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陈银娥:大湘西武陵山片区产业扶贫开发应与普惠金融体系构建协调共进

时间:2016-10-10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陈银娥

编者按:为深入开展湖湘智库行动,宣传推介湖湘智库研究优秀成果,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献计献策,省委宣传部主办了推选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活动。经专家小组初审,筛选出35项研究成果作为“十大金策”参选项,并由专家小组进行“智库点睛”。红网现集中刊发这些研究成果,欢迎广大网友分享、评议、投票。(点击进专题及投票地址)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时期,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事关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经济新常态下紧密结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积极探索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新路径,是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成为党和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当前中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84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中国仍有7100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其中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6省区的贫困人口数均在500万以上,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有3518万贫困人口。在现有的7100万贫困农民中,因病致贫的有42%;因灾致贫的有20%;因学致贫的有10%;因劳动能力弱致贫的有8%;其他原因致贫的有20%。这些贫困农民绝大多数都没有增收的产业。“精准扶贫”概念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后在谈到扶贫开发工作时又多次强调,指出要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随后,中央先后出台《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关于引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做出详尽规制,如提出“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等具体思路。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4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作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主战场的大湘西武陵山片区,坚持将产业精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采用差异化扶持政策直接瞄准贫困户进行扶持,已形成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的产业扶贫到户新模式;并确立“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穷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新思路。2014年,湖南省正式启动实施“双千工程”,即每个县由省直接组织实施1-2个项目,每个项目覆盖贫困人口1000人以上,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2014年,在54个扶贫工作重点县、面上县实施67个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17亿元,精准帮扶建档立卡扶贫对象20多万人;2015年,在67个扶贫工作重点县、面上县实施76个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7365亿元,精准帮扶建档立卡扶贫对象17.4万人。截至2020年前,湖南省将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普遍进行一轮产业帮扶,帮扶资金为1000-1500元/人。

然而,在大湘西武陵山片区产业扶贫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和各类金融机构等扶贫主体参与度不够,项目实施主体相互间缺乏有效沟通;重点项目资金集聚能力不强,项目实施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扶贫产业较为脆弱,扶贫效益未达预期目标;以及对区域或者贫困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存在贫困户识别不准、扶贫方式单一低效、返贫现象严重等问题;虽然注意到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但容易忽视贫困人口在扶贫过程中自身的劳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忽视金融赋权、普惠金融发展对贫困人口的重要意义。

在脱贫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的冲刺阶段,在湖南省坚持“一带一部”战略定位,大力促进“三量齐升”、“四化两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进程中,突破现有金融扶贫研究局限;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作为贫困治理原则,促使大湘西武陵山片区产业扶贫开发与普惠金融体系构建协调共进。

第一,探索可持续、能动型的产业精准扶贫的普惠金融政策工具,有助于从普惠金融制度创新和政策优化层面为如何做到产业精准扶贫提供可选择性的方法和工具。其内容具体包括:确立产业扶贫开发与普惠金融体系构建协调共进的顶层设计目标与原则,制定系统、可操作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从金融扶贫政策法律体系、组织体系、市场体系、机构体系、支撑体系、服务体系、监管体系和生态体系等维度,构建兼顾包容发展和可持续的金融扶贫体系,实现产业扶贫对象、扶贫区域、金融机构、风险补偿与分担的精准平衡;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综合运用鼓励贫困户参与创业就业增收、实施财政资金形成固定资产量化入股分红增收、流转土地增收、农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融资贷款联保合作等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探索“互联网+普惠金融”新模式。

第二,探索构建适合大湘西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的结构平衡、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促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动态机制,有助于为实施扶贫“五大工程”和“五个一批”即如何精准定位金融扶贫对象及金融扶贫主体,如何解决好“扶持谁”和“谁来扶”以及“如何扶”的问题提供支持。其内容具体包括:建立健全普惠金融协同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多元协调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普惠金融协同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贫困户参与产业化全过程,强化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贫困户基础信息和产业精准扶贫开发项目库信息共享机制,推广本土化特色产业链金融模式;完善普惠金融协同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收益分配机制、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建立健全普惠金融协同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技术创新,完善融资担保和风险防范,拓展扶贫贴息的广度和深度等。

第三,基于普惠金融视角探索建立产业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与优化制度,有助于为产业扶贫开发工作的动态管理和精准考核提供依据和政策保障,尤其是为如何实现产业精准扶贫提供政策保障。其内容具体包括:建立普惠金融协同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大数据中心,构建多元化扶贫金融供给模式,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探索健全科学依法民主决策机制;科学解释普惠金融协同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国内外经验,获取普惠金融实现产业精准扶贫的共性规律与差异化经验;完善普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认证体系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普惠金融体系的智慧智能化发展。

(陈银娥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湖南省高等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湖南新型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

点评专家:曾剑光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点评内容:

基于普惠金融视角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问题深入研究,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金融扶贫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而发展普惠金融、增加贫困地区金融供给是金融扶贫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则是金融扶贫工作的重要支撑点。该研究从普惠金融发展视角,立足于大湘西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的实践,通过对该地区贫困村、贫困户以及当地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实地调研,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重点探讨了产业扶贫开发与普惠金融体系协调共进的机制及路径,从实践层面对于产业精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和“如何扶”的问题,以及如何补齐扶贫开发这一“短板”,进行了实证分析,作出了科学回答,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同时也为践行中央和省委精准扶贫分类分批进行、着力消除贫困并防止返贫提供了重要的对策建议。

该成果紧密结合相关前沿理论,以开放的视野,试图构建产业扶贫与普惠金融发展协调共进的机制和路径,为全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理论支撑、政策参考及智力支持,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该成果也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公开发表,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好评,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