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为长三角一体化作出社会学新贡献

时间:2024-02-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吴楠 王丽圆 张道林

1月29日,第六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举行。论坛邀请长三角地区社会学学科重点院校和当地相关部门的70余位专家学者与实务工作者,聚焦主题“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中社会学学科的新贡献”,从地域社会与学术共同体、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数字资本与家庭功能等方面,畅谈学术思考和研究成果。

传承学脉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引发社会学学科的极大发展。1922年,余天休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国社会学界的第一个学术机构——中国社会学会;1928年,孙本文等人在上海发起东南社会学会社;1930年,东南社会学社更名为“中国社会学社”。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周晓虹回顾了孙本文、陈达、吴泽霖、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第一代长三角社会学家的学术贡献,并表示这些都完美诠释了长三角学人在中国社会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此次会议的举办地——七都镇与中国社会学两位巨擘孙本文、费孝通也有着深厚的渊源。1892年,孙本文出生于七都镇吴溇港;1935年费孝通在庙港镇(2004年与七都镇合并)开弦弓村完成其田野调查,旋即写出中国社会学经典著作《江村经济》。“七都镇因孙本文和费孝通等第一代中国社会学家以及江村社会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而闻名,也因此拥有深厚的社会学底蕴。”七都镇党委副书记金伟说。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表示,长三角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引领作用。长三角地区的社会学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就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议题,率先开展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经世致用

目前,学界对于费孝通晚年思想转向的问题已有很多讨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王俊敏梳理了费孝通的学术理念,即“强调志在富民,迈向社会的人类学”。尽管费孝通与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都强调了“见人”,但是“所见何人”,“此人如何见”却值得进一步推敲。

在“见人”的社会学研究中,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李煜关注到1992—2021年中国女性的代际流动特征与城乡差异。他分析发现,教育获得在女性代际流动过程的意义存在城乡差异:21世纪后,女性的向上流动率逐渐高于男性,且城镇女性相比农村女性更加固化。总体而言,在农村,教育是实现向上流动的途径;而在城镇,教育成为维护家庭优势地位的重要工具。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李峰以上海市郊区H村乡村振兴项目中的房屋流转问题为例,谈了“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关系在场”。他提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既需要外部力量的关系性嵌入,化公为私,实现关系结构中具体个人的联结;又需要内部以利整合分化的村民,因私及公,重塑具有“我们感”的乡村共同体。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汪华以“何处是江南”发问,并试图在地域社会的超地域叙事领域,从江南发现中国。他认为时空要素、市场体系是理解社会的重要抓手,并强调理解“江南”背后的社会意义,不仅可以从江南发现中国,还可以从江南发现世界。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赵晔琴通过梳理既有的基层社区治理、社区协商治理和国际社区治理研究,提出以跨文化协商治理的三维分析框架理解国际社区的具体效能,主张以物业、社会组织和中外居民为主体,构建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协商的社区治理格局。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青年学者柴向南分析了世代内健康生活方式分层、代际间健康生活方式差异与代际传递等议题,并提出在远端因素、近端因素以及结构主义取向之外的健康教育和干预策略。针对当下社区居家养老现状,苏州市吴江区民政局副局长王志萍提出“一站多点”模式和“三个有”建议,“有为政府”是由政府进行兜底和保基本;“有情市场”意为将养老服务市场交给有责任、有情怀的企业;“有机社会”旨在强调家庭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对于中国家庭中存在的代际共育现象,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纪莺莺研究发现,在传统伦理和现代伦理交织的张力中,在跨越城乡的现代化家庭中,育儿关系现状呈现“弥合代际的观念断裂、承认断裂和强化断裂”三种状态。这也说明,在缺乏现代化托育服务体系支持的情况下,现代化压力的承载与消解几乎是完全依赖城市新移民家内关系的调整和祖辈的付出来实现的。因此,有必要不断完善制度与政策,保护中国家庭伦理的精神。

中国社会变迁研究会会长、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强调,社会学的发展要有大局观、全局观,希望中国社会学学科以中央政策、地域实践和凝聚民心为方向,发挥社会学想象力,走向世界。

论坛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等单位协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