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第八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时间:2023-05-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班晓悦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班晓悦)5月12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北京博物馆学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暨2022年度全国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颁奖盛典在京举行。

发挥高校博物馆独特优势

开幕式上,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树庭表示,高校博物馆作为多功能的文化复合体,是传播知识、促进科研、弘扬文化、培育精神的重要场所和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是实现大学文化艺术繁荣的重要载体和实体。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高校博物馆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更好的发挥在服务高校、传播知识、促进科研、弘扬文化、培育精神、社会服务和国际交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北京市文物局一级巡视员向德春认为,近年来,新技术越来越多渗透到博物馆建设中并取得良好成效,博物馆应在此基础上当顺势而为,搭上全媒体的快车,不断探索文化传播新路径,推动我国文博事业大发展。同时,文博事业发展的动力源于高校培养的文博人才,充分认识博物馆对一所大学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好、发展好高校博物馆事业对我国文博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国际委员会主席安德鲁?辛普森表示,博物馆数字化路径构建对当代所有博物馆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数字时代的我们能够将任何东西转换成可读的代码。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无限地将藏品复制成“数字化身”,可以无限地重新配置博物馆藏品之间的关系。这对高校博物馆来说有特别的价值,它有助于提升高校工作的重点,如果用它来开启新的教学方式、提出研究问题、并以新的思维方式与社会接触,那么它还会成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手中的有效工具。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钱岳林提出,高校博物馆是高校文化积淀、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是高校文化育人、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优质平台,办好高校博物馆,提升高校博物馆科学化管理水平对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升科普教育综合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意义重大而深远。

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国际副校长奇里安?瑞恩提到,该校期待未来与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加深联系,利用文化遗产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新方法,加强中英两国在创意产业和虚拟遗产计划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合作。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何晓雷认为,高校博物馆人应该勇于担当重任,积极主动作为,寻求解决博物馆三项历史使命任务:一是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博物馆建设治理道路的探索;二是寻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解决方案;三是提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共享的中国智慧答卷。同时,他建议,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校博物馆要关注和解决三个选题:一是开放性问题,二是影响力问题,三是优势发挥问题。

开幕式结束后,进行了2022年度全国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颁奖盛典。87部讲解作品分别荣获得一、二、三等和优秀奖,同时评选出优秀视频制作、优秀策划创意、优秀融媒传播、优秀指导教师奖各5名。同时,中国传媒大学举办“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钱岳林为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馆长吴志勇颁发全国科普基地的奖牌。

探索数字时代文化传播新路径

颁奖典礼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时’与‘势’:博物馆数字化路径构建”的论坛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在《博物馆要成为新时代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赛道和新引擎》中强调,在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之下,我们应该非常明确地从集中、典型、充分体现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去重新认识我们的博物馆,进而认清博物馆在建设、展示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光荣使命;与此同时,要树立并丰富文化外交框架之下的博物馆外交理念,从事业发展顶层设计和工作措施上,给予高度的重视、科学的谋划,发挥好博物馆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周宇在《创意为坚,共融共生——新时代下文博数字化的新动能》中表示,中国文博界在数字化发展建设中,始终坚守自身社会责任感,以文物和文化遗产为载体,以传播历史文化知识为己任,以科学技术赋能文化内核,以互联网思维催生中华文化的创新表达,让物与网、网与人、人与物交互连接,让中与外、古与今、旧与新穿越时空、永恒互联,创新传播文物价值,实现“多内容形态”的表达呈现,助力活态化保护传承。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在《面向深度虚实融合的数字文博创新发展与应用场景》中提出,元宇宙与Web3.0的热潮,引爆了数字藏品行业的迅速发展,数字藏品已成为元宇宙与数字艺术重要应用场景之一。然而数字藏品平台存在合规建设缺失、运营模式违规、技术与数据安全等风险与隐患,行业亟待规范及监管机制完善与构建。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贾铁英在《数字藏品:高校博物馆文创的新路径》中梳理了数字藏品在国内的发展脉络和相关规范要求,认为数字藏品是高校博物馆文创的新路径,并分享了中国人民大学高校博物馆发行数字藏品的经历,提出对高校博物馆数字藏品的四点发展建议:一是适度超前布局;二是突出文化品味;三是坚持公益原则;四是筑牢安全底线。

河南工业大学中国粮食博物馆名誉馆长师高民在《博物馆的文化使者<中国饭碗>系列丛书策划报告》中提到,中国粮食博物馆注重研究工作,借助高校的学术优势,把博物馆的主题和藏品用图书表现出来、传播出去,使博物馆产生更大更持久的社会影响。《中国饭碗》系列丛书出版以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师高民强调,图书是高校博物馆最有力的、最有价值的文化使者,博物馆写书,书写博物馆,是未来值得努力的方向。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倪婉在《敦煌有归期,何处不相逢——“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回顾》中回顾了成功举办的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万里千年”——敦煌考古特展。万林艺术博物馆敦煌特展秉承独特的策展思路,以“丝路漫行”为背景,北区考古为重点、亮点,石窟壁画、彩塑为吸睛点,“历程”故事为暖心点,“院校联手”为特色,围绕“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展现几代“莫高窟人”匠心呵护遗产的故事。“院校联手”过程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技术,打造球幕影院等数字互动展区,助力“数字敦煌”建设。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长蓝韶清在《高校博物馆原创性学术展览的策展实践——以近代广东中医教育专题展为例》中以近代广东中医教育专题展为例带领大家探索高校博物馆原创性学术展览的策展实践。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巧妙设计展览空间,紧扣展览主题和时代特征设计展览风格,氛围营造展览场景,巧心搭配展览陈列,细心保护文物本体。此外还通过馆校联合、媒体报道、观众调查、专家讲座、物料宣传、文创产品、线上导览、展览图录等方式进行展览教育与推广。

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副馆长牛慧清在《打造融媒报道新高度,提升博博会文化传播力》中提出,在融媒语境下,探索文物的有效传播,提升文博文化的传播力,将成为文博事业的一个新命题。未来,基于文博主题策划和技术应用的融媒报道的创意表达,可以让文博文化传播“出圈”撬动更多可能,让国家文物形象在融媒传播中历久弥新,频频发光。

北京理工大学文化遗产系主任申华平在题为《从技术革新到艺术再生——圆明园遗址数字化再生方法研究》中分享了圆明园遗址数字化的案例,详细阐述圆明园遗址文化文创联通文化与消费市场的开发转化过程。利用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媒体将圆明园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不仅是对圆明园文化遗产的传播推广,也是对圆明园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与方式,在学术研究及公共教育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大会论坛结束后,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秘书长艾静芳作总结发言。她表示,从我国文博事业发展历程来看,博物馆事业起源于高校博物馆,文博事业发展动力源于高校培养的文博人才,充分认识博物馆对一所大学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好、发展好高校博物馆事业。未来,我们期待高校博物馆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