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王学彬:构建体育智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时间:2021-06-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学彬

体育智库是专注实现我国体育发展决策咨询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的重要平台,也是提升我国体育软实力的关键抓手。体育智库竞争力是指在特定社会发展环境下,不同体育智库间利用各自资源,生产出高质量思想产品,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影响的实力。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体育智库竞争力的专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对体育智库的定性论述,对于构建体育智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则鲜有涉及。值得注意的是,该体系对明确不同类型体育智库比较优势,促进体育智库协同发展,规范体育智库行业建设,完善体育智库服务体系,提升体育智库影响力,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拟从体育智库竞争力概念阐述角度,探索构建系统、科学的体育智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反映可持续发展多项要素

体育智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坚持导向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代表性等原则,要以准确反映体育智库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能力为目标,能够全面涵盖体育智库影响力的发展现状及潜力特征。通过梳理相关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经验选择法、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并结合当前体育智库发展现状,本文构建出包含资源型要素、能力型要素、影响力要素三个一级指标的体育智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资源型要素。体育智库竞争力资源型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设施资源四种。一是人力资源。一流的研究人员是体育智库产生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保障,管理人才的视野和影响力同样决定着体育智库的发展方向和影响力范围。二是资金投入。充足的资金是维持体育智库发展与运行的“血液”,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是实现研究独立性的客观保障。三是信息支撑。翔实的数据与多渠道的数据源是体育智库开展研究的基础,也是体育智库研究特色及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支撑。四是设施配置。一方面舒适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工作人员投入研究,另一方面先进技术加快了研究形成与传播的速度,为提升体育智库竞争力打下了基础。

第二,能力型要素。从体育智库业务流程和功能实现的角度出发,将体育智库能力体系划分为以下四种。一是思想和知识生产能力。决策咨询报告、学术专著及论文等向外界传输的研究成果是体育智库思想和知识生产能力的主要体现。二是沟通传播能力。沟通传播能力是体育智库研究成果向受众传播并得到认可的关键。三是态势感知能力。体育智库态势感知能力尤其体现在重大事件发生临界点或之后,迅速为政府提供科学和具有针对性的战略决策方面。四是动态适应能力。体育智库要想在动态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发展优势及维持持久性竞争力,必须具备动态适应能力,通过创造、扩张或调整资源基础,适应环境变化并实现优势持续。

第三,影响力要素。体育智库影响力是体育智库竞争力的结果体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决策影响力。有无稳定的政府体育决策咨询渠道、政府体育决策对体育智库成果的引用量、体育智库提交政府体育部门的研究报告数量等维度是体育智库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二是学术影响力。基础理论研究是应用及对策研究的基础。因此,体育智库必须增强学术研究实力,专家学者、专业论文及专著的数量是其重要指标。三是公众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体育智库的传播能力层面,包括媒体报道数量、网站登录数量、公众号浏览数量等。四是国际影响力。体育智库的国际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是否出台被国际认可的研究报告、应邀参与国际体育事务交流的次数、国际体育话语权和国际体育议题设置能力等方面。

“自我造血”与合作研究并重

第一,着重提升人力资源的实践和应用素质。体育智库研究人员通常由高校教师组成,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的优势在于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实力雄厚,短板在于“实践”不足。体育智库所需要的人才需要掌握政、学、商三界的话语体系。鉴于此,体育智库要想提升竞争力,在人才储备方面,除了要提升研究人员的能力外,要着重引进具有政、学、商三界背景、掌握简报撰写技巧的研究人员。

第二,逐步增强体育智库“自我造血”功能。体育智库要想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与竞争力,必须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除了在资金投入总量上进一步提升外,体育智库可通过与相关体育公司合作开展研究,承接体育公司委托的横向研究课题等方式丰富资金来源渠道。

第三,提高体育智库数据积累的数量及质量。扩大信息收集渠道,除运用好政府统计报告、公文、书籍等传统信息源外,还可发动研究员、研究助手通过实地调研、交流访谈、田野观察等方式获取研究所需信息。同时,体育智库要升级信息获取方式。大数据技术为体育智库信息收集提供了现代化的方式,可借鉴上海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合作构建体育产业数据库的模式,委托相关单位开发并改进数据采集与信息分析的工具和方法。

第四,实现知识生产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平衡。体育智库的研究应以从事应用对策研究为主,实现从理论探讨到应用对策的研究定位转变。当前体育智库研究人员主要由教师组成,可通过相关培训提升高校老师开展实践性研究的能力。与此同时,提升体育智库准确把握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智库熟练掌握对数据、信息、情报进行处理、分析与融合的能力,深化信息计量法、社会网络分析、CiteSpace等数据分析方法及分析工具的应用。

第五,促进动态适应能力“需求”与“供给”的协调。一是构建合适的组织管理机构。树立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管理机制,明确智库研究部门的核心地位,通过职能分工明确,提升体育智库运行效率。二是构建人员考核评价激励措施。一方面要构建多付出多收获的物质资料分配原则,另一方面形成合理的价值追求理念。三是推动学科间、领域间的研究协同合作。在人才引进方面积极引进如经济学、医学、教育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人才,实现团队内部学科背景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依托相关智库联盟,积极同其他领域的智库开展合作研究,比如就体医结合问题同医学领域的相关智库进行协作,就体育产业发展问题同经济学领域的相关智库进行合作研究。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