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2021年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

时间:2021-05-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陆航 段锦航 杜晓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段锦航 杜晓静)5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及社会学系承办的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在西安交大创新港校区召开,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上百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中国社会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学”展开研讨,深化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教授主持开幕式。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致辞中表示,我们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这个时代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大变局的演进趋势,必然反映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向。全面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系到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能否踏上现代化强国之路,关系到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能否顺利实现伟大复兴之梦,中国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社会学,社会学学者也面临着社会学研究的大好时机,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呈现诸多问题需要中国学者去探索解决,中国道路也需要社会学去总结,去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进行学理支撑和发展。

“中国社会学理应响应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而为促进中国社会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平衡做出我们的贡献。”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陈光金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学,必然要求我们始终把学术研究高度聚焦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在发展社会学的学科、学术和话语的同时,继承和发扬几千年来中国学术经世致用的品质。回顾百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深有感触的是,中国社会学的前辈先贤,无不把致力于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滞后问题,推进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国家进步和民族振兴,作为他们的毕生之志。我们可以相信并且能够看到,今天,已经有不少学者秉承社会学先辈意志,思考社会发展质量问题。2015年,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所谓的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重心开始由数量转向更加强调质量,我本人开始思考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问题,提出中国社会发展也要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此后在多次学术会议上阐述过这一观点,并且引起了学界一些同仁的关注和支持。我相信,从本次会议起,中国社会学界将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中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并且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高质量推进出发,重构我们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一切研究。这是这个时代的呼唤,是中国人民的需要。

在上午的大会主题发言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培林研究员以《我国发展新阶段的南北差距》为题,先从历史角度阐释我国区域发展的东西差距:上世纪30年代,瑷珲腾冲线的东南,36%的国土聚集着96%的人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这条线东南部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的94.1%,西北部占5.9%。李培林表示,70年间,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距经历了从缩小到扩大再到缩小的变化过程。针对东北经济下滑问题,在排除了自然条件,工业基础以及社会结构因素的原因外,李培林认为老工业基地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同时增强忧患意识,跨越资源产业和重工业的路径依赖,选择内源式多样化发展道路,最后,需要跨越计划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教授在发言中提出,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现代性意味着稳定的同时,也意味着动乱,这是社会科学家讨论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发展却成功地超越了这一现代化“悖论”,不仅实现了经济增长,而且实现了社会长久稳定的双重奇迹。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大潮中保持稳定,其原因在于中国国家治理的“韧性”,这种特质体现在公共政策、官员管理、国家与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国内一些学者则从执政党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复能力,以及嵌入型治理的制度吸纳能力、技术治理的发展以强化等方面,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韧性”。但是我们应借鉴历史的视野、哲学的理念,通过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的深层认知,深入挖掘一个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以社会主义理念为指导的文明,是如何突破外界政治经济的限制,在持续的社会更新迭代中实现自我发展的。我们所要探讨的不仅是特定的治理方法,更多的是特定“文明”的肌理与运作逻辑,以及该文明是如何应对“现代化”考验的。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治理是以“人民本位”的社会理念,不断推动“社会共同体”构建的社会实践过程。李友梅认为,人民本位的理念植根于社会现实,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社会实践的结果必将意味着群众的壮大。人民本位的社会共同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党和群众是鱼水共存,互融且不对立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认识到我们的问题就是群众的问题,以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如何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在《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若干问题》中讲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研究社会现代化的相关问题,是社会学研究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主题,社会现代化不能仅仅关注人们的收入和财富这一维度。所谓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结构,一方面包含着现代化是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现实意义,即这种概念结构应当真正具有实践性,既能反映中国现代化实践自身的逻辑,方向和目标,又要对实践本身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边燕杰通过线上方式作题为《科学实证精神与中国主体话语社会学建设》的主题报告。他提出,要深挖本土知识,勇于理论创新,坚持科学实证。边燕杰认为,中国学者做理论研究必须要研究中国现实问题,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研究从哲学角度来讲应直接成为中国主体性研究,在提出中国主体话语时,应基于人认识的有限性,利用本土知识去进行概念建构,并且让知识理论跨界,坚持地方性和国际性的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少杰教授围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当代视野与时代课题》作主题发言。他认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遗憾在于没有完成学科建设的任务,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进展有着很大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视野从结构论转向空间论,从普遍论转向差异论,从本质论转向存在论,从生产世界向生活世界转变。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相关的时代课题有空间社会学,网络社会学,风险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这些课题皆是中国社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学者针对这些课题也开展了诸多深入研究,在今天我们要用更广阔的眼光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西安交大人文社科团队紧跟国家政策,顺应时代与社会发展,形成了以实证研究为核心的学术风格”。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黎明教授介绍,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缩影。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学科始建于2004年,同年获社会学学士、社会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此后,西安交大社会学系和社会学学科发展迅速,2000年成立了社会学系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后来发展为研究院,下设四个研究所。2010年,社会学系获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同年入选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获社会发展与管理交叉学科博士点。2017年社会学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2019年底成功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后来又获得社会学博士点授权。今后,西安交大社会学学人将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在下午的7个分论坛和社会学专业建设及期刊发展论坛上,与会学者还将围绕“面向新时代的社会学”“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建设”“新时代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网络社会与社会发展”“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等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责编:赛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