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肖卫等:高铁重塑中国城市经济地理

时间:2016-07-22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肖卫 肖琳子

肖卫等:高铁重塑中国城市经济地理(图1)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行,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条设计时速为300公里的高速铁路,标志着我国步入高铁时代。至“十二五”末,我国高速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9万公里,占全世界的60%以上,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到2020年,我国高铁营运里程计划扩充至3万公里,覆盖全国80%以上的大城市。21世纪的中国高铁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革命性因素,正在重塑中国城市经济地理。

“八纵八横”促进城市均衡发展

根据2016年6月30日国务院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之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到2030年,将实现从“四纵四横”向“八纵八横”快速铁路网络的全面升级。

“八纵”包括沿江通道、北京经上海至福州通道、北京至深圳通道、哈尔滨至香港通道、呼和浩特至南宁通道、呼和浩特至三亚通道、银川至福州通道、西安至昆明通道。我国南北省市在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社会文化等方面各有优势,纵向高铁贯通,将大幅提高南北城市资源配置的空间效率,增强核心区域的技术与经济扩散效应。“八横”包括北京至兰州通道、青岛至银川通道、陇海通道、上海至成都(拉萨)通道、上海至昆明通道、重庆至厦门通道、广州至成都通道、广州至昆明通道。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横向高铁贯通,有利于中西部地区有效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东中西部城市的平衡发展。

城际客运系统优化城市群结构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围绕沿海沿江沿线纵横经济轴带,加快核心经济区城际客运系统建设,形成多个城市群集聚发展、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城际客运系统的建成,将促进城市群优化发展。随着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城际客运系统建成营运,城市群系统内1小时经济半径将延伸至200公里以外,加快形成0.5—1小时交通圈。广州至南宁、成都至兰州、成都至西安、成都至贵阳、太原至西安等重要省会之间或大城市之间,都将陆续修建高速客运铁路专线。这些连接线的畅通,必将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实现优化配置,增强省会城市、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在市场、产业、交通等方面形成整体联动的发展格局。

区域性快速专线将促进新兴城市群的均衡发展。目前,沈阳及周边城际圈、长春—吉林地区、郑州及周边城际圈、武汉及周边城际圈、长沙—株洲—湘潭地区、赣江经济区、皖江经济区和成都及周边城际圈等城市集中带,均将规划修建城际铁路。这有利于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加快形成和发展。

高铁体系 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

城市地理体系演化是一个伴随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通过城市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区域范围的影响,促进城市化区域与组团式城市群之间、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

高铁体系推动城乡区域平衡发展。我国城市层级体系呈扁平化,缺乏功能强大的大都市和具有活力的中小城市。高铁体系连接大都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大大降低通程成本,促进分工,提高经济效率,逐步形成“资源要素集中→市场规模放大→创新驱动发展→长效增长机制”的良性循环。在城市群内部,高铁加强各省域城市群之间、中心城市之间、省际双边接壤区域以及城乡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的合理布局。

高铁新城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高铁新城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高铁带动城市之间的关联产业发展,对催生城市新中心、拓展城市新空间、形成产业新引擎等具有明显作用,有利于城市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高铁在21世纪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革命性因素。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等城市高铁开通后,以高铁站为核心的新城版图快速崛起,逐步形成区域性经济增长极。

跨境高铁建设为国内城市开放发展注入新活力。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合作框架下,我国倡议建设泛亚高铁、中亚高铁、欧亚高铁、中俄加美高铁等世界级的高铁线路。“一带一路”沿线高铁建设将会给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等既有合作机制注入新活力,凸显沿线城市的区域价值。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发展中大国多元经济结构转型:理论重构与实证研究”(16AJL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长沙理工大学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湖南新型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07月20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