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5月18日讯(通讯员 李建磊)5月17日,“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与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讨会在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举办。本次研讨会旨在发挥学术期刊促进学术交流、传播学术成果、引领学术发展的平台作用,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与资深编辑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由《伦理学研究》编辑部与《道德与文明》杂志社共同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道德文化研究院院长、《伦理学研究》执行主编向玉乔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道德与文明》杂志主编杨义芹研究员致辞。向玉乔指出,研讨会聚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与“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两大主题召开,紧密对接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国自主伦理学知识体系等国家重大战略,是期刊界与伦理学界的一次重要对话,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杨义芹回顾了《道德与文明》的办刊历史,认为《道德与文明》的历史与中国改革开放后伦理学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界和期刊界同仁要将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作为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研讨会上,《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喻阳指出,在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大背景下,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和期刊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表现在研究问题越来越深入、学术成果大幅增加、学术交流显著增强等方面,但这其中也存在着诸如自主性和创新性不强、学术评价机制混乱、从业人员平均待遇偏低等问题,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必须尊重学科发展规律,久久为功。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孙春晨认为,建构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推动伦理学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充分发挥伦理学在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价值引导作用,以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创新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江畅教授认为,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落实于现实实践中。他从新古典主义的角度讨论了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问题,指出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应该是具有普遍性的真理体系,既应该适用于中国,也应该适用于世界。
《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张爱华结合期刊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期刊关注的重点现实问题以及近年来为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所做出的调整和努力,并对建构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充满信心。
首都师范大学王淑芹教授认为,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理性工具化和主体性原则滥用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导致了传统道德权威下降、道德共识度低下、公共道德淡漠、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沉渣泛起等道德危机,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对现实的关注,将学术理论与现实实践结合起来。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编辑姚聪聪介绍了策划型编辑和学者型编辑两个概念,认为青年编辑只有保持高度的学术自觉,转型为策划型编辑和学者型编辑,才能够在学科领域内与专家学者平等对话,从而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教授认为,知识自主应该包括自我性、独立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实践性,而自主的学科知识体系则应该具有特殊的学科研究对象、明确的学科目标导向、独有的核心范畴、严谨的创新理论体系和有针对性的学科运用。建设中国伦理学学科体系和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方法论,必须传承中华优良道德传统,必须拥有国际视野、批判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格,必须密切结合中国实际。
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晏辉从作者、编者、读者三者的关系出发,指出一个好的作者必须拥有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明确场域、领域和论域,着眼于伦理学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和根本性问题,更好地建构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
江西师范大学汪荣有教授以“数字技术浪潮冲击下伦理学话语体系的重构与前瞻”为题,分享了自身对“伦理学话语体系重构的必要性”与“伦理学话语体系重构的路径”的思考。
清华大学戴木才教授指出,知识体系具有公共性,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个体性,近代以来,知识的自主可以分为笛卡尔模式、中体西用模式和马克思模式。现代学术研究,要在思想的相互碰撞中将自主的学术观点上升为共主的知识,建设走向世界的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曹刚教授从应用伦理学的视角讨论了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问题。他认为,伦理学通过两种方式改变世界,一是进入公共政策,二是启蒙民智。人民性是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标识性概念,建构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将伦理学理论付诸实践。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伦理学研究》副主编王泽应以船山学研究为切入点,指出王船山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典范,其思想有根、有魂、有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根、魂、梦的辩证关系,根、魂、梦三者的统一圆融对于建构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工商大学曾建平教授认为,当前伦理学研究存在理论主体性迷失、实践导向缺位、理论创新滞后于实际需要等问题,建构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遵循理论扎根实践、传统结合现代、中国对话世界的基本原则,培育伦理实践共同体,营造包容批判的空间。
湖南理工学院教授、《云梦学刊》主编彭柏林认为,学术期刊必须以学术性、现实性和创新性来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则必须兼具中国与世界、宏观与微观、多元与一元,实现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湖南师范大学朱海林教授围绕“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选题策划进行了详细讨论,认为建构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以回答中国问题为逻辑起点,以中国素材为内容支撑,以表达中国立场为方向指引。
本次研讨会为我国伦理学界与期刊界搭建了友好互动的桥梁,深化了二者间的交流与对话,对促进我国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