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报告(2020)》在京发布

时间:2021-11-19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樊盛涛

1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京发布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报告(2020)》(下称报告)。报告是在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协调指导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研究员组织完成,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国家智库报告。另外,报告的原始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以及中央有关部门各部委相关的公开出版的统计数据。

报告指数结果显示,2012-2020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呈现持续上升的势头,“十三五”区域协调发展指数上升幅度较大。其中,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地区比较优势发挥和绿色低碳协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报告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以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积极的阶段效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地区比较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有所缩小,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取得成效。

但报告也发现,中国区域发展绝对差距仍然较大,资本要素流动还不够充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不同民生领域不同步发展等问题。

报告建议,“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快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着力夯实全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有利的条件。

报告指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的构成由五个方面反映出来,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地区差距,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基础设施的通达程度、地区比较优势、绿色低碳发展。

一、人民生活水平地区差距逐步缩小

“十三五”时期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地区差距逐渐缩小,2020年指数值为113.74,具有稳中有进、稳中有升的特点。

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方面,各地区人均GDP在2012-2020年期间呈现出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2020年各地区人均GDP变异系数值虽然较2016年下降了4.46%,但其值较大,这表明了中国地区发展绝对差距仍然很大,遏制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要有定力。

在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异系数值表现出缓慢下降的积极变化趋势,直接反映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在消费水平方面,2012年以来各地区人均消费水平差距缩小趋势比较明显,2020年各地区人均消费支出的变异系数值比2016年下降了14.50%,这意味着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各地区消费潜力更加充分的释放出来。

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按现价计算,“十三五”期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从2016年3.10:1缩小到2020年的2.56:1。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进步

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数值为120.77,呈现平稳上升的态势。

在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方面,各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的差距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十三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定实施,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明确、规范,2020年各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的变异系数值比2016年下降了20.94%,这种趋势显示了各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在居民受教育程度方面,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进入到普及化阶段,各地区6岁及以上接受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地区人口比重的差距逐渐变小,2020年这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值比2012年下降了11.70%,各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相对差距明显缩小。

在医疗服务水平方面,各地区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的地区差距呈现先缩小然后略有扩大的趋势。

在城乡养老保障方面,随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各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较大差距的情况已发生改观,2012-2020年该指标的变异系数值下降了29.39%,侧面反映了各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比比较接近。

三、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日趋均衡

“十三五”是各地区基础设施通达程度进步较快的时期,2020年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指数为130.27。

在公路方面,2012-2020年期间各地区人均一、二等级公路里程数的差异有所扩大,但贵州、陕西、湖北、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中西部地区出行便利化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在铁路方面,各地区人均铁路里程数的差异明显缩小,中国铁路网络更加发达,2020年这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值比2012年下降了7.02%。

在高效率出行方面,随着中国高铁、民航等现代快速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各地区高铁站点或民航机场分布密度逐步提高,各地区高效率出行的差距明显缩小,2012-2020年期间该指标的变异系数值下降了54.92%,这表明了地级及以上城市快速出行能力全面、大幅提高。

在通讯基础设施方面,各地区人均光缆线路长度的差距显著缩小,2020年该指标的变异系数值比2012年下降了14.89%,从而有力保障了各地区邮电通讯、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的发展。

四、地区比较优势更加充分发挥

2020年地区比较优势发挥的指数值为106.42。

在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协调方面,2020年中国跨省流动人口规模约为1.25亿人,占总人口8.65%,但2012-2020年人口与经济分布匹配度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十四五”时期地区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协调程度有所改善。

在要素流动方面,随着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各地区间劳动力流动更加充分、有序,劳动力空间配置效率显著提高,2020年这个指标的标准差值较2012年下降了26.20%,而同期资本空间配置效率地区差距仍然较大,效率改善很小。

在制造业地区分工方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过剩产能治理取得成效, 2020年制造业地区分工指数较2012年上升了3.95%,侧面反映了中国各地区制造业正在朝着差异化方向发展。

五、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成效显现

“十三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各地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治理效果开始显现,2020年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的指数值为118.36。

在能源利用方面,在中央和各地的合力推动下,中国能源强度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按照2010年可比价计算,2020年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比2012年下降了34.35%。

在碳排放强度方面,2012-2020年出现了较大波动,但近年来出现明显下降态势。

在重点流域协同治理方面,长江、黄河、珠江等重点流域水质继续改善,长江流域监测点Ⅰ至Ⅲ类水质占比超过88%,保持较高的水平。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十三五”期间绝大多数省会城市优良天数显著增多,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呈现下降的趋势,2020年省会城市间PM2.5年均浓度的变异系数值比2012年下降17.05%,城市间空气质量差距有所缩小。

在讨论环节, 国务院研究室信息司原司长 、专题调研组组长刘应杰认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大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研究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经济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这包括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在中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国家政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政策、国家经济布局和产业政策、对口支援和帮扶协作政策等,极大地改善了各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状况,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他提醒,还要看到,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相对缩小的同时,出现了新的南北分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南快北慢、南升北降,南方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到62%,北方占比下降到38%,其中东北占比下降到6.3%;现在全国前十大经济总量城市中,北方只有北京一个城市。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南北分化问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大问题。区域政策带有综合性,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还需要强化区域政策与其它宏观政策的有效联动,尤其是国家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还有改革开放的大政策,如设立改革开放试点,开展先行先试等,都需要考虑并有助于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责任编辑:田春玲)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