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同行

美国高端智库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时间:2018-05-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作者:鲍传健

审慎对待美国话语

美国智库与中国智库面临的政治语境与历史背景不同,不能简单复制或照搬美国智库的运行机制与介入经验,对其具有意识形态倾向的话语更要审慎看待。

第一,应审慎对待美国智库话语。美国智库在其公开的文案材料和网络宣传中,几乎都标榜其具有“独立性”“透明性”等。一些美国学者甚至宣称,智库应该具有“四非”特征,即非政府、非党派、非意识形态、非营利。然而,通过深入了解,即便是美国智库学者自身,也承认美国智库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非独立性。新美国(New America)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这是一个偏自由派和民主党的智库,2017年由于解雇了一名批评其“金主”的研究人员,引发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于美国智库研究成果受到捐赠者影响的大幅报道。此外,对于在国内影响较大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詹姆斯·麦甘(James G. McGann)博士的智库排名,不少智库学者也持谨慎态度,一些学者建议应参考全球发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的排序,后者“可复制”,因而更加“透明”。

第二,主动参与全球思潮竞争。中美两国智库所面对的全球思潮市场中,既有致力于追求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好的“商品”,也有鼓吹民粹主义和所谓“普世价值”的有害的“商品”。面对复杂变化的全球思想市场,智库一方面要主动建言与阐释党和政府的政治话语,对于市场中的海量信息,智库必须足够及时、专业与高效,从而批判地辨析信息洪流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是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另一方面,中国智库必须体现中国自身的风格气派,以新定位、新机制、新模式参与全球思想竞争与治理,通过严谨详实研究,及时反映国际、国内动态,勇立思想潮头,高质量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会长史蒂芬·欧伦斯(Stephen A. Orlins)认为,习近平主席善于通过讲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与中国主张,在国际舞台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国智库在争取国际话语权的角力中,要主动学习这种语言艺术,也可借鉴一些美国同行的说话风格,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加富有情感、更加打动人,让海外普通民众易于接受。

第三,借助智库外交降低误判风险。随着国际局势与思潮竞争的演化,中美智库之间深化交流与沟通更显必要,智库外交会在中美“二轨外交”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两国智库外交一方面把中国故事和中国话语传播给国外同行,扩大受众;另一方面是两国知识界、政策界交流,有助于双方增加共识、减少误解,降低出现战略误判的风险。与经过“旋转门”的美国智库学者深入沟通,帮助中美双方政策界人士在战略层面加深了解、求同存异;与更多的机构建立联系桥梁,达成合作意向,为进一步深化中美两国智库之间的交流打下良好基础。

立足本国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笔者针对未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突出主责主业,勤于调研,广纳人才。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生产政策建议类产品及引领公共话语,要带着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尽力确保建议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要在体制机制、人才配备、激励评价等方面探索创新,为组织实施调研和吸纳优秀人才提供更加有利的制度保障。可以进一步研究美国智库设立研究基金吸引全球人才的做法,探讨在国内有关智库试点试行的可行性。

二是坚持以我为主,广泛传播,共享资源。国内智库已经越来越重视研究成果的对外交流与沟通,但囿于种种原因,其专业化、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例如,国际问题研究成果较少传递到国外主流媒体上。可以考虑借鉴美国高端智库发布年度报告的做法,收录智库的代表性研究和重要观点,以备国内外研究者查询。

三是加强智库外交,创建平台,引领思潮。智库是专业化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基于深入、系统、科学、精准的研究,通过制造、传播和介入为决策层贡献智慧与良策。21世纪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正面临发展机遇期,积极开展智库外交,增加中外智库沟通与合作,有利于实现为我所用,从而在全球思想市场上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引领话语方向。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辑:鲍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