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曲折前行的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3-05-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钟义见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钟义见)4月30日,由长春师范大学池田大作文化研究所、吉林外国语大学东北亚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世界和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性研究”系列讲座第三讲于线上举行。旅日学者、日本创价大学教授汪鸿祥为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的一百多位本、硕、博学子带来专题讲座《曲折前行的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本次讲座由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长春师范大学池田大作文化研究所所长张晓刚先生主持。

汪鸿祥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来,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发展,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回顾中日关系的历程,审视中日关系的现状,展望中日关系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曲折前行的历程 

汪鸿祥回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年来的历史,他将曲折前进的这五十年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至8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90年代初到2010年前后为第二阶段,2010年前后至今为第三阶段。汪鸿祥认为过去的五十年让两国互相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我们要站在多角度来思考这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在双边视点上,中日邦交正常化结束了战后20多年的中日对立与隔绝,缔造了两国之间半个世纪的和平,形成了两国相互依存与深度合作的格局。中日关系在各领域各方面都吸取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在区域视点上,中日关系越来越融入多变,进而带动了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促进了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视点上,中日和平共处、互利合作,构成“亚洲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东方文明复兴、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贡献,也是对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重要贡献。

汪鸿祥指出,历史证明中日之间达成的《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四个政治文件,为中日关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重要保障。其中所蕴含的两国关系的精神原点和指导原则,是战后两国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四个政治文件中,《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主要是进行战后处理,而《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与《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则是因应国际格局与两国关系的变化,为中日关系的阶段性发展规划蓝图。

冷暖交织的现状 

汪鸿祥向广大师生分析中日关系的现状,他将制约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问题归纳为七个方面,并由此指出影响中日关系的各种因素有三大方面:一为中日力量对比的转变与政治体制及意识形态的差异;二日本国内多种政治因素的影响;三为国际格局的变化尤其是中美战略博弈的加剧。

汪鸿祥指出,从整体来看现阶段中日双方在维持双边关系上都是在为了向暖升温而努力。在政治领域,两国领导人互相通话,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中日两国领导人互致贺电,2022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与岸田文雄首相在泰国曼谷举行了首脑会谈,双方确认“共同致力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在经贸领域,2021年中日贸易总额高达371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反映了中日经济上相互依存的基本结构没变。2022年RCEP协定生效,不仅为中日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还促进了亚洲区域一体化的进展。

竞合共生的趋势 

汪鸿祥认为,和平竞争是维护中日关系的重要途径,文明竞争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光明之道,展望未来,作为区域内的大国,中日之间必将稳定发展。2022年11月中日首脑会谈达成了五点共识看,对稳定和发展中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日首脑会谈的五点共识,汪鸿祥指出为了克服中日关系的困难,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做好以下几件事情十分重要。

第一,在政治领域增进互信。中日矛盾的深层原因就在于中日两国之间缺乏互信。相互信赖是中日关系发展的根本。两国应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共识,在此基础上考量两国关系新格局。

第二,在经贸领域深化合作。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重要出口市场,日本海外企业的近半数在中国,40年来日本累计对华直接投资金额超过1100亿美元。中日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已经深化到不能分离的程度。在已有的中日经贸合作基础上,中日要强化科技创新,在多个重点领域加强合作。在已经签订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中国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申请如能实现,将为中日关系开辟一个新的合作增长点。

第三,在安保领域管控危机。安全问题是新形势下中日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当前海洋安全问题呈现复杂局面,对双方意图的情报误判,易触发两国间不必要的冲突。为了防止领土问题上对立激化而导致偶发冲突,必须保持冷静克制的态度,落实高层共识,强化安保对话机制和常态化管理,避免战略误判,竭力寻找妥协点,以创造性智慧和平解决领土争端。

第四,在民间领域促进交流。民间交流是中日关系的基础,中日邦交正常化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民间先行,以民促官”。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国民间友好人士积极推动两国交流合作,为发展两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对于中日民间交流需要有新的认识和实践。不仅要扩大数量更要追求质量,不仅要注意广度更要注重深度。依托两国间友好城市众多、友好团体活跃的独特优势,构筑起中日关系的稳固社会基础。

中日关系存在不确定因素 

汪鸿祥还指出,中日关系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目前中日关系正处于“爬坡过坎”的时期。中日关系不是单纯地选择“往东还是往西”的问题,不是处于“关键十字路口”。对“新常态”下中日关系的走势不可期待太高,也不应该过分悲观。中日关系既有发展的需要,也有潜在的考验。既存在分歧和争端,又存在扩大合作的空间。危机和希望并存,挑战和机遇共处。汪鸿祥对中日关系总体上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之际,他相信在中日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推动中日关系的升温回暖,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

讲座结束后,张晓刚对本场报告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了创价学会、创价大学和池田大作先生对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推动作用。在中日关系上,池田大作先生的高瞻远瞩以及创价学会在中日学界交流发挥的积极作用,为当代中日关系的稳定带来了重要的作用。张晓刚同时指出中日的和平稳定,为东亚和平乃至世界的和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