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陈文胜:经济进入快车道后湖南“农口”怎么办?

时间:2016-05-28 来源:原创 作者:陈文胜 王文强

内容提要:湖南经济已经进入“快车道”,工业化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但作为农业大省,离开农业现代化这一基础,湖南的核心竞争力就难以形成。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在思想认识上有误区,片面地认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任务就是促进工业发展,形成了“唯工业化论”的主导思想。而无论是组织机构、人员编制还是干部队伍,以及所占有的行政资源,农口系统都是其他部门难以匹敌的“航空母舰”,体系覆盖了我省60%以上的人口和国土面积。无论重不重视,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省、市、县、乡各级政府的行政成本、财政成本、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三农的投入。因此,推动我省三农工作发挥出放大效应,既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省经济发展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在后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必然要求。

当前湖南经济已经进入“快车道”,工业化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但作为农业大省,离开农业现代化这一基础,湖南的核心竞争力就难以形成,经济持续发展就缺乏后劲。据我们调研发现,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得到了全省上下的高度认同;而无论是各级政府(即使是乡政府)还是农口系统的职能部门,对三农工作大多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求稳心态,远没有积极作为,农业也就未能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总量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一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误区:新型工业化怎能不涵盖农业现代化

“一化带三化”是省委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刻分析湖南发展现状,准确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而作出的战略决策。然而,在新型工业化促进湖南经济取得巨大成就面前,一些人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误区,片面地认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任务就是促进工业发展,忘记了“一化带三化”的战略任务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即农业现代化)发展,从而将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割裂开来,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唯工业化论”的主导思想。诚然,当前工业的放大效应明显,抓工业更容易看得到实际效益。但是,作为农业大省,离开了农业现代化这一基础,省委提出的增强湖南经济总体实力,加快实现后发赶超、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就成为空中楼阁。显然,“唯工业化论”是对省委省政府新型工业化战略思路的曲解,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缺乏应有的战略思考。

抓农业现代化就是抓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对于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它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基本生产要素、消费市场和“第一车间”。对湖南这样的农业大省来讲,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工业化发展的成果即工业产品,才能够有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只有通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来提高对工业品的消费,新型工业化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生态化、组织化、企业化、专业化,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与竞争力的过程,需要把农业发展直接纳入到工业体系和工业化进程中来,用现代工业的发展思路与管理理念来发展农业;用现代工业生产的办法推动农业生产;用现代工业科技与管理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管理;用现代工业设备来武装农业;用工业的标准化生产与专业化分工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用工业的市场意识与营销思路来提升农业的附加值,提高农民和农业组织程度,实现集约生产与绿色生产。因此,需要旗帜鲜明地指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新型工业化的过程,抓农业现代化就是抓新型工业化,没有湖南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推进湖南的新型工业化。可以说,湖南发展的最大困难在农业,而最大的希望也在农业。只有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达到工农结合、城乡融合的新境界,才能实现党中央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指弹钢琴”只能听到单调的琴音,“十指弹钢琴”才能奏出华丽的乐章。工业化的推进从来不是孤立进行的,缺乏农业、农村的基础承载力、资源保障力和消费拉动力,工业化与城镇化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业化处于核心地位。但不能就“工”说“工”,要和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还要和世界经济走势联系起来考虑。因为工业化并非化工业而是化农业,城市化并非化城市而是化农村、化农民,新型工业化必然涵盖农业现代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无一不是建立在工业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协调推进的基础之上的,而盲目偏重工业,忽视农业、农村的协调发展导致的“拉美现象”,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二、突破:没有三农放大效应,就没有湖南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

在“唯工业化论”思想的影响下,认为抓农业是个“吃亏”的买卖,只有稳定效应,没有放大效应;既然中央把三农工作列为重中之重,不重视不行,但真正重视就“吃亏”。而真正不重视就不“吃亏”吗?无论你重不重视,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省、市、县、乡各级政府的行政成本、财政成本、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三农的投入。

在我省财政支出中,对三农投入的增长速度与比例前所未有。据统计,近7年来,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的年均增幅超过了20%,其中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增长了37.9%,2009年也增长21.8%。湖南是中央财政支农的重要受益地区,且省财政支农惠农的力度也越来越大,2008年省财政支农支出197.4亿元,增长42%,较财政总收入增长幅度多出25.5个百分点;2009年农林水事务支出262.6亿元,增长23.6%,较财政总收入增长幅度多出11.1个百分点。

在我省的行政组织体系中,农口系统的数量规模和覆盖面无与伦比。省、市、县三级政府组成农口部门和直属行政事业单位中涉农部门或单位;以及其他综合部门或单位中涉农的处、科、股室;加上2400多个乡镇和40000多个行政村,无论是组织机构、人员编制还是干部队伍,以及所占有的行政资源,农口系统都是其他部门难以匹敌的“航空母舰”,体系覆盖了我省60%以上的人口和国土面积。

但持续大幅增长的三农投入和庞大的行政组织体系,有不少却成为了我省赶超发展中的闲置资产。据统计,2006年、2007年、2008年全省第一产业的增长幅度分别为4.8%、4.6%、5.3%,而同期GDP增长分别达到12.1%、14.4%、12.8%。农民增收主渠道还是外出打工,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10元,虽然较上年增长9.3%,但据省农办统计,贡献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贡献率达到43%。

为什么如此庞大的农口系统仅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了稳定效应,并未在推动“三农”发展上发挥出放大效应?据调查,湖南农口系统的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口号农业,农民口粮农业”的现象突出。一是喊口号,不行动。由于农业属于基础性产业,抓三农工作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却要面对比工业更为复杂的局面和付出更多的汗水。部分领导急功近利,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根深蒂固,“口号喊得响、行动不落实”,影响到农口系统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混日子,磨洋工。当前县乡财力特别是乡镇财力大幅“缩水”, 部分乡村债务沉重,而转移支付力度有限,农口许多想干的事干不了。同时农村维稳压力在增大,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都是一票否决,以至农口系统特别是基层组织对抓三农工作缺乏动力和“激情”。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三是有想法,没办法。部分农口领导干部思想不解放,因循守旧,凭经验办事,按传统办事,闭门造车,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对形势缺乏清醒认识,对本地优势缺乏充分调查,找不到工作的突破口,抓不住农业农村发展的着力点。同时,党委政府涉农工作机构设置过多,职权比较分散,“多龙治水、多头管理”的格局有待进一步打破。

当前,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而人均GDP已临近3000美元的湖南,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农业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扩大内需的最大市场在农村,而纵观现代社会的经济现象,绝大多数的经济危机都会在农业上找到出路,农业是经济危机的避风港。我们的“世界工厂”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特别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出口可挖掘的潜力越来越小,要大规模地扩大出口市场已经不再现实,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兴起,我们已有外贸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小。在人民币升值、国内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不断大幅度上升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般工业产品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需要不断淘汰低效能、高消耗的加工业,逐渐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业,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和战略机遇的关键时期。只有通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市场竞争力,来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广阔的农村市场需求的大升级,从而全面扩大内需来推进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顺利转型,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应对世界经济新形势,全面提高湖南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推动我省三农工作发挥出放大效应,既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省经济发展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在后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必然要求。

三、关键: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促进湖南经济的快速飙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湖南的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和整体战略布局,需要从更广阔的国际国内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规划。发展现代农业要纳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视野,因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要求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而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新型工业化的具体要求,而且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机遇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1.用抓工业的激情振奋农村工作的积极性。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农业大发展:以各级党委、政府的党政领导和各级农口部门的班子成员为重点,以抓工业那样抓项目建设为手段,以农业的项目建设为重要内容,明确任务到人,责任到位,进行严格考核,促进各级领导用抓工业化、城市化的热情来抓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工业现代组织管理理念指导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城乡统筹发展和财政省管县等体制改革的要求,理顺省、市、县、乡、村多个层次的关系,促进农口内部的有效衔接及农口与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形成合力,并完善责任体系,健全工作考核办法。以工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焕发农口干部活力:畅通干部“上”、“下”渠道,加强城乡干部交流任职,将“三个不吃亏”的选人用人导向落到实处;建立健全使干部的实绩与报酬挂钩,同地同酬,城乡差距合理的薪酬机制;着力提升农口系统干部素质,引进高素质现代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充实农口干部队伍;加强对农村基层一线干部的关怀,加大对优秀干部的表彰和宣传力度,树立典型,鼓励改革创新,大胆干实事。

2.用抓工业的大产业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湖南农业之所以不能产生经济价值链上的放大效应,首先是缺乏清晰的大产业思路,受困于产业化瓶颈,突出表现为龙头不强,规模不大,加工不精,链条不长,流通不畅。化解农业产业化瓶颈,关键要以工业化大产业理念在“拉长产业链”上寻突破。而拉长湖南农业产业链的根本出路在于“精”加工和“深”加工。湖南缺乏年产值过10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组织竞争力弱,必须以大产业大集团的思路来抓湖南农业产品的精深加工,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业的“航空母舰”,用工业手段提高农产品的价值,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

3.用抓工业的品牌理念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湖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产品十分丰富,但农业是粗放型的产业,农产品是粗放型的产品:品种很多,没有品牌;农业企业很多,没有王牌。很多有特色的土特产,品质非常不错,生产也不是问题,主要是加工和销售问题:精加工很少,知名品牌少,特别是没有几个能在全国叫得响的核心品牌;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少,上规模的农业企业少,严重影响了湖南的农业竞争力。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品牌,是湖南农业走出困境、增强竞争力、提升文化力的战略核心。必须开发、壮大一批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努力培育湖南农业的“中国名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树立一批湖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典型,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品牌生产基地,并积极完善品牌农业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形成核心品牌成长的良性机制,稳步提高湖南农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4.用抓工业的比较优势理念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针对湖南“口粮农业”的现实,必须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用工业装备和现代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农产品价值,形成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为支撑,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高效的生产经营体系。以工业经营理念促进生物质资源、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潜在产业发展,特别要抓住“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循环农业。根据市场需求和湖南资源及区域特点,大手笔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一批“千亿工程”项目,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业产业集群。

(本文原发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农村发展要报》2010年10期,作者 陈文胜 王文强)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