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加快新文科视野下外国文学学科发展

时间:2024-03-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永杰

3月8—10日,“新文科视野下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为外国文学学科发展建言献策。

深化外国文学学科建设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就新文科的发展理念、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等模式进行了全面部署。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宁表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外语教育更重实用性,素质培养标准有所降低。如一些高等院校把更多精力放在商务英语、跨境电商等实用英语的教学上,而对于纯素质教育,比如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这种“重实用、轻素质”的现象亟须引起关注。

近年来,学科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学科发展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北京大学俄罗斯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冰认为,开展跨学科研究不仅符合知识生产的内在逻辑,也是当下重要的学术研究范式和发展特征。“解决复杂问题需要跨学科专业的知识融合,推动融合发展也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张冰建议,外国文学研究可以充分借鉴和运用现有的区域国别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与研究工具,深化外国文学学科建设。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树森关注在新文科视野下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如何守正创新的问题。他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历史,并以云南大学为例阐释了21世纪贯通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突出复合型人才对国家与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下社会,尤其对高等教育包括外国文学教育影响深远。在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罗贻荣看来,外国文学教育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在AI的挑战下,关注培养学生提问、质疑、批判和发散联想等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在思维能力、心理机能、价值系统等方面都具备创新性的新时代人才。

聚焦外国文学人才培养

如何在文学课中培养时代新人是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永国关注的问题。对此,他主张:一是文学课与通识课结合。他以清华大学外文系开设的大量通识课以及哈佛大学的五尺书架为例,强调文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的重要性。二是读与写结合。他以重庆大学《文明经典》的编写体例为例,进一步强调了多学科背景下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在陈永国看来,教学是培养人才的辅助工具,一切的学习与阅读都应服务于智慧的培养与增进。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章燕从文本细读、理论视角、文化视野三个层面出发,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外语系人才培养的经典路径,即回归文本研究。她认为,文学研究的核心始终是探查文学与文化的思想内涵,文学的教学也应该以此为基础,启发引导学生从文本表层走向文本内里,从文本阐释走向更加深层的文化和探查。“同样,这个路径也应随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逐步深入。”她说。

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罗钢探讨了文艺理论和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关系。他强调文学研究“原汤化原食”的重要性,即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要讲究适配度。他以艾布拉姆斯《镜与灯》的“四个因素”为切入口,引出以此为基点发展起来的种种文学理论,并探讨这些理论的价值意义。罗钢呼吁外语系学生不要迷信某一种教科书或某一种权威的结论,要有批判质疑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刘洪涛认为,中国研究者应从中国立场、中国语境、中国问题出发,有所取舍地借鉴西方世界文学史写作的经验。

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