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第二期上海“东方青年学人沙龙”在复旦大学举行

时间:2025-03-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查建国 陈炼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2月28日,2025年第二期上海“东方青年学人沙龙”在复旦大学举行。此次沙龙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这一主题。

会上,8位青年学人从不同角度结合主题作了发言,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贺东航教授、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小林教授对青年学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人工智能技术改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内容与范式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杨珉教授围绕人工智能安全新发现与冷思考,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以及在安全治理领域的前沿成果,探讨了在大模型加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关于人工智能价值观对齐的新问题新挑战。

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副教授范梓腾探讨了在政务大模型热的背景下,人工智能赋能政务信息分析的边界和范围。范梓腾表示,在政府日常履职中所产生的政务信息蕴含巨大的治理价值。跳出技术决定论,人工智能的政务场景应用仍然在信息获取的准确程度、语义理解的价值导向和推演预测的逻辑架构上存在不确定性,并因此划定了人工智能的赋能边界。因此,推动政务大模型应用,需要遵循敏捷响应、价值引领和协同共创的原则,探索出合理的“人—机”角色划分模式,据此发展出适应政务大模型的公务员能力框架指引,从而引导人工智能应用走向人机协同甚至是人机融合。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郑磊以开设的AI赋能政务服务再造课程为案例,探讨了AI时代的社科教学模型转型,提出在实践中发现AI能快速生成内容,但在准确性、原创性、价值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局限,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结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充分利用AI工具,更要发挥人的特长,实现人机协作。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肖鹏副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和技术批判隐含着人工智能批判的理论维度,在当今世界数字主义批判、加速主义批判、技术封建主义批判等诸多思潮中,无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汲取思想智慧与批判力量。

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学理支撑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雷浩教授表示,随着社会结构日益复杂、技术飞速发展,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存在相对的静态性路径依赖、学习者体验单一化和个性化需求被忽视、教育对社会变革的滞后性。生成式人工智能中的大语言模型、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关键技术协同助力教育发展。大语言模型为教育发展提供语义理解与生成能力,促进学习过程自主化;大数据技术为教育发展提供精准的行为分析与决策支持,促进教育决策智能化;云计算技术为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集成与共享,促进教育模式个性化。同时要谨防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研究中出现“幻觉”风险。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认为,在符号人工智能时代提出“框架问题”指的是:如何让一个计算系统以可控的成本,在常识推理中区分出哪些信念与当下推理相关,哪些又不相关。徐英瑾表示,很难说今天基于深度学习的大语言模型已真正解决了该问题,几款主流大语言模型在执行小说续写任务的时候,都很难在设置反转性剧情的同时维护常识。考虑到这一问题乃是与“词向量嵌入矩阵”的基本工作原理相关的,因此,在不对这一基本原理进行挑战的情况下,框架问题依然无法被解决。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魏华副教授认为,人工智能(AI)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量,正系统性重构人类文明演进轨迹与未来图景。在此背景下,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知识生产革命,叠加“算力—性能”的范式突破,正推动全球教育从“工具理性层面效率优化”向“认知范式革新”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过程构建了人工智能(AI)与人类智能(HI)相互协作的育人新范式。这一范式突破为破解技术异化困局、实现教育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路径。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伟兵提出,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进而也就改变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上层建筑。这场由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全域性变革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产生了挑战。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并没有证伪马克思主义理论,反而还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规律的诸多判断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我们要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问题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时代化发展,这也关系到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活动由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