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要任务,并强调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增强经济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智库作为连接政策与实践的桥梁,亟须提供更高质量、更具针对性、更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的第十本《中国智库报告(2024)》,选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新型企业智库建设”为研究主题,对国内企业智库建设的基本现状、问题挑战、思路建议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企业智库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1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新形势、新图景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不断提高研究质量和决策咨政能力,是新型智库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2024年度,从全球视角看,全球经济在低增长状态下保持稳定,但增长动能不足,同时数字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已达到45%,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商业化进程不断加速,不仅推动了各行业的生产效率提升,还创造了大量新兴职业。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也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平衡与机遇。然而,地缘冲突、保护主义倾向、不确定性依然明显,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仍在深刻重构,全球科技“去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从国内视角看,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部署,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因此,顺应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改革要求,加快自身改革创新,提高研究质量与管理效率,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等提供智力支撑,是当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承担的新使命、新任务。
通过对截至2024年底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收录的全国31个省(区、市)1143家智库(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多维度观察与跟踪,可以发现几大特征。一是,从类型上看,高校智库、地方党政/科研院所智库两类智库数量最多,在省级重点和培育智库中也占据主导地位。二是,从层级看,国家高端智库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智力支撑力量,地方层面智库不断增多,形成中央与地方协同联动的良好发展局面。三是,从智库地域分布看,智库数量在东部沿海地区尤为集中,而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分布则相对稀疏。四是,从研究领域分布看,经济类、社会发展类、科技类、综合类研究领域的智库占比都高于10%,这不仅反映了它们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也表明了国家对于这些领域智库研究的高度重视和需求。五是,从智库关注的重要议题看,2024年度中国智库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转型、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全球治理与国家安全、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举办多项活动并发布多项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2 中国企业智库发展的基本现状、问题挑战与思路策略
1.现状特点与建设经验
企业智库是指由企业创办的、不以营利为目标的研究咨询机构,主要为企业内部决策、战略规划以及政府公共政策提供咨询服务。新型企业智库具有三大特点:一是聚焦企业行业发展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二是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链接企业与政府、社会公众、国际组织,发挥桥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型企业智库数量约600家,其中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智库是主力军,占比80%以上。企业智库研究领域覆盖电力能源、通信、金融等重要行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智库和各地地方国企智库,都是紧紧围绕所在企业行业发展趋势及内在规律提供的前瞻性储备性研究。而大多数民企独立智库则更多在细分行业领域深耕,如物流、市场调查等。同时,企业智库发展存在区域和行业不平衡,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热点产业,对传统产业转型和前沿技术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我国新型企业智库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经验。主要包括:一是制订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大多数企业智库研究制订了战略顶层设计、构建起相应的组织管理架构,并确定办公等硬件设施建设载体。通过设立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会,专门的智库管理研究部门等,强化智库建设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配比合理的人才结构。注重打造由战略领军人才、复合型研究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等组成的结构配比合理的人才队伍,通过引进高端人才、联合高校培养、聘请外部专家等方式,形成了梯队化的人才高地。三是紧贴国家战略和决策需求,确立智库发展定位与研究领域。结合行业企业发展优势,明确自身定位和研究领域,在深度参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践过程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四是建立上下贯通、横向协同的沟通机制,形成智库研究网络。积极搭建各种平台、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形成链接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媒体等智库组织网络,从而能及时了解政府需求、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扩大研究成果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五是积极拓展决策咨询渠道,推动智库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大多数企业智库都高度重视智库成果的应用,积极拓展决策咨询渠道、推动成果转化为实际政策或企业实践,并对转化后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跟踪,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更大效果。六是构建数智化的研究支撑体系,利用新技术手段提升研究效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定期跟踪研究国内外政治经济、行业产业、科技创新、企业运营等情况,提升研究效率和精准度。
2.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企业智库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企业智库建设跟不上全球科技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多数企业智库的研究理念、内容和手段仍相对传统,缺乏对全球科技经济趋势的洞察力,前沿性研究和数智化工具应用不足。二是在类型、模式、功能发挥上存在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同类型、行业、区域的企业智库建设水平具有较大的高低不平衡。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智库资源丰富、渠道畅通,民企智库机制灵活,但总体发展较为弱势,新兴科技企业智库数量少、影响力有限。即使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智库,其内部建设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多数国央企还处于筹备或智库建设初期。三是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发挥集群化作战能力不强。我国企业智库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支撑研究的能力尚不足,缺乏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平台整合多元化智力资源,复合型成熟型人才培养与引进不够,难以实现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多方协同与密切配合研究的机制,集群式作战的能力与机制尚存不足。四是现代化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仍相对不够健全。多数企业智库管理方式相对传统,缺乏统筹智库建设工作的强有力的管理部门,没有形成智库项目跨部门协调资源和推进合作的机制。五是品牌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仍较为弱势,国际规则制定参与度较低。
3.思路与建议
针对当前企业智库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与困难,项目组认为,关键要从内外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新型企业智库建设的外部环境,政府要采取鼓励政策,支持企业兴办智库,推动一些企业研究部门或具有智库功能的机构向智库转型,建立健全咨询服务市场体系,为新兴企业智库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企业智库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资源整合利用、形成智库集群化作战能力,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提高智库成果质量水平、加强智库影响力的传播等。
一是加强战略规划顶层设计。建议有关部门或机构制订出台关于推进中国特色新型企业智库建设的专门意见,明确新型企业智库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主要任务和政策举措与组织保障等,引导企业智库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设立和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支持企业内部设立智库专项研究经费,推动企业培育和扶持智库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出资组建“新型企业智库建设基金会”,保障持续资金来源;支持建立智库跨界协同网络,打通党政、企业、高校、数据公司、媒体等资源链。三是建立健全咨询服务市场,促进各类新型企业智库共同发展。在构建制度框架、培育市场主体、搭建交易平台、优化服务机制、强化监管与激励等方面持续发力,重点建立咨询服务市场规范,搭建“咨询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培育咨询服务市场主体发展。四是汇智聚才链接资源,提升新型企业智库集群化作战能力。通过塑造优秀的新型企业智库文化,加强新型企业智库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聚合力,打造国内外智力要素汇聚的开放平台。五是利用技术赋能智库建设,提高新型企业智库话语权与影响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前沿技术运用,建设数据管理平台、引入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把脉未来产业行业发展趋势,打造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全媒体平台。六是加强改革创新,构建新型企业智库的现代治理模式。构建与创新组织构架,保证新型企业智库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激发新型企业智库发展内生动力。
(文 | 陶希东 杨亚琴 周亚男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