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创新发展新时代思政教育学基础理论

时间:2025-04-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明海英

4月12日,第四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桂子山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构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等主题展开研讨。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有宏观视野

“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协调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刘爱玲表示,时间维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性展开,随着实践演进的线性发展,把握受教育者个体成长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的关键历史节点,并以当下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以过去为参照点,通过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连贯性与统一性。空间维度指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呈现的空间状态。在实践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现实条件和环境因素等多重影响,呈现出空间结构上的差异性。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辽宁认为,个体性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作为主体的人(个体)的成长、发展需要所具有的满足关系,可看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微观维度。社会性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需要所具有的满足关系,可看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宏观维度。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与微观思想政治教育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两个方向,对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义重大。

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需要吐故纳新以蓬勃其生命活力。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习胜认为,未来,要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近成果,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对原理中的核心概念、基本结构和解释能力等进行完善与提升。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范式,在社会哲学和人学范式的基础上,以新范式建构更为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

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曾令辉表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创新发展,一方面,要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发展的历史根基。梳理学科基础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把握学科基础理论发展的历史经验,弄清楚哪些学科基础理论在创新发展中需要坚持和继承,哪些需要创造性转化,哪些需要创新性发展等。另一方面,要聚焦学科基础理论发展的时代需求,遵循学科基础理论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学科基础理论的短板弱项,推动学科基础理论创新发展。

提炼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总结提炼,它既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以理论阐释、模式框架的方式阐释事实、揭示本质,又指导实践工作,成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指引。”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国希表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根基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来的创造性实践和创新性理论。坚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提炼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是构建符合知识体系叙述逻辑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保障。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辉表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逻辑主要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体性逻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主导性逻辑、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目标导向逻辑、坚持系统观念的整体性构建逻辑、遵循批判继承的知识生产逻辑等。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耀灿表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的建构,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新的增长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研究范式、基本范畴等问题上充分争鸣,尽早实现见解一致和理论成熟,使之具有普遍的指导性。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原创性阐释,形成一个自成体系、解释力强的理论系统。”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项久雨建议,加强对思政自主知识生产认知重构的探索与研究。他阐释说,思政自主知识生产的认知重构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知识生产过程中的认知方式、内容要素和结构层次等进行重新构建和优化,实现思政知识的创新和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加强对思政自主知识生产认知重构的探索与研究,有助于在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凝练符合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的新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进而在思政知识生产原创性的基础上推动思政学术体系的发展。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