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产业扶贫,就是要通过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实现由“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问题。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实施特色产业项目704个,累计完成投资1318.6亿元,已基本形成以文化生态旅游、农林产品加工、生物医药、边贸物流、水电、矿业、建材等为支柱产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与此同时,武陵山片区产业扶贫工作还面临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片区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和发展质量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县级财力薄弱,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产业链条不完整,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扶贫效果有待提升。
推动我省武陵山片区产业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向高效迈进,应着力解决好六个方面问题——
一要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主导产业不明确的问题。要从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出发,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产业质量与规模同步提升,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支撑有力、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增强片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具体应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业、特色农业、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业,做好秀美张家界、神秘湘西、文化凤凰、胜利怀化、神奇崀山五大特色旅游品牌,加快武陵源、吉首、凤凰、芷江、崀山等核心景区国际化进程。
二要创新管理机制,着力解决产业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问题。健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与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村贫困统计监测体系建设,强化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应用,提高监测能力和数据质量,切实做到产业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坚持“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思路,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村形成若干特色拳头产品,每个贫困户至少实施一个增收项目、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
三要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解决利益联结不紧密的问题。积极培育建成一批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民贩销队伍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他们发展特色产业,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动关系,为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鼓励贫困村将集体所有土地、林地、草地、荒山荒坡、滩涂等资源资产评估入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引导贫困户将承包土地经营权和个人财产,以及国家和省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入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获得资产收益、增加个人收入。探索建立扶贫资源资本化投入机制,财政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农业设施、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和村集体,优先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四要抓实技能培训,着力解决劳动力素质低的问题。统筹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在贫困家庭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及时组织各类培训。加大对贫困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推进巾帼家政服务专项培训工程。统筹“雨露计划”“同心温暖工程”“阳光工程”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都能接受职业学历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贫困村干部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三支一扶”大学生培训。
五要抓资金支持,着力解决产业扶贫融资难的问题。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省、市(州)、县财政要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确保财力投入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扩大贫困地区涉农贷款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开展扶贫贴息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等业务。建立健全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支持片区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等进行股本融资。推动开展特色扶贫农业保险、小额人身保险等多种保险业务。
六要加强组织领导,着力解决产业扶贫主体责任问题。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要求。片区内各级党委、政府承担主体责任,确保完成规划任务。要充分发挥地方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公众等主体作用,加强对配套资金管理与资金落实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规划实施较好的主体,采取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等方式予以激励;对规划落实不到位的主体,加大监督、沟通、问责力度。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
(来源:湖南日报 ,2018年0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