国不可能最后50万个村都保留,但是有一部分真正有发展潜力的,有特色的有文化传承的具备条件的这种村庄要保留,而且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在这部分村里人们的生活能够更加繁荣更加幸福。

第四个问题是说没有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两型社会就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第一个要坚定不移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们现在的农业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其中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就是“两型”,首先农业必须要两型这是基础,农业是基础,所以农业的两型也是整个社会两型的一个基础。但现在的农业不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所以农业同样是有一个转型升级的问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要转变,必须要向我们的两型农业转变。但是除了资源环境的问题之外,同样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市场的问题,农业的供需方面出现问题,在进口粮食的天花板和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地板双重挤压下,很多粮食生产出来卖不出去押在库里,最后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在资源环境和市场竞争的双重挤压下,必须改变农业的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竞争力。我们怎么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我们提的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保障有效供给,农民收入不增加没有积极性种粮食保障有效供给就是空的,但是底下另外有一句话,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谁来承受改革阵痛?谁来尽力降低改革成本,这个是没有主语的,从现在我们的分析来看承受改革阵痛的是农民,是种粮农民,尤其是种粮的专业农民要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应该是政府的职责,因为现在农民承受改革阵痛意味着他要承担改革的成本,政府要帮助农民尽力降低改革的成本,使农民收入增收不逆转。另外一个城乡收入差距这一块有缩小,但是缩小不够,但从长株潭来讲,刚才讲城乡一体化,长沙2015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39961,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1,然后城乡之比是1.69:1,株洲城市是33977,农村是15637,比例是2.17:1,湘潭是29237,农村是15347,比例是1.91:1,全国的2015年是2.72:1,也就是说长株潭,农民的收入和城镇居民的收入的比例已经远远的,改善的程度要比全国的平均数要高,一般的情况下如果收入到了1.5:1,基本上就可以说没有太多的差别,因为农民的还有包括其他一些,包括它的生活成本比较低等等,所以从这方面来讲,长株潭已经在全国走在前面了。

总书记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2012年当时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提供了一个渴望、可及、可学、可复制的样本,以及通往更加美好生活的途径。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蓝皮书,真实的记录了这一个试验的全过程,从理论和政策上做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并充满激情的展望了未来的愿景,所以我希望以后能够继续的对长株潭的两型社会试验进行学习进行研究,然后进行探讨。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标题为编者加)

来源:湖南社会科学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