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合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广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广禄)8月15日至16日,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简称“大运河院”)主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承办的2023年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分院工作会议在常州举行。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理事长周琪出席会议并讲话,常州工学院党委书记汤正华致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陈爱蓓主持会议。来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及12家分院的40余位领导代表围绕“如何进一步创新提质‘总分协同’的办院效能,更好服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大运河文化带”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导的第一个以文化为引领的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并且两次来到江苏对相关工作提出要求。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调研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夏锦文表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建院以来,一直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以服务江苏省委省政府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中心任务,秉持“开放办院”的方针,目前已在全省设立12家分院。研究院采取的“总院+分院”复合架构的办院模式得到了江苏省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2020年被评为江苏省智库实践十佳案例。

“建好用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及相关分院是国家和江苏省委省政府赋予的重要任务,各分院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积极探索,贡献智慧,展现了责任担当。”夏锦文谈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各分院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要立足基础优势,探索创新跨区域、跨单位的联动协作机制,搭建总分协同的学术交流平台,合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高质量发展。各分院要高度重视“有为才有位”,“以贡献求发展”,主动联系地方、扎根地方,努力为地方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一是找准定位,彰显优势。立足“区域性”“专题性”这一基本属性,深入挖掘潜力和动能,凸显本地区、本领域文化资源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二是提升质量,厚植影响。在扎实做好本地区调查研究的同时,积极与总院开展专项联合调研,共同创新项目协作管理。通过知名报刊、网站等渠道,重点推出具有代表性的智库成果,积极举办高水平学术研讨和论坛,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三是协作聚能,融合创新。在总院和分院、分院与分院间搭建多位一体的创新平台,在重点课题联合攻关上形成合力,在协作平台开发上创新机制,在人才培养上深化协作,共同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智库建设迈上新台阶。

周琪表示,各分院在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未来建设发展要做到“四个进一步”:工作站位上要进一步提升、工作摆位上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定位要进一步聚焦、工作进位要进一步争先。他建议,加强制度化工作联系,应当突出重大课题协同攻关这个重中之重,合力研究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理论阐释、规划解读和政策法规解析,研究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亮点和经验、问题和原因,以丰富的研究成果助推实践发展。

汤正华提出,千年古运河见证了常州的历史发展,传承了常州历史文脉,孕育了常州富有特色的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工商文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以常州工学院为依托,努力将常州大运河的特色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集合全校师资、学术资源,加强对外协作交流,大力塑造品牌,产出研究成果,为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分院创新构建的校地共建大运河智库模式已成为沿线城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大亮点。

会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6家分院代表作主题发言,详细介绍了各自所在分院的建设历程与成果亮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